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这种心态,白琬晨开始了她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着非常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宣讲气氛。但刚到马院的白琬晨面对这些机会却觉得非常迷茫,“当时我完全没有方向,不知道如何确定目标和道路,只能随波逐流。”第一次参与宣讲比赛,在精心准备之后白琬晨最后的成绩却比较一般,差强人意。这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我感到很挫败,觉得非常丢脸”。反思到自己的宣讲与理论水平不足,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白琬晨并没有越挫越勇,反而有意识地避开了各类宣讲比赛,“我决定在一段时间内放弃这个选择”。
此路不通,白琬晨转而投身科研,积极申报校级创新创业项目。依托学院的“登攀计划”白琬晨开启了自己的科研实践,并选择到了心仪的王维平教授作为导师。“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可以研究什么”她说,但在生活、学习中,白琬晨一直选择做一个“有心人”,每次在上课和看书的时候她都会把自己想到的,或是被老师启发的观点,记录下来,然后到图书馆静静地坐上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把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白琬晨始终认为,做科研训练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思维的活跃”。梳理好的思路如果还有不清楚的部分,白琬晨认为那就“要自信、积极地和老师沟通交流”。在三年的积累下,白琬晨积极尝试学科竞赛,最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中荣获二等奖。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马克思主义主义学子的交流中,白琬晨大大开拓了视野,“原来医学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作为马理论学科的研究话题,原来有人在历史方面的研究已经如此深入了。”论坛包容而开放的学术氛围,深深地影响了她,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局限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一定要突破“舒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