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自我暴露这个话题在SSCI的论文中经常出现。当然,这里的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不是暴露狂的暴露,而是指个人有意识的将自我展示给他人的沟通行为。下面这篇研究独辟蹊径,试图从涵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来揭示人们进行自我暴露的原因。鉴于这篇文章的调查数据是从2010年到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除了相关研究之外,研究者们还顺便用单因素独立测量ANOVA来考察了不同年份中变量的波动情况。下面我们来简单看一下这一研究的几个主要结论。
撰稿丨高彦婷
在社交媒体,人们必须愿意展示一些必要的个人信息,以便于开展社会互动和获得长期的社会联系。由此,在社交媒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个人自我暴露行为。当人们沉浸在这种到处都是个人隐私暴露行为的社交媒介环境中时,个人对自己的隐私态度也会变得越来越放松。这种对隐私态度的放松会进一步导致个人信息暴露行为的发生。
隐私态度的放松导致的个人暴露不仅仅是在线上的自我暴露,同样会引起线下的自我暴露。
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中,
社交网络承担了一种促使人们社会化的角色。
社交网络传递给人们这样一种社会观:个人信息本就是自由交换的,自我暴露行为也是十分常见的日常行为。进一步,虚拟环境中大肆泛滥的个人信息环境也成为了一种隐私观培养的社会机制。在这种环境的培养之下,人们很少考虑到个人隐私的风险,在捍卫个人隐私的问题上也仅给予很少的关注。
社交媒体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用户学习了与个人信息暴露有关的共同的主题和事件。因此,对于培养理论来说,本研究也有相当的意义,除了传统的电视之外,社交媒体也同样承担社会化功能和培养功能。社交媒体在隐私观和自我表达方面,影响人们的态度和信念。
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研究者将个人隐私观分解成三个子变量,分别为
普遍隐私威胁感
、
线上隐私威胁感
、
对政府隐私保护的支持
,将自我暴露分解成两个子变量,分别为
线下自我暴露
和
线上自我暴露
。在这一部分对子变量脸书使用、因变量自我暴露和中介变量个人隐私观使用AMOS进行了路径分析,分析结果如下图,其中一颗星即代表P小于0.05。因此,在这一路径分析中,每一条具体的路径上都是显著相关的,路径分析的相对拟合检验(CFI)结果达1.0。
研究者以受众的脸书使用时间以中位数为界,将受众划分为重度使用者和轻度使用者两个不同的群体。继而分析对于两类不同的脸书使用者来说,其隐私观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事实上,
轻度使用者的隐私观一直未有显著变化,其隐私观念一直都挺强。
而重度使用者的隐私观却发生了变化。
在2012年之前,重度使用者的隐私观一直偏低,而在2012年之后,重度使用者的隐私观便增强了,呈现出了赶超轻度使用者的态势。
这种隐私观的变化,在隐私观的三个子变量中的测量中都是一致的。
研究者用Bonferroin法进行多重检验后发现,
从2012年前后,重度用户和轻度用户的隐私观之间出现了整合的趋势。
对于这一趋势,研究者提出了他们的解释。
他们认为重度脸书用户更有可能暴露在脸书软件中大量的个人数据之中,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了解个人信息使用的结果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大量的研究指出,个人暴露有着有利的一面,如有利于个人印象管理和加强个人的社会联系;同时个人暴露也意味着个人隐私的泄露,也有着大量不利的一面,这甚至有可能会给个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如焦虑、绝望、社会孤立等。因此,
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更有可能让那些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们接触到个人隐私被滥用的那些负面案例。
由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重度用户的隐私观也就逐渐变强,而那些轻度使用者的隐私观却没有什么变化。
同时,研究者也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隐私观合流的趋势。
个人的能力和动机会影响用户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
那些新技术的早期使用者有着更高的个人效能高,更加重视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更有可能成为新技术的早期使用者。这些人在早期显示出了较低的对隐私的关注的同时,作为新技术使用的活跃分子,在对脸书环境的隐私风险问题的学习上也是迅速的。随着他们对脸书的熟悉,也就逐渐意识到社交环境中的隐私风险。相反,那些轻度用户的知识获取速度较慢,他们的风险意识也一致没有太大变化
根据总体的受众数据的统计结果,
个人的隐私观越松弛,越是有着自我暴露的倾向
,两者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然而这组变量的相关关系的时间序列的数据却显示了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个人隐私观对于个人自我暴露的影响力却是逐年减弱的,
从下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到:
针对这一结果,研究者提出除了隐私观之外,
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人们的自我暴露行为
。例如人际信任成为促成个人决定是否自我暴露的重要因素。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信任这一因素逐渐超越了个人的隐私观,成为个人自我暴露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语:读到最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研究的结论以一种错综复杂的形式展现出来。作为一个普通的脸书用户,
一方面很可能在看到别人大量的进行自我暴露而受到感染,也进行相应的自我暴露。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亦有可能通过不断了解到那些隐私泄露导致的恐怖事件而变得越来越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