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修
“四修”的出处。
“四修”之名称,本出于大小乘论藏,为说明圣道门菩萨修行之法;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引为净土门修行所需,而转释成凡夫所修行业。
“四修”之名称,本来出于大小乘的论藏,是说明圣道门菩萨修行之法,多数是讲菩萨所修行的,这四种修行的方法叫“四修”;不过,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里把它引用为净土门的修行所需,“而转释成凡夫所修行业”。
这个“转释”大家要知道,就是说,对于这四种修行方法,善导大师觉得它们的名目很好,也可用于净土门;但是它们原本的出处是圣道门的修行,而且是大菩萨的修行,是凡夫做不来的。用它们转释净土门的修行,是用它们的名相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要适合净土门的下劣凡夫的根机,符合净土门修行的理论法则,所以叫“转释”。
四修通于五种正行,如三心缺一不可,四修同样必须具足,一修不可缺少。四修即:一、恭敬修;二、无余修;三、无间修;四、长时修。
四修任何一个都不能缺少。
(1)恭敬修
在《往生礼赞》里,就是下面这一段: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
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
我们讲安心、起行的时候,引用《往生礼赞》的地方很多,安心(三心)、起行、作业,心、行、业就展示出来。那一段也是教理教义上很重要的一段,大家要熟悉。
依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所释,于修五正行及五念门时,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彼一切圣众。恭敬,意业为主;礼拜,身业示尊,即身心并敬,为恭敬修。
什么叫恭敬修呢?“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彼一切圣众”。
接下来对恭敬修再作进一步的解释。恭敬修的对象,是阿弥陀佛和彼土一切圣众。净土门的行业规范是五种正行,礼拜正行是专门针对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极乐圣众来说的,所以这属于五种正行。恭敬是“意业为主”,代表我们的心;礼拜是“身业示尊”,身业上表示尊重:所以恭敬修属于“身心并敬”,这叫恭敬修。
恭敬修毫无疑问是不能缺的,身心既然归命阿弥陀佛,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最基本的,会诚于内而发于外,这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恭敬。如果缺少恭敬,当然就谈不上修行。如果只作为学问或者戏论,仅在嘴上说一说,那就和心不相应,所以恭敬修是必不可少的。
(2)无余修
专称佛名等五种正行之外,更不夹杂余一切行,故名无余修。
就这五种正行来修,没有多余的,叫无余修。这也是不可少的,不然就杂了。
(3)无间修
“间”即间隔。相续修五种正行,不以余行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但凡夫之人不可能全无贪瞋烦恼,设起贪瞋之时,直下觉悟忏悔,常使清净,所谓“随犯随忏”。
无间修和无余修差不多,但无间修的角度不一样。无余修是就行体来说是这五种正行;无间修是就能修的人来说,要精进,要相续,不要间杂,不要间断,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
当然,无间修和无余修是连在一起的。无间修是不用什么来间断呢?是不用“余行”来间断,而不是说不能睡觉,不能喝水,不能吃饭。所以,无间修也跟无余修有相连的关系,“不以余行来间,故名无间修”,这是一种不间。
另一种不间,“不以贪瞋烦恼来间”。凡夫众生难免会起贪瞋烦恼,前面讲专杂二修的时候说到了“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杂修的人是这样的。那专修正行的人呢?说了两点理由:第一,就好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样,念佛之人不被贪瞋烦恼所间断,是净土之法的专有利益;第二,我们专修念佛的时候,贪瞋、诸见不同时生起,有这两种利益。
觉悟忏悔有两种,专修念佛的人就“念念称名常忏悔”,自然就是贪瞋烦恼不来间断。“常使清净,所谓‘随犯随忏’”,这也是就个人根机,尽量去做。
(4)长时修
所谓“长时”,并非必须年月长远。但从初发心之后,相续专修五正行、五念门,直到临终,于其中间,无有中止,即是长时修。
这里讲的“长时修”,并不是指时间上年月长远,而是指从初发心之后,相续专修五种正行或者五念门,直到临终。就是从你发心愿意专修念佛的时候开始,一直相续到临终,“于其中间,无有中止”,哪怕只有一天,也叫长时修。
然人之发心有早晚,纵令今日发心、今日命终,只要中间无退转,也是长时修。
《观经》下品下生的人,他只念了十声佛,那也是长时修。因为他是“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他这个“十念”,也就是十声当中没有间断,因为他的命只存这一口气了,只有念这十句佛,那当然也是长时修。
下品中生的人,他是特例,仅仅是临终听闻善知识赞说弥陀名号功德,连一声佛都没念出来,从时间上来讲,根本谈不上长时修,他听到的当下就命终了。如果他当下不命终呢?他会相续地来念佛。这样还是长时修。
此长时修为其余三修所通用,无论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若中途退转,皆不得往生。
这个长时修,是其余三修所通用的,恭敬修是要长时修的,无余修、无间修也都是要长时修的。如果这三种其中一种中途退转了,那都不能往生。恭敬修,修了一半,不恭敬修了,那怎么能往生?无余修,修了一半,说:“我无余修了三年,现在我加加菜,搞点小味道,加点味精,有余修。”那就退转了,那就不行了,就杂了。无间修也是一样的道理。
故知为成就前之三修而说长时修,因此善导大师各于三修之下而说“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由长时修来作保证,前面三修才能成功。善导大师讲四修,并不是把长时修另作条目来解释,是在每一条的后面都说“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我们来读读原文:
又,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为四?
一者“恭敬修”。所谓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所以我们知道四修法是策励我们的,安心就是三心,起行就是五念,策励我们就是给我们定方轨,这样我们可以速得往生。
“一者‘恭敬修’。所谓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五念之行也要长时的。
“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这就是五种正行。
“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这就是五正行、五念门。“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
首先说不隔念,当下这念头起了罪业,当念忏悔消除;这个做不到,做不到就不隔时,就是说过了一个时辰才反省,觉悟到了,马上就来忏悔;这个还做不到,那就不隔日,今天所造的恶业、起的恶念,晚上睡觉之前,通通把它们忏悔干净。
一般人的心都没有那么灵敏,说不隔念,那是不可能的,挡都挡不住,发脾气了,还觉得自己有理得不得了。不隔念是上等根机的。
不隔时也是上等根机的。如果今天的过失不带到明天,就算不错了。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了还记得,这都是错误的观念。
总之,对我们身心的烦恼、过错,要尽快、及时反省觉悟,当下扫除干净,不让它们在心中存留很久。比如我们身体如果有宿便积累在体内,对身体就有毒害。这些贪瞋烦恼积在心里,毒害是很大的,我们要尽量把它们消除掉。
但我们反观觉照没有那么灵敏,又没有更好的方法,那怎么办?“念念称名常忏悔”。所以更加觉得念佛的可贵和可操作性。我们就多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记得不记得,晚上睡觉之前先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后面这一段就讲到菩萨和凡夫了。这四修法本来是讲菩萨的,所以这个要求很高,善导大师把它解释得很低:
又,菩萨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然今时众生,悉为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应知。
菩萨能够有这样的功德利益,能够自利,也可以利他。大师对我们很慈悲怜悯,如果按菩萨那种四修法,我们做不来——“今时众生,悉为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都被烦恼的绳子捆起来了,哪能离得开这个生死的大苦恼,哪能自利利他呢?做不到。
那怎么办?“随缘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愿往生阿弥陀佛国”,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哪一步,随着各自的因缘,多少念佛,多少修五种正行;一切善根,快快地回向求生阿弥陀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