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Fweek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OFweek投融资网是高科技领域投融资项目发布和对接的专业平台。OFweek投融资网汇聚了高科技领域各阶段企业10多万家,精选各类资本和机构1000余家。提供:融资咨询、投资咨询、并购咨询、研究报告、路演活动、产业园咨询、企业加速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OFweek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华为高管辞职搞储能,三年亏了5亿多

OFweek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公众号  ·  · 2025-03-10 17: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 才是脑力活
从0到全球第一,储能赛道杀出“华为速度”。2025年2月21日,成立不足三年的思格新能源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以24.3%的全球市占率登顶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市场。
这家由前华为高管许映童创立的储能新秀,用160倍营收增速(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6.997亿元)、15分钟极速安装的颠覆性产品,刷新了资本对新能源行业“慢周期”的认知。
然而,在“华为基因”“全球第一”的光环下,思格新能源的招股书也暴露出5亿元累计亏损、现金流持续失血、单一产品依赖症等隐忧。
这场资本催熟的“速成神话”,究竟是技术革命的胜利,还是泡沫狂欢的前奏?
华为技术天团的“降维打击”
思格新能源的灵魂人物许映童,是华为两次能源革命的亲历者:他曾用5年时间将华为光伏逆变器做到全球出货量第一,又在昇腾人工智能计算领域沉淀技术。核心团队中,总裁张先淼、软件负责人刘秦维等均来自华为智能光伏业务,形成“技术+管理”的双重壁垒。
这种基因移植,让思格新能源在成立初期便具备全球化视野和系统集成能力,资本市场上更获高瓴创投、钟鼎资本等机构追捧,两年内估值飙升至42亿元。
估值飙升背后,这家公司一定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吧。
据招股书显示,思格新能源的杀手锏产品SigenStor,是全球首款AI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将传统需要5个独立机柜的组件集成至0.8米高的模块化箱体,安装时间从行业平均的8小时缩短至15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思格新能源旗下拥有思格云与mySigen App两大软件产品,自研的 mySigen App率先集成最新一代GPT-4o模型 ,可学习用户用电习惯、预测天气变化并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是业界首个将该先进技术应用于能源领域的企业。
据海外用户实测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家庭用电成本降低41%,波兰工商业用户电费支出下降52%。截至2024年9月, SigenStor销售额占公司总营收的90.5% ,贡献了220MWh的能源容量销售。
160倍增速背后的“烧钱逻辑”

思格新能源的财务曲线堪称“过山车式增长”,不足三年时间,营收实现了从0到7亿的“三级跳” 。
招股书显示,2022年,思格新能源营收为0,研发投入7619万元,净亏损7619万元;2023年,首款产品上市,营收5830万元,净亏损扩大至3.73亿元。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飙升至6.997亿元,同比增长160倍,毛利率从31.3%提升至44.2%,但净亏损仍达5340万元。

这种“战略性亏损”的背后,是销售及分销开支激增15倍(2024年前三季度达1.05亿元),以及存货规模从1.9亿元膨胀至4.24亿元的渠道压货风险。
之所以敢这么“烧钱”,背后的资本一定有很“坚强 的赌性。
赌性坚强 ”并不是贬义词, 在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办公室中,挂着“赌性坚强”四个大字,而不是 福建人钟爱的“爱拼才会赢”,因为在曾毓群看来, 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据了解,思格新能源背后的资本——高瓴、钟鼎,用的是“宁德时代式押注”。高瓴创投以14.89%的持股成为最大机构股东,其投资逻辑与当年押注宁德时代如出一辙——看重华为系团队的“ 技术执行力 ”。
值得一提的是,思格新能源成立至今已完成6轮融资,累计融资超7亿元,但招股书披露,B轮融资时已签署对赌协议:若上市失败,公司将面临巨额回购压力。当前账面现金仅2.94亿元,短期借款却高达3.34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说, 思格新能源能否上市,决定了其生死。
三大隐忧拷问估值逻辑
透过思格新能源的招股书,我们发现,狂飙的营收背后,其存在三大隐忧。
首先是 单一产品依赖症与价格战危机
其主力产品SigenStor贡献超90%营收,但其售价已从2023年的3.17元/瓦时降至2.88元/瓦时。欧洲市场贡献65.1%收入,而欧盟《电池指令》要求2030年储能设备本土化率超50%,政策风险叠加特斯拉Powerwall的价格战(欧洲户储价格2024年同比下降40%),思格新能源的利润空间或被进一步挤压。
其次,是市场供需方面, 可能出现的产能“大跃进”与存货“堰塞湖”矛盾
具体来看,思格新能源计划将逆变器产能从9万台/年扩至23.2万台,储能电池产能提升至1.2GWh,并投资4.6亿港元建设南通基地。但当前产能利用率仅73.6%(逆变器)和88.3%(电池),盲目扩产恐加剧行业性产能过剩。
与此同时,存货周转天数68天,超特斯拉的45天,若对市场需求预判不准确,4.24亿元存货或成利润“黑洞”。
最后, 是“AI故事”和“实际溢价”的潜在冲突
2025年开年至今,DeepSeek,Manus等AI产品掀起的“科技热”,让不少上市公司估值水涨船高。但AI的故事能否转化成实际溢价,还有待商榷。

尽管SigenStor的AI功能被包装为“颠覆性创新”,但其技术架构被质疑与华为早期方案高度相似,已有的专利申请中未见颠覆性突破。
相比之下,特斯拉Powerwall已整合虚拟电厂调度与碳交易功能,宁德时代则加速布局钠离子电池技术。若思格新能源的AI算法无法转化为实际溢价,估值逻辑或将受冲击。
产能+技术全球化能否破局?
要打脸市场上的质疑,硬实力向来是最大的巴掌。
在产能实力上,思格新能源计划通过IPO募资扩建上海临港和江苏南通基地,目标2026年将逆变器产能提升4倍,储能电池产能突破1.2GWh。
虽然行业龙头宁德时代2024年产能利用率已跌破70%,但其规模较大,对思格新能源目前的扩产计划没有可比性。
在技术突围和全球化布局方面,招股书中,思格新能源声称将开发兼容氢储能的微电网系统,并进军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但其当前研发投入占比已从28%降至2.8%,低于行业头部企业5%-8%的平均水平,技术储备能否支撑起其野心仍待观察。
若IPO成功,思格新能源或成为港股首家“户用-工商-电网”全场景储能企业;若失败,对赌协议触发的回购条款可能会压垮现金流。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博弈,终将考验该团队的真正成色。
结语
思格新能源的IPO叙事,是华为方法论在储能赛道的又一次实验:用模块化架构、快速迭代和渠道深耕复刻增长神话。
但新能源行业从不是“速成游戏”,技术沉淀、供应链把控与现金流管理缺一不可。
当资本狂欢褪去,这家带有“华为色彩”黑马能否穿越周期,或许比160倍增速更值得深思。
你觉得思格的模式能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本文数据引自思格新能源招股书及公开报道,不构成投资建议)

活动 预告

NEW

往期热点推荐

(点击链接阅读)
磷酸铁锂产线干"冒烟"真相:疯狂扩产竟仍断货!
剔除这类储能!曾毓群直指行业两大命门
智利陷入黑暗12小时:一场停电如何撼动全球供应链?
德国别墅爆炸震惊全球:储能成“隐形炸弹”?

爆料及投稿| [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 | 焦小姐:19168597392

加入储能行业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备注“姓名-公司-岗位”申请入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