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阳明学府
王阳明文化书院:以“致良知学、知行合一”为纲,做新时代王阳明文化精神的推广者、学习者、实践者。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共享文化自信梦,民族复兴梦。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做知行合一的行动队,人因爱更伟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阳明学府

浮躁的年代,王阳明的三句话就会让你的心静下来~

阳明学府  · 公众号  ·  · 2018-12-24 20: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诸葛亮曾经说过:“非淡泊无以宁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无暇,对生命的意义也来不及思索,然而当你一旦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致为释然的宁静缓缓由心而发。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所提倡的,正是这生于独坐观心中的宁静。】含特殊姿势上衣“雪原英魂”,全新妆容“不驯”,超精美可移动摆件“桀骜”,全新纹身“霜雪战纹”。


修静,以入心之境


静,则入心境。


王阳明以坐入静的要诀在于二:


其一:“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


让心空,是佛家和道家的至高之境,道家的“知行合一”、 “贵和尚中”,佛家的“空身、空心、空性”讲的正是此理。


王阳明所说的“息思虑”则是通过暂时的放下去寻求内心真正缺失的为何物。



其二“省察克治”,也就是以心为镜,观照自身。


人活于世不乏私欲,而私欲不外乎:好色、好货、好名。孔子常说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内自省也。”王阳明修静的最重要一点也就在于这里。


人心的不静来源于人心的不净,因此通过独坐去不断地反省则是帮助自己了解内心的快速方法。


意诚,以树心之正


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意为: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取了。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常出愧疚,自然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谨独,以严心之律


谨独就是慎独,原意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时。于王阳明而言,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诸多要素,王阳明说,静坐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谨独了。


首先是分析,我有什么何私欲;


第二是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


第三是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


第四是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


第五是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


第六是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第七是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


第八是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常言道,人心静方能生慧。


立志—谨独—意诚,此三步为王阳明以静修心的奥义之所在,也是生于这浮躁尘世的我们如何更好地获取内心恬淡朴实的不二法门。




心安,则身安


古人将心称作方寸。方寸大乱,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心绪大乱,没有主见的情况。


王阳明写过《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的哲理诗,其中有两首非常有名: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万事万物的源头和变化,都只在人心。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把人的心称作无尽藏,就是没有穷尽的宝藏。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包括王阳明悟道之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心外去求。


王阳明形象地说,那些忽略内心而外求的人,就像要饭的乞丐,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个无尽藏,反而拿着钵盂去行乞讨饭。


人的心就是人生的根基,是指引我们方向的定盘针。只有心安,才能身安。


人们都求安身立命,但如果心不安,身体就不可能安,人就会失去方向,感到迷惘。


过度的纵欲,偏见和不自律,正在扰乱我们内心的风水。让人迷失在感官和偏见里。要安心,就要扫除过度的欲望和偏见,发明本心。




人忙,心不忙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问老师:“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


寻常就是平常,平时。欧阳德的意思是说,自己平时常常感到烦乱,有事的时候忙乱,无事的时候也心绪不宁。他寻求王阳明开示。


王阳明回答说:“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也快。人们总是在忙,心也跟着忙乱不安定,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就像不断颤抖的琴弦。其实忙忙碌碌之后,你会发现,真正得到的东西并不多。甚至失去了很多,有些人失去了健康,有的失去了家庭,有的失去了青春,还有的直接猝死在办公桌上,直接失去了生命。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一些人被忙挟持了,即便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比如吃饭的时候,心里也不安定,得不到休息。王阳明认为,这是忙的后遗症。


这些情况就造成了人们不管忙还是闲,心里总是感到累,静不下来,也得不到休息。这是现代人感到累的根本原因。


王阳明认为,忙代表了生机,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没有一刻停歇,才有了生机。人也如此,或许只有人死了才能得到绝对的安静。只要人活着,就会有事情做。


有些人,忙而不乱,从容自在;有些人却忙的失去了自我。王阳明认为,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一个主宰。


心里没有主宰的人,常常被欲望奴役,忙来忙去,都在替欲望“打工”,生活也是一团乱麻。


心里有主宰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轻重缓急,知道哪些忙碌是不必要和徒劳的。所以,虽然事情很多,却总能忙而不乱,从容应对。也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内心的风水。



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个就难说了。


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


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改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


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显示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文稿来源: 明代大儒王阳明、宁波阳明书院、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阳明文化书院整理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推荐关注公众号: 宁波阳明书院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版权声明


◎本期整理编辑 ✎王阳明文化书院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本文由王阳明文化书院原创,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王阳明文化书院微信平台整理发布,

不代表王阳明文化书院的观点和立场。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