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腻虫
心向阳光,野蛮生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姑苏晚报  ·  上海城隍庙广场将被拍卖 ·  昨天  
今日闵行  ·  “人肉导航仪”,上岗!丨志愿者手记 ·  2 天前  
东方网  ·  事发上海!吵架“气死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腻虫

性别之逝

腻虫  · 简书  ·  · 2018-02-06 16:11

正文

读完《地海传奇》对厄休拉奶奶很有好感,买了其他几本代表作,写于1969年的《黑暗的左手》获得了当年星云奖和1979年的雨果奖,与地海系列的风格截然不同。若说地海系列像神话史诗,《黑暗的左手》就是作者对人类社会基石进行的颠覆幻想,当生物基础发生改变,生活方式与权力概念也化为另一种形态,雌雄同体的中性人社会是本书最另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寒冷的冬星上,大部分人是雌雄同体的双性人。每人在自己二十六天的性周期里,有二十二天处在性冷淡的性潜伏期,紧接着荷尔蒙开始分泌进入发情期(书中称之为“克慕期”),最后二到五天性特征成熟,而决定在此次交配期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因素,与跟另一人的互动有关,事先无法知晓自己会变成男性还是女性,也无法自行做出选择,而成为男性和成为女性的概率相等。性别一旦确定,在此次克慕期间便不能更改,等克慕期结束,性别特征消失,变回双性人,开始新一轮性潜伏期。因此冬星人既会是好几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好几个孩子的父亲。

[ 克慕期的无限延伸,雄性或雌性激素的永久性失衡,就是他们所谓的性变态。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成年人中有三到四成在生理上是性变态或者说性反常,而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些人才是正常的。他们并没有为社会所不容,别人容忍了他们的存在,不过多少有些蔑视,正如同同性恋者在很多双性社会中所受的待遇。卡亥德俚语称呼他们为半死人。他们是无法生育的。 ]


NASA朱诺号拍摄木星表面

从原始社会起,两性便因为生理结构不同而产生明确分工,男性猎食,女人养育,随着社会形态不断演进,我们越来越明白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物结构,还体现在心理和社会角色上。波伏娃的《第二性》认为“女性角色”由社会塑造,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养育和教育成男性的依附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论述了氏族里的男女分工,中西方对男女互动关系的不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西方家族及家庭生活的差异;荣格对男性心中的阿尼玛(女性意向)和女性心中的阿尼姆斯(男性意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它们对人的情绪、行为、人格完善有重要影响;在东西方神话中,神话内容从崇拜天地之力到神族间的征战杀戮,这也与女神被男神取代、父系社会替代母系社会的时间基本同步。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性别息息相关,应该不算夸张。

人类如果是雌雄同体的双性人,这个脑洞比超黑科技的时间机器、速度及光的星际飞船要大得多吧。

[ 他们的社会构成,他们的工业、农业、商业,他们居住地的规模,他们讲述的故事的主题,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符合索慕-克慕周期。每个人每月都有一次假期;任何人,不管他有怎样的地位,进入克慕期时都不必也不会被强迫去劳作。]


NASA朱诺号拍摄木星表面

当新生儿降生,亲友们的第一句话总是“男孩还是女孩?”而不是别的,我们习惯用性别要求看待对方,在“男”和“女”的分类下进行评判,按约定俗成的标准打分,是否符合性别角色比其他特质重要。当性别二元论消失,我们如何要求自己、看待别人、评判他人,将成为崭新议题。

[这里的人没有强势和弱势、保护和被保护、支配和顺从、占有者和被占有者、主动和被动之分......他们不会将对方看作是男性或女性......在我们的社会里,一个男人想要别人认为自己阳刚有力,一个女人想要别人欣赏自己柔弱温婉的女性气质,不管这种认可同欣赏表现得多么间接、多么微妙。而在冬星,这两样都不会有,尊重一个人、评价一个人,都只是将他看作一个纯粹的人。这种体验的确匪夷所思。]

我也会想,在所有的暴力行径中有多少是因为无处发泄的旺盛荷尔蒙所致,小到语言和肢体冲突,大到烧杀抢掠各种罪行以及战争,如果没了持续不断的荷尔蒙,地球会和谐很多吗?但若是没有这些无处发泄的能量,人类文明还能进化成目前的样子吗?在书里,到冬星探访的特使曾猜测这样的性别特质会不会是冬星人的祖先的实验结果:

[关于这个假定实验的目的,我还有一个猜想:消除战争。古代海恩人是否曾认为:持续不断的性能力同有组织的社会侵略之间——这两者都是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所没有的——互为因果呢?他们是否也同图玛斯·宋恩·安格特想法一致,认为战争存粹就是一种男性的替换活动,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强奸,由此便在实验中消灭了发起强奸的男性以及遭到强奸的女性呢?天知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