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深耕医疗信息化二十余年,“一体两翼”格局初成
1.
1 医疗信息化领域排头兵,深耕行业二十余载
深耕医疗信息化行业20余载,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医疗卫生信息化软件供应商。
创业慧康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专注于医疗信息化行业的软件供应商。公司于1997年开始进入以医院管理流程信息化为出发点的HIS(医院信息化系统)市场。在2000年和2006年,公司分别切入公共卫生(社区)和区域卫生系统,迎来新的市场增量。2015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为突出公司智慧医疗主业,彰显公司着力于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决心,公司于2019年年初由创业软件更名为创业慧康。深耕医疗信息化行业20余载,公司积累了大量医疗信息化行业经验,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9年半年报,公司已累计实施2万多个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公共卫生项目遍及全国340多个区县,积累超过2.5亿份居民健康档案,客户数量超6千家。
秉承“创造智慧医卫,服务健康事业”的宗旨,公司围绕医疗信息化组建了医卫信息化事业群、医卫物联网事业群、医卫互联网事业群,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公司业务格局。其中,医疗信息化事业群属于公司传统业务板块,医疗互联网事业群和医疗物联网事业群是公司的两大创新型业务。三大事业群业务协同发力,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公司在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1.2
、董事长为实控人,平安集团拟成第四大股东
董事长葛航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根据公司2019年三季报,公司董事长葛航直接持有公司18.4%的股权,通过中宇信息科技和阜康投资间接持有公司6.9%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25.3%的股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总经理张吕峥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公司3.4%的股权,是公司第五大股东。
浙江鑫粟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司收购杭州博泰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时的新进股东,持有公司9.7%的股权,是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雅戈尔集团、兴合集团和中央汇金资产管理分别持有公司4.0%、1.6%和1.2%的股权,分别为公司第四、六、七大股东。
引入平安战投,入局大医疗健康生态圈。
公司1月22日发布公告,杭州阜康拟向平盛安康或其指定关联方以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不少于36,987,572 股(占5.00%),但不超过69,941,710股(占9.45%)创业慧康的股份。
平盛安康系平安集团旗下全资股权投资机构,若本次股份转让最终实施,平安集团关联方将成为公司5%以上股东。
大医疗健康产业是平安集团未来资源集中的重点发展方向,肩负着整体平安战略的重心。
本次股权转让有利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推进公司与中国平安相关方在区域医疗健康平台运营服务板块开展合作,共建大健康医疗生态圈。
1.3、内生持续较快增长,外延并购完善产业布局
外延并购完善主业,营收利润快速增长。
受益于近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高景气度,2014-2018年期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公司营收从4.1亿元增加至12.9亿元,复合增速为33.6%;
归母净利润由0.5亿元增加至2.1亿元,复合增速为45.4%。
其中,2017年2月,公司以12.4亿元交易对价完成了对IT运维服务商博泰服务100%股权的收购,以进一步拓展公司在医疗产业技术运维服务领域的业务布局。
由于博泰服务并表影响,2017年公司营收和利润出现110.2%和159.1%的超高速增长;
在剔除博泰服务带来的4.5亿营收增量后,公司2017年营收内生增速为26.6%。
费用端控制良好,毛利率持续提升。
公司注重费用控制,2014-2018年,管理费用率由25.9%下降至21.8%,销售费用率由12.1%下降至9.3%,促使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提升4.2pct和8.3pct,达到52.5%和20.0%,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2.
1、医疗信息化政策催化明确,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
医疗信息化近年成为国家政策推进的重点。
2017年以来,针对医疗信息化的利好政策进入提速期,互联网医疗暖风频来,互联互通及电子病历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逐步细化, 2020年成为建设的重要节点。
在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方面,
2017年1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0年,100个试点城市的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应取得明显成效,在区域内形成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电子病历建设方面,
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提出: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
在互联网医疗方面,
2019年8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首次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分为两种情况:1)由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与医保支付范围内的线下医疗服务内容相同、执行相应公立医疗机构收费价格的“互联网+”医疗服务。2)执行政府调节价格、并由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按照规定综合考虑后确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全新内容的“互联网+”医疗服务。2019年9月,多部委联合发布《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提出要加快发展“ 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互联网+药品流通”、加快医药电商发展等政策目标。医保支付一直被认为是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个瓶颈,此次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允许按照线上线下公平的原则配套医保支付政策,对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促进线上线下医疗市场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创新业务、区域医疗平台运营业务进一步发展。
“超级支付者”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是医保制度顶层设计在体制上的重大变革,职责与权力整合后将结束医保的碎片化管理。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医疗保障局。5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举行揭牌仪式并正式挂牌。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整合了人社部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计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改委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以及民政部医疗救助职责,将有助于推进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卫生资源的高效配置,其中以DRGs为代表的医保支付环节改革也将加速推进。
2.2、人口老龄化加重医保压力,医保控费势在必行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推动医疗费用持续增长。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从建国初期不到50岁一跃至2018年76.4岁。与此同时,老龄人口比重持续提高,老龄人口增速也远超总人口增速。根据国际通用的老龄化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预计在202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突破3亿人,并在2055年左右达到峰值,约5.07亿人。中国也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根据日本经验,65岁及以上人士人均医疗费用大体是65岁以下人士的4倍左右,老龄化率迅速提升将会引致更多的医疗服务需求,推动医疗费用持续增长。
医保收入增速不及支出增速,医保基金支付承压。
医保基金是医疗机构的主要支付来源。根据统计数据,2013-2017 年医保基金支出占医院业务收入的50%左右, 占卫生机构收入的40%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等因素的影响,医保支出费用逐年增加,已超过医保收入增速。以2018年最新数据为例,全国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1384亿元,增速达19%,全国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为17822亿元,增速达24%,高于收入增速5个百分点。目前,个别地区已经出现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面临“穿底”风险。在当前医保基金支付承压背景下,以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为目的的医保控费势在必行。
2.3、医疗IT建设为医改主要抓手,行业前景广阔
医疗信息化建设加速控费基础设施落地。
以电子病历和DRGs为例。电子病历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记录临床治疗的相关信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为居民健康档案和医保支出情况提供更加透明、可信的信息来源,有助于实现居民临床信息区域共享和医疗资源协同,提高国家医保支出效率。探索建立DRGs付费体系,也需要打通医院端和医保局端的信息化建设,以大量优质的临床医疗数据作为支撑。
受政策催化、医保控费等现实要求,医疗信息化正成为医疗效率改革的有效抓手。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显示,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为仅为146亿元,到2018年这一规模达到516亿元,2011年至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8%。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到2023年该市场规模将达1006亿元。
3.1、医卫信息化一体为先,市占率行业居前
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为公司传统主业,产品体系完善,市占率行业领先。
医卫信息化应用软件产品服务板块是公司传统业务板块,主要分为医院信息化应用软件系列、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系列、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品三大类。目前公司已拥有八大系列300多个自主研发产品,基本涵盖整个医疗结构的所有业务系统,包括省市区县乡镇各级卫健委、医院、疾控、卫生监督、血站、妇幼保健、牙防所等医疗机构,用户数量达到6000多家,公共卫生项目遍及全国340多个区县,积累超过2.5亿份居民健康档案。
医院信息化软件系列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实现病人信息数字化。
医院信息化应用软件旨在通过IT技术对医院内部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共享,实现医院数字化管理。在价值链上实现病人、医院、供应商的信息集成;在管理链上实现人、财、物、药、设备等的管理与战略目标的集成。公司医院信息化应用软件产品主要分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两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支持门诊、住院、药品、后勤和行政等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以减轻医院事务处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医院临床信息系统用于收集并处理病人的临床信息,从而支持医院医护人员在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等临床活动,降低了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强度,有效地解决了医护人员数量紧张的问题。其中,电子病历系统使用电子化的方式对病人信息进行采集、储存、管理和重现,取代了传统的纸质病历,优化了医院内部的工作流程。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电子病历业务贡献了医疗卫生信息化板块30%-40%的营收。
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以居民电子档案为核心,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
公司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具体分为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两类:
基层卫生信息系统
面向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及社区卫生中心,通过提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管理、健康信息服务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协同的信息系统等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面向各级卫生管理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通过构建卫生数据交换平台、公共卫生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区域各医疗卫生结构之间的医疗信息交换与共享,是区域内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之间信息整合的有效基础和载体。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疗信息化。
公司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域卫生、互联网医疗、精准医疗等领域深度结合,开发了区域卫生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医学知识图谱系统、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和患者画像系统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品。其中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实现了智能导诊分诊、预约挂号、门诊缴费、报告查询、用药提醒、视频监护等多种功能,可替代部分护士职能,有效地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
3.2、HIS升级带来增量市场,CIS电子病历空间巨大
医疗信息化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即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医院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
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是指医院非医疗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具体表现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挂号、配药、收费等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日常事务的经营效率并为实现医疗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医院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CIS)阶段是对手术、诊疗等医院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具体包括电子病历系统(EMR)、医学图像管理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子系统,有助于提升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即实现医院、卫生主管部门、保险机构、家庭等多渠道的信息互通互联,目前该阶段在国际上仍处于试验阶段。
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处于医院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CIS)阶段,但HIS增量空间仍大。
我国上一轮HIS建设热潮兴起于2010年,当前HIS系统渗透率较高,三级医院基本达到HIS全覆盖,二级及以下基本达到80%覆盖。而HIS系统的更新周期为10年左右,由于早期开发应用的HIS存在操作繁琐、非标准化的问题,目前处于传统HIS系统升级换代的新周期。此外,客户关系管理、制剂管理、静脉配液管理等HIS子系统渗透率仍不足30%,未来渗透率有望得到提升。
CIS系统建设正当时。大型医院已完成部分CIS系统建设,开始向CIS系统建设中更深入的应用(如手术室、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延伸。CIS系统在我国医疗机构特别是小型医疗机构的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电子病历系统(EMR)、医学图像管理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等CIS核心产品仍存在20-40%的渗透空间。CIS系统的成熟发展是未来进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先决条件,驱动力强劲。
电子病历信息化作为CIS的重点,建设要求渐明。
自201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一系列与电子病历建设相关的规范与标准。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要组织有关医疗机构持续推进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及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截至2018 年底,我国共有2548家三级医院,9017家二级医院,电子病历信息化带来的市场潜力巨大。
4.1、加码未来医疗,医疗互联网、医疗物联网齐飞
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为“一体”的基础上,公司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互联网和医疗卫生智慧物联“两翼”创新业务。
医疗卫生互联网业务
围绕健康城市建设和居民端运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移动支付等新型技术构建“互联网+医疗”生态闭环,打造“便民、惠民、智慧、智能”为核心的“未来医疗”新模式,目前主要由健康城市云平台、互联网医院云平台、妇幼智慧云平台、电商云平台、护理云平台、聚合支付云平台、智能一站式终端服务平台、商业保险综合服务平台等构成。自2018年6月起,公司医卫互联网事业群已经实现600多家客户的医疗信息化软件平台与支付业务的对接。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实现支付交易次数1,500万笔,获得增量收益(支付返佣)约400万元。
互联网医院重塑医疗服务模式,方便患者就医,实现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
互联网医院云平台借助互联网、线上支付、身份识别等技术向患者提供在线诊疗、复诊配方等服务,使患者享受足不出户就诊的便利,同时解决了大型医院患者数量超负荷、床位紧张等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云平台实现了医联体内协作单位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有效地加强了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截止2018年年底,公司已成功建设70多家医院的互联网医院项目,典型案例包括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东方医院等。目前,公司建设互联网医院的客户数量在猛增,特别是建设含互联网诊疗及提升服务化的合同及销售线索合计已经超过去两年的总和。同时,区域性的互联网项目也在增加,如上半年开建的健康武威、健康凉州、健康黄梅等区域性公共卫生项目。
收购博泰服务,医疗卫生物联网业务蓬勃发展。
2017年,公司收购IT运维服务商博泰服务以进一步拓展在医疗产业技术运维服务领域的业务布局。目前,公司医卫物联网业务由慧康物联(原博泰服务)开展,主要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开展便民服务、临床应用服务、运营管理服务、健康服务等医疗应用服务体系和战略部署,同时,根据院内场景需求定向打造物联网模块产品,力求达到院内就医场景基本覆盖。2019年是杭州慧康转型的第一年,自并购至今,慧康物联依托其在金融领域提供软硬件服务的经验,积极跨界为医疗卫生领域提供软硬件服务,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卫物联网业务提供了充分的团队基础和体系化服务优势。2018年慧康物联实现营收3.97亿元、净利润1.17亿元,2019年上半年已有三分之一的业绩来自于医疗端。
物联网+医疗应用场景丰富。
公司通过智慧物联支撑平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便民服务、临床服务、运营管理和健康服务等多个场景,开发了婴儿防盗系统解决方案、数字化家庭化产房方案、数字化手术室解决方案、智能药柜、健康小屋等多个产品。其中,数字化家庭化产房方案实现了孕妇待产、分娩、恢复和产后全过程在一个房间进行,解决了原先孕妇分娩过程需要转科室的问题,给孕妇以及陪护人员带来极大便利;智能药柜通过与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实现了药品智能取用,一方面降低了人工取用的劳动成本,另一方面解决了错误取药问题;健康小屋是一个智能自助式体检平台,用户可以自助检测血压、血氧、体温、心电、血糖等指标,有效地解决了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4.2、“健康中山”再下一城,异地复制初见成效
中山项目创新盈利模式,树立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典范。
2015年,公司以PPP 模式中标1.2亿元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项目,其中中山市政府出资3000万元,公司出资9000万元。
该项目建设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山市信息平台“健康中山”的建设。
截至2018年底,中山信息平台接入了全市30家公立医院和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近250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家医签约累计超过150万人,共采集包括门诊记录、住院记录、检验报告等医疗数据4.7亿条,实现预约挂号181万次。最终公司完成四个云平台的建设:为患者服务的健康中山服务云平台、为医生服务的中山家医服务云平台、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商业运营服务云平台。
第二阶段是健康中山运营服务平台的建设。
与四个云平台相对应,“健康中山”的运营内容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健康中山APP,这是一个城市级门户,覆盖中山市的所有医疗机构;二是中山家医APP,包括家医绩效考核平台,形成管理闭环;三是健康档案及医卫协同;四是商业运营,如: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大数据商业分析服务运营等。作为国内首个医疗卫生信息化的PPP项目,为同行和其他地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树立典范。
健康中山平台运营项目模式逐渐清晰,2020年运营业务渐入佳境。
2019年是“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项目”特许经营的第一年。公司运营期间主要的收费来源为 HIT 收入(政府、医院机构的基层系统等)、运营收入(支付返佣、处方 流转、保险控费、互联网医疗等。目前,除了原先初步规划运营期支付服务类、药品服务类、健康服务类、导流导购类、数据产品类等9大类运营服务内容外,公司也在该平台上添加更多的增值服务。近期,随着“互联网+护理服务”收费标准的确立,公司已在健康中山项目中加入“互联网+护理服务”云平台,推出“网约护士”服务功能。“网约护士”服务内容涵盖了基础护理、慢病管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母婴护理、产后访视、骨科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服务。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成为首批“网约护士”入驻平台,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等机构将会持续入驻。截止目前,“网约护士”已经成功为多名患者提供上门居家护理服务。
借鉴平安好医生发展经验,“健康中山”C端收入值得期待。
平安好医生立足于互联网医疗,在面向C端客户的业务类型与公司中山项目后续运营内容相似度高。目前平安好医生的营收来源于四大业务板块: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动。家庭医生服务依托自有医疗团队和外部医生为用户提供24*7的在线咨询、挂号、1小时送药等服务;消费型医疗整合线上线下服务网络,提供涵盖体检、医美、口腔及基金检测等标准化服务组合;健康商城通过自营和平台两种模式,在线提供中西药品、医疗器械、运动健身等多品类商品,截至2018年底,合作商户近900家,覆盖61.3万个SKU;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动基于用户上传的健康数据和平台的行为数据,为用户精准推荐相关产品和服务。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总营收录得33.4亿元,其中平安集团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43.2%。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达2.65亿人次,2018年全年的平均付费用户转化率提升至3.6%。
据此推算,平安好医生C端客户全年大约贡献营收的50%,有效付费用户数为0.95亿人(2.65亿*3.6%),即单位C端用户平均每年为公司贡献175元。根据2018年中山市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山市常驻人口为331万人,假设有5%比例的常驻人口纳入“健康中山”项目,借鉴平安好医生单人用户每年收入体量,合理预计“健康中山”项目每年将为公司带来约3千万收入。
“健康中山”模式再下一城,未来有望加速异地复制。
2019年初,自贡市与公司签订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营合作协议》,公司“健康城市”建设和运营业务再下一城。该项目建设及运营合作期总共为10年,其中建设期具体内容包括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基础服务、数据采集共享交换、卫生综合管理系统等,借鉴中山项目经验,建设周期有望缩短至一年左右。建设完成之后,公司将负责对平台开展多元化运营服务。
目前,公司公共卫生项目已经遍及全国340多个区县,未来可复制“中山模式”的潜在目标较多。鉴于“健康中山”10年运营期优势,公司有机会能够尝试许多新型创新业务。所有创新业务均可以在中山运营项目上先行做推广,当相关创新业务具有商业可行性后,公司便可迅速在已有的340个区域内进行推广。
4.3、牵手产业巨头,共筑“健康城市”运营生态
公司围绕打造“健康城市”运营业务生态体系,先后与蚂蚁金服、腾讯、联想、平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强强联合协同,共同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支付、流量入口等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整合应用,促使公司实现向 B 端互联网企业及领先医疗大数据服务商的拓展,助力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医疗等创新领域的快速成长,为日后公司高速增长及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8年6月,公司与蚂蚁金服达成合作,双方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技术、区块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公司借助支付宝“城市服务” 等流量入口和技术优势,共同探索医保结算、商保理赔、自助医疗、在线问诊、医保控费、精准医疗、区域健康平台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合作将推进公司业务从政府、医疗机构端向个人消费端的转型,增强公司在互联网、移动 支付、信息安全领域的业务拓展,推动公司医疗大数据领域应用的创新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智能就医增值服务,促进公司探索“未来医疗”新模式下的医疗信息化业务的盈利模式。
2018年8月,公司与腾讯达成合作,在公司医疗信息化产品基础上,联合腾讯医疗产品方案,共同推出健康城市、互联网医院、健康医疗大数据等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建设+运营商业模式,利用腾讯强大的互联网社交基因和创业软件医疗卫生大数据能力,搭建“互联网+医疗”开放平台,为医疗产业提供互联网化的后端服务,旨在构建一个医院、医生、患者三者紧密连接,互联网与医疗产业合作共赢的医疗闭环,打造国内领先的健康城市生态商业模式,将传统HIT信息化建设模式和面向互联网C端的运营模式进行交叉融合,形成健康城市医疗、公卫、药品、保险、健康的闭环生态链,本次合作有利于促使公司实现向B端互联网企业及领先医疗。
2019年1月,公司与联想(北京)、博泰服务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以共同建设领先的智能设备、数字病房、穿戴设备、人工智能体系为核心,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公司将借助联想集团在工业设计、智能设备研发与生产、高新科技领域的明显优势,驱动物联网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业务的发展;共同合作试点智慧医疗创新业务模式,优化公司“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体系,增强和博泰服务的业务协同性,以提升健康医疗的智能体验,打造“健康城市”运营业务生态体系。
假设公司2019-2021年营业收入增速为22.7%、30.6%、26.0%;净利润增速为41.0%、34.8%、30.3%。看好公司在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领先地位,政策催化、医保控费、电子病历建设等驱动公司传统业务实现较快发展,中山项目异地复制落地及与互联网巨头展开合作有望为公司业绩后续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对其核心财务指标进行预测如下:
基于上述假设和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1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预测为3.00/4.04/5.27亿元,对应EPS为0.41/0.55/0.71元,给予“审慎增持”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