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2024 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其中新疆地区在本年度的粮食总产量居然达到了 2330.2 万吨,这一数据相当 “炸裂”!要知道,在大众的普遍印象里,新疆那可是以高山巍峨、大漠无垠而闻名遐迩的地方。不少人看到这个数据都惊掉了下巴,脑海中瞬间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新疆究竟是怎么做到拥有如此之高的粮食产量的呢?
这一切,就要追溯到 2100 多年前的西汉……
▲新疆奇台县江布拉克迎“金色麦浪季”。(图片来源:中新网)
故事要从汉武帝时期说起。
公元前105年,汉朝军队在今伊犁河谷开始屯田,史称
赤谷屯田
。想象一下,当时的汉军就像是“开荒先锋”,在广袤的土地上开辟新的农田。
移民屯垦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强了边疆的防御力量,阻止了匈奴的侵扰,保障了边境地区居民的安全。
同时,大量移民的到来也加速了边疆的开发,促进了西北各民族的融合,出现了“
马牛放纵,蓄积布野
”的繁荣景象。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兴起,边塞地区的商品交易变得活跃起来,商人们经常在屯田区往来。
随着生产生活上的频繁往来,移居边疆的汉人在生活方式和习俗上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互影响。
在吐鲁番的麴氏高昌国(497—640年),居民大多是汉魏时期屯田的士兵及晋朝动荡时逃至此地的后裔。
经过数代的繁衍生息,多元文化在此融合。
《北史·西域传》就有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的记载,反映了
西域地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69号墓出土的古写本《孝经》。(图片来源:光明网)
汉代的屯田区是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桥头堡”
,是被后世尊奉为“良式”的政治智慧,历代相沿,经久不衰。
千年的戍边屯垦也由此揭开帷幕。
到了唐朝,“屯田戍边”已发展成了“硬核操作”
。为了加快“边疆开发计划”,唐朝廷还推动各种形式的屯垦模式齐上阵。
北庭都护府所在地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是唐朝屯田的重地。《唐六典》载北庭屯田“二十屯”,根据唐代军镇屯田的规模,一屯即5000亩,照这样计算,北庭屯垦的规模至少应有10万亩。
屯田不仅满足了戍边战士的生活所需,保卫了边疆,还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的“物流中转”。
粟特人、突厥人、波斯人纷纷涌入这里,把西方的物品带入中国,同时将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到西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少人
因屯而生,因屯而富
。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唐朝宰相裴炎的后人裴伷先,他在庭州经商五年,家产数万。
与此同时,屯田戍边还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通过这条“文化高速公路”,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变得格外活跃。
阿拉伯商人、叙利亚的僧侣、波斯的使节络绎不绝地前往长安,把西域音乐等文化元素带到中原。
当时,唐朝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了一半。中原的百姓对这些“胡乐”喜爱得不得了,所谓“
洛阳家家学胡乐
”,就是说在洛阳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韩朋赋》《孝经》《千字文》等典籍,则体现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广泛传播。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本体。(图片来源:新华网)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韩朋赋》残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从屯田戍边到贸易互市,从经济发展到文化交融,唐朝的屯垦政策不仅让边疆更繁荣,也让多民族和睦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
清代新疆的屯垦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边疆奋斗记”,在这期间,新疆的耕地面积更是“一路狂飙”。
▲清代版图新疆局部。(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朝的屯垦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平定
准噶尔的叛乱
、保障军队的供应而展开的移民屯垦。
第二阶段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到道光时期。屯垦的重点从军事需求转向发展经济。清政府打破了原本“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扭转了“重南轻北”的局面。
在这期间,最让人感动的则是
锡伯族的万里迁徙
。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伊犁地区一片荒凉,边防十分薄弱,沙俄的东扩让不稳定的边疆局势更加紧张。
于是,清廷从盛京(今沈阳)调遣了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共4000多人,西迁到伊犁,驻守边疆。
这些迁徙的锡伯族人放弃了在家乡的平稳生活,赶着牛车,风餐露宿。途中过多次断粮,靠野菜果腹。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在原定三年的迁徙期限内,仅用了一年三个月就完成了万里迁徙的壮举
。
到达伊犁后,锡伯族官兵不仅开凿了东西长达二百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也叫锡伯八旗渠),还帮助周边群众修渠、教技术,为当地农业和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清代的屯垦事业,是各民族在天山南北书写的新篇章。在这里,各民族互帮互助,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