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心酸体验:
第N次捧起《
百年孤独
》,又在第N+1次放下,最后只将那著名的开头记得滚瓜烂熟——
立志要啃完《
红楼梦
》,每每却被晦涩难懂的“半文半白”式语言劝退——
最优秀的一次是止步于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就怎么都啃不动了。
经典是滋养人心的力量,可是,它本身的厚重,竖起了高高的壁垒,常令我们望而生畏。
语言、结构、厚度,这一座座难以翻越的高山,将我们阻隔在外,无缘领略其中的深邃风景。
这是一件特别遗憾的事。
所幸,技术的进步帮我们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研究发现,
那些很难“读”完的经典,用“听”的方式,却能很轻松、愉悦地抵达终章
。
因为,尽管眼睛和耳朵很近,但
听觉可能比视觉更亲密、更有沉浸感
。也更能与触觉紧密相连。
正如《纽约时报》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提出的:
当声波进入耳道时,人们会听到声音,并引起内耳静纤毛振动,换句话说,
当人们听到时,世界触动了他们
。
优秀的学习者,如何利用耳朵?
调查发现,
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都明白,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来说,听一段精心编排的音频至关重要
。
而科学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发现,死记硬背的阅读方式既费时又费力。
《福布斯》杂志在采访了无数的成功作家之后发现,他们在不写作的时候养成了聆听的习惯。
一边散步或遛狗,一边听其他优秀作家的有声书,通常是轮换着听,以此获取灵感。
而且,一些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人更喜欢倾听文字,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
声音预先决定了语言的一个方面,即韵律,懂得韵律的人可以通过韵律收获更多的信息
。
因此,当我们听到哈姆雷特问道“要不要”时,你会突然意识到,他是在进行自我反思,正如我们经常反问自己一样。
为什么「读不下去」的大部头,
却可以「听」得很开心?
2018年8月的一项研究发现,
人类有一个习惯是——愿意听完整的一段话
。
一般来说,
人们会一直听下去,直到一个观点或是情景的描述彻底结束为止
,但这一倾向在阅读时很容易被打断,哪怕是最轻微的干扰,我们也会立刻把阅读抛诸脑后。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打电话被干扰时就会非常气愤,而阅读时被彻底打断也无所谓的原因。
不仅如此,很多人发现,
当我们在读一本大部头时,很难把它全部读完
。
因为人类很容易不自觉地把一本厚重的书分成重要的和不那么重要的两部分,并更快地阅读后者,所用的注意力也更少,或者干脆跳过它们。
但是,
听一本书就会迫使我们在每一页上花同样多的时间
。
在这个过程中,
听书所特有的动态性、氛围感
,会给我们一种极度惬意的
沉浸式体验
。
英国《卫报》在2019年7月的一次调查中显示:
越来越多听有声书的人表示,他们在那些以前不会注意到的、所谓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听到了真正迷人的具有深刻见解的句子
。
如何欣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个方法来自美国《纽约客》杂志。
如果你是要解答一道数学题,那这个方法真的不适合你,因为你必须认真地阅读题目。
而
如果你要欣赏《红楼梦》《瓦尔登湖》《老人与海》这样的伟大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听有声读物
,然后闭上眼睛,随心前往书中的实地:
与黛玉共听雨打潇湘竹、亲手试探瓦尔登湖水的温度,再飞往大西洋西部,领略几番加勒比海微咸的海风。
倾听——帮你解放双手,沉下心来感知世界。
从更功利些的角度说,听有声书还帮你直接
省下买纸质书的钱
,同时完美化解了当代人
生活忙碌没时间
读书
的缺憾。
如果你也希望通过耳朵,打开更广袤的世界,我们推荐你加入「
365天·三联精选听书
计划」
三联资深编辑、主笔
精选好书
大咖作家、学者
坐镇解读
1000+本好书
900+好书解读
100+主题书单
一年为你省下20000+元购书钱!
在轻松、愉悦中,
步入三联中读为你打造的声音「书适圈」吧。
识别下图二维码
了解【三联中读听书卡】详情
1分钟
了解:加入我们,你能得到什么↓↓
你将收获哪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