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京研究院
内容低频,坚守原创。经济的本质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的本质是人性。心灵自由才是真正的财务自由,而抵达心灵自由最可靠的路径是:以悲天悯人的目光,审视并理解自己和他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要资讯  ·  华泰期货祝您开市大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京研究院

黄少安:我爱这个神一样的老农民一一谨以此文悼念袁隆平院士

西京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2-05-21 17:35

正文

作者: 黄少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经济研究院院长。孙冶方经济学奖和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获得者。2021年获首批全国“教育世家”称号。 5月22日是袁老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旧文重发,寄托对袁院士的敬仰和哀思。


2021年5月22日中午,惊悉袁先生走了,心里一颤,有失去亲人的感觉,忍住才没让眼泪掉下来。91岁,还亲自下地研究怎么种水稻,这样的老农民可爱、伟大、神!

人类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人最基本的需要是吃饱饭,否则什么也干不了。 袁先 生就是因为艰苦探寻、发现、研究、育成和推广杂交水稻,对中国10多亿人口和世界数十亿人口吃饱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人类的贡献,比肩任何伟大的科学家


我对少年时期 有这样的记忆 :我父母,尤其是母亲,勤俭节约、严格计划,细水长流,全家没真正断过炊,但是吃不饱的感觉是有的,吃饭以后很快就饿的感觉是常有的;剩饭再煮一次,肯定不好吃,但是,当时母亲一般情况下每餐坚持剩一点饭,不是吃不完,而是与下一顿的米一块煮,饭更蓬松,显得多一点;青黄不接时,我们能吃地瓜或地瓜米就算好的,有一些家庭揭不开锅的现象,记得村里大小伙子跟我母亲说,愿意帮我家上山砍柴,请他吃一顿饭即可;村里本家的女主人在我家吃饭时上我家门前扯猪草,有气无力地看着我们,母亲招呼我们兄弟几个少吃点,盛上一碗饭请她吃,她感动的样子我记得……

上中学时就知道袁隆平,他早期研究杂交水稻的安江农校离我老家就几十公里。 那时在生产队里干的最快乐的农活就是参加杂交水稻育种: 当时的育种,水田里同时种上两种稻苗,两行父本再间种多行母本,父本高母本矮,如果父本开花时花粉不能传到母本的花上,母本就只抽穂不能结籽,所以,夏天,中午太阳当空丶父母本同时开花时,我与另一个男孩站在水田两边田埂上,扯一个尼龙绳子同时来回奔跑,以便让父本的花粉尽量多地飘起来,洒落在母本花上,洒得越多,母本结籽越多、产量越高,母本的产量就是可用于大田播种的杂交种子。 这活又热又累,真是“锄禾日当午”,但是,那时我又真的很快乐,一是因为知道劳动的结果: 能生产神奇的稻种,怎么神奇? 别的稻种,大田种植一次需几十斤稻谷做种子,记得杂交稻只需两斤左右,别的稻种插秧时一蔸一大把,杂交稻苗插一根即可,就能分孽成一大丛,既省种粮又省力,同样面积丶同样施肥,秧苗长得壮丶产粮多不少。 更何况10多岁的男孩也确实觉得在田埂上来回奔跑有乐趣,当做玩游戏了。


50年代,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认为中国人口增长太快、将使人与资源的矛盾尖锐化,建议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当时没被采纳,反而挨批。结果造成50一60年代婴儿潮,到了70年代80年代初成为吃饭潮(青少年是粮食消费高峰),当然改革40多年也是劳动力红利潮,现在又成为老龄潮。现在许多人都以为中国出现的是老龄化,其实与发达国家发达病的老龄化不同,中国是50一60年代人口生育太多,到现阶段成为老龄潮 是必然的阶段性结果。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70年末80年代初农民自发搞家庭联产承包制、80年初不得不实施独生子女政策、80年代初青少年犯罪率高,与人口、尤其是与青少年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高度相关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