说起无菌地区,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手术室吧。各位想起自己初进手术室的窘态,都是拜“感染防控”原则所赐——不允许将头发露出至帽子外,不允许化妆戴首饰,不允许携带大件私人物品,不允许过多人围观手术,不允许接触无菌区——在这里,就连空气都是通过层流净化的,严格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由这些数不胜数的“不允许”搭建而成的手术室堡垒,看似戒备森严,却依然危机四伏。隐藏的杀手躲在每一个人的指尖,无时不刻,趁虚而入。
作为一个麻醉医生,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麻醉相关的感染控制。
我们每天使用的麻醉机,你知道如何保持清洁吗?
对于麻醉呼吸机的外部部件,原则上,在完成每一例麻醉之后,麻醉医生必须更换一次性呼吸回路、人工鼻或呼吸接头,防止交叉感染,无论病人的病原体相关检查是否呈阳性。
此外,对于麻醉呼吸机的金属管道和风箱,应当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存在肺结核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建议在患者气道和呼吸回路Y型接头之间使用过滤器。
对于麻醉呼吸机的内部部件,如气体阀门、压力调节器、流量计和挥发罐,无须进行频繁的灭菌或消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单向阀门和二氧化碳吸收剂储存罐应当定期清洁并消毒。此外,对麻醉机内部的消毒和细菌培养监测,应当遵从不同品牌麻醉机制造商推荐的方法。
每一个手术病人,必须做到一次性物品一用一丢弃。
气管插管前,需要准备一次性气管导管、牙垫、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吸痰管、一次性可视喉镜片,对于非紧急情况,在临用时才拆开准备,注意遮盖。
对于接触粘膜而不穿透体表的插管物品,如面罩、管芯、润滑剂、吸引管,应当防止污染,保持清洁,但无须严格消毒。
对于有透镜的设备,如纤支镜,一般多用于困难气道以及双腔管的对位,它的清洁、消毒和灭菌过程需要特殊处理,需要遵从制造商提供的清洁方法。由于纤支镜的吸引管道和其他工作管道在使用时,可以受到各种分泌物或液体的污染,因此,在使用后应当尽快冲洗内腔,在消毒或灭菌前彻底清除碎屑。至少需要经过冲洗、刷洗、酶洗、消毒、水洗、风干等步骤。
对于可能接触到粘膜的设备,如视可尼等,为防止分泌物污染,视可尼镜杆尖端一般不要伸出气管导管的尖端。由于其纤维光导束密封在金属镜杆内,因此可以通过浸泡或擦拭消毒。
对于可视喉镜,尽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镜片保护,防止交叉感染,在使用后立即除去血液、粘液等残留物质,及时擦干。
对于普通喉镜,使用后立即将喉镜片与镜柄分开,并使用清水冲洗,必要时使用软毛刷或棉签擦洗缝隙。然后,使用75%酒精浸泡消毒,对于感染病人,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冲洗并擦干,放入密封袋中保存备用。
对于静脉药物的准备过程,必须进行感染控制,防止接受麻醉和镇静的患者造成院内感染。
药瓶在使用前,应当凭借无菌技术开启,如使用酒精擦拭或消毒其橡胶隔片。一次性使用的安瓿在抽吸药液后及时丢弃,对于已开启但仅部分使用的安瓿,其内药物可能受到未消毒部分玻璃的细菌、空气中污染物、无菌技术失当等污染,必须及时抽取或丢弃。
必须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和注射器抽取药液。
即使更换针头,一支注射器内的药物也不能用于第二个患者。从注射器上移除针头的过程可以导致虹吸效应,从而将针头内容物吸入注射器,从而将污染的药物或细菌病毒带入注射器。
使用过的注射器及其针头应当立即分离,分别丢弃在医疗废物袋和锐器盒中,建议将锐器盒放置在靠近操作者的位置。
抽药的时间应当尽量接近药物使用时间,一般情况下,抽至注射器中的药物应当在24小时内丢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用的药物——丙泊酚,在安瓿、药瓶或预充型注射器开启6小时内,剩余的药物必须丢弃。丙泊酚是一种脂肪乳剂,利于细菌生长,一旦细菌进入药液,6小时后会迅速增殖,导致术后发热、败血症甚至死亡。
此外,所有输液和给药装置均仅可用于单个患者,包括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及其管道、其他接触血管的系统等。对于三通开关、注药开口等通向无菌液体的开口,必须遵从无菌原则,维持无菌状态——三通开关不应当沾染血迹,在不使用的时候覆盖三通帽或注射器保护。
套管针上的单向活瓣,并不能防止血液回流入注射器,切不可通过肉眼判断药品是否无菌和有无血液污染。
很多麻醉医生习惯在进行各项操作时佩戴无菌手套,既可以防止患者受到感染,也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但是,在完成操作之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严格清洗双手,防止手套的二次污染。
在手术室内,严禁佩戴污染手套接触麻醉机屏幕、各种旋钮、无菌药盘、麻醉电脑、麻醉记录单、电话机等等,防止污染物和细菌的再次传播。即使是没有接触过污染物的手套,也可能因为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存在细菌感染,必须及时更换。
在手术室外,必须脱去手套,严格清洗双手,才可以接触公共区域的电话、门把手、开关、桌椅等,避免发生手术室之间的交叉感染。
在麻醉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隐藏的杀手,无菌的手术室也并非密不透风。感染防控的观念,应当深入每一个人的心里,落实在每一个人的指尖。
作者:睡不醒的卓卓 责任编辑:莫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