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OMSOL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
致力于介绍COMSOL多物理场仿真技术,涉及声-结构、MEMS、数学等模块,教学sci文献案例,讲解仿真要点以及定期分享最新的声学超材料文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新春走基层 | 媒体镜头下的中核坚守者 ·  昨天  
中核集团  ·  别再做“法外之徒”了!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各系统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② ·  3 天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各系统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OMSOL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

学术前沿 | 微管多孔后缘噪声产生机理

COMSOL 多物理场仿真技术  · 公众号  ·  · 2024-10-15 09:00

正文

对具有微管多孔后缘的强制过渡 NACA 0012 翼型及其实心对应物的噪声产生和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分别使用可压缩大涡模拟以及 Ffowcs-William 和 Hawkings 声学类比获得近场流动动力学和远场噪声预测。计算出的远场噪声水平与实验数据一致,表明微管结构降低了低频后缘噪声,而没有明显改变噪声方向性,但沿垂直于翼型弦的方向引起了额外的高频噪声。对后缘流场和表面压力场的深入分析表明,噪声的降低很大程度上与通过微管结构的“交叉射流式”流动渗透有关。流动渗透与边界层湍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压力侧流场中雷诺应力源项强度的降低以及Amiet后缘噪声模型中源项大小的降低。执行谱适当正交分解来识别微管几何形状内空间和时间相干的流动结构,并将流动特征与噪声散射效率的衰减联系起来。定量分析了微管结构对后缘表面压力场波数-频率谱的影响。多孔后缘的波数-频率谱中存在额外的高能区域,这是由渗透微管的湍流涡流产生的。此外,高频噪声增加机制被认为是由边缘引起的流动分离与吸力侧表面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声偶极子噪声

本文对强制过渡的NACA 0012翼型在微管多孔TE和固体参考TE两种情况下的噪声产生及其与周围流动动力学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在攻角α=5°和来流速度U∞=50 m/s的条件下,对参考(Ref)和多孔(P)翼型进行了大涡模拟,以匹配UNSW无回声风洞中进行的声学测量的流场条件。FWH声学分析法预测的远场噪声水平与实验数据相当吻合,在2至8 kHz频率范围内的预测误差小于5 dB。FWH预测准确地捕捉到了多孔TE的噪声降低(1.8至6 kHz频率范围)和增加(7.8至11 kHz频率范围)的频率区域。预测的噪声指向性图案显示,在1.6、2和4 kHz频率下,多孔TE降低了TE噪声的强度,但没有显著改变其辐射图案。在更高频率(f≥8 kHz)下,多孔TE的噪声指向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存在与多孔几何结构相关的附加偶极声源,沿垂直于机翼弦长的方向观察到更高的噪声水平。
就流动动力学而言,微管多孔TE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高旋涡湍流,从压力面通过微管几何结构流向吸力面。因此,TE湍流边界层的雷诺正应力的幅度增大,尤其是在微管壁与吸力面的交界处附近。如果不考虑湍流对声波的传导、折射和散射效应,则与雷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相关的声源项在多孔TE的压力侧边界层中明显减小。垂直速度和表面压力的时空相关性结果证实,应用于金属泡沫TE的压力释放过程同样发生在微管TE周围的流动场中,这归因于“交叉喷射式”的流体渗透通过微管几何结构。SPOD分析揭示,在降噪频率下,靠近TE的微管附近的湍流流动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相关性。因此,压力和吸力表面上的表面压力波动变得更加同步,从而在TE处的压力失配较轻,从而降低了散射波的振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