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下午
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大讲堂”
在深圳音乐厅演奏大厅举行
著名钢琴演奏家、教授
博士生导师袁芳
携青年钢琴家陈韶振、王律杰
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音乐学院的
钢琴专业
优秀学生们
为深圳市民带来了一场题为
“传承——袁芳谈贝多芬的深远影响”
的讲座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以专业讲授结合示范曲目演奏的形式
带领市民理解音乐大师贝多芬
及古典乐的艺术魅力
昨天,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袁芳(左四)携学子为市民带来一场古典乐的精彩讲
座。
今年是音乐巨匠贝多芬诞辰255周年。袁芳谈到,作为一代“乐圣”,贝多芬既是古典乐的符号象征,他的形象也因作品而具象可感。放眼古典乐发展长河,更令人动容而美妙的是,在一部部作品与一代代师者的传承中,古典乐的流派与学派逐渐形成。
“我们需要有传统和根源,找到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以此为脉络,袁芳带领年轻的演奏者们,以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例展开探讨,更不乏中国作曲家张朝创作的钢琴曲《皮黄》以延伸美学情怀。
“不论是作曲家的脉络还是学派与技艺的权威,都无不指示一个方向:传承。传承不仅是让今天的我们握着文化遗留下来的钥匙,传承也是我们可以向未知发问的基石。”
作为一名从深圳成长起来,并以此为起点走向广阔舞台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袁芳于舞台内外始终坚持着对古典音乐的推广。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首批建院教授,此次登台,她也希望为青年学子们搭建起与广大市民观众的双向情感链接。
袁芳(左一)与学生畅谈古典乐之魅力
据悉,为了向贝多芬这位不朽的音乐巨匠致敬,袁芳还将在3月8日携手深圳交响乐团及音乐总监林大叶,带来一场主题为“初响与巅峰”的贝多芬协奏曲音乐会。
当天,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学生杨欣怡、冯晓琳带来的贝多芬《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率先登场,以直呼主题的表演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袁芳向观众解读了这种组合演奏的形式,并对两位学子的未来艺术表现寄予厚望期许。
随后,该校钢琴表演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子兰登场,此次她先后带来了舒伯特《c小调第十九号钢琴奏鸣曲》和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片段的演奏,引发现场热烈的掌声。她还与观众分享了对于作品中古典精神和浪漫情感的感悟。
在谈到自己演奏的舒伯特作品时,黄子兰表示,“(这首作品)在音乐结构和表达细节上十分严谨,带给我一种很强的纪律性,让我在面对混乱的时候找回内心的秩序感,在迷茫的时候清晰什么是自己应该坚守的,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我的思维也更缜密。”
黄子兰不仅有着丰富的钢琴表演经验,而且是一位内心细腻的女生,阅读、写作都是她乐于将自己的艺术思考进行延伸的领域。在袁芳看来,这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她说:“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学校的办学优势,培养出多元思维、能够更好理解社会的音乐专业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从事音乐行业的人。”
当天登台的还有青年钢琴家陈韶振,本、硕、博均就读于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的他表示,自己当年正是在袁芳的影响与带领下考上了这所著名学府,他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仅是师生,也是师姐与师弟。袁老师不仅从琴技上给予我指导,还影响了我的艺术追求与品格。”
对此袁芳表示:“我始终相信生命影响生命,这些学生们来自不同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师承于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学派的老师,但在精神层面,我希望在教学中将那些好的品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带给学生。”
多年来,袁芳作为演奏者,曾在深圳音乐厅的舞台留下众多精彩时刻,而作为古典乐的传播者,她与深圳音乐厅公益品牌“美丽星期天”及其主打子品牌“音乐大讲堂”早已结缘深厚。
作为深圳音乐厅延续18载的公益演出品牌,这场全靠观众“拼手速”抢票的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市民观众以安静和专注的聆听展现出深圳人“专业级”的剧场礼仪。
“深圳市民的艺术素养越来越高了,尽管这是一场纯公益的讲座,但现场却格外安静,仿佛是一场正式的晚间音乐会。培育城市的高雅艺术氛围,让更多人走进、亲近古典乐,去感受和创造更丰富的生活,为艺术学子提供施展的舞台,这样的坚守格外令人感动。”袁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