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百师通
教育百师通为广大家长、学生、老师及社会大众提供有关家庭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教育资讯等相关信息,由中国教育学会携54个学科专业委员会及国家级教育专家提供学术支持及专业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法频道  ·  学位+3000!长沙这所中学即将开学! ·  21 小时前  
政法频道  ·  学位+3000!长沙这所中学即将开学! ·  21 小时前  
南方都市报  ·  夜读 | ... ·  2 天前  
桂林广播电视台飞扬883  ·  【文明礼仪】桂林市叠彩区教育局开展青年教师礼 ... ·  3 天前  
混在邯郸  ·  时间延长!邯郸中小学全面推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百师通

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习俗,你知道几个?

教育百师通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1-30 09:52

正文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是十四幅反映中国古代风俗的图片,供大家欣赏。


【汉 六博】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


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汉 弄剑与踏杯舞】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

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晋 流觞赋诗】


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晋 馈春盘】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又称春盘,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饼、糖果等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这一风俗一直传到唐、宋、金、元。《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唐 放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放禁”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唐 内宴冷餐】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宋 染红指甲】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

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元 结羊肠】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元 盂兰盆道场】


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通常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明 磨镜】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与现今磨刀工相似。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

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明 走百病上城头】


春节饱食美味佳肴后,登高望远,漫步散心,能帮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早在明代,南京就有正月十六家家户户登城头、壮脚力的习俗。朱元璋下令筑城墙,城墙作为士卒守备要地,普通老百姓不准登临,对此百姓们颇有议论。朱元璋为笼络人心,允许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清 挂钟馗】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清 挂钟馗】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

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素材来源:网络

▍综合整理:教育百师通

▍编辑: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