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屏”时代,快速获得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也让我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近日,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与2022年持平;报纸阅读率为23.1%,较2022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7.5%,较2022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
数字化阅读方式
(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
的接触率为80.3%
,较2022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数据背后的国民阅读情况并不算乐观。数字化阅读接触率看似已达超过80%,但绝大多数都是碎片化阅读。而下滑的数据则表明,深度阅读进一步缺失。
近些年来被多次提及的问题依然值得探讨:
在数字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读文学?
在浙江工商大学的文学周,知名文学评论家潘凯雄就和大学生们好好聊了聊这个话题。而从他提出的四大阅读维度里,旁听的有风君似乎也找到了文学阅读的新视角。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潘凯雄借用张元济的名言作为开场白,引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观点
“文学第一要事还是读经典”。
潘凯雄粗略对比过中美两国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的借阅率,发现美国大学生借阅率最高的书籍中,除了《圣经》,就基本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而中国大学生更喜欢借阅流行书籍或跟考试相关的书籍。
什么样的书能称作经典?潘凯雄以自己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社长时的观察举例道,“当时我们出版社一年大概会出版1000来种图书,但大量是所谓畅销书。每年出版的新书大概只有100多种,而这些新书能在第二、三年还能继续销售的大概只有10%。而它们中能够成为经典的比例还要打折扣。”潘凯雄说,经典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经典,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稀缺资源。因此,经典需要在文明流动的长河中沉淀,并且经过历史和时间检验。这也意味着,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发展历程中经由浓缩的精华,都能再次鲜活呈现在现代人眼前。
“除了读经典,我们还有老话叫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嘛,所以看些畅销书也是有用处的嘛。”潘凯雄亮出的第二个观点,逗的台下师生笑声一片。他自己也乐了,“你们可能听懵了。我一边说经典如何比畅销书有价值,一边又建议你们读畅销书,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潘凯雄说,读经典之余也不妨速读一些非经典,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只有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大家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学比较和鉴别能力,能识别为何这些文本是经典,另一些文本虽然也很好看,但生命力有限。
那么,新问题又来了。
如何选择非经典书籍?潘凯雄给出了最简单的标准:畅销书。
潘凯雄说,畅销书纯粹是根据销量统计而来的,是纯统计学角度对图书的排名。他们之所以能畅销,一定有根源。
例如,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做英雄梦,而且武侠小说中的友情忠义也是人性中非常向往的。所以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看似是打来打去,但其实蕴含着人文精神。
再看言情小说,男女主人公的背景差异往往很大。要不就是富家公子和一个穷姑娘,要么就是富家千金找了一个穷小伙。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悬殊的两个人,却在小说里爱的死去活来,恰击中了许多人内心对纯粹感情的向往,且往往是在现实中得不到的。
可见,无论是武侠中的绝对正义,还是言情小说中的绝对爱情,都是我们所向往的感情,我们需要这一类书弥补我们内心的憧憬。
正如潘凯雄所说,“经典+畅销,才是完整的文学。我们不能对畅销书采用不屑一顾的态度,
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内核中有世道人心
,如果忽略了实在有失偏颇。当今社会对网络文学做整体评价的人,是胡说八道的人,网络文学的总量无比庞大,任何一个人哪怕再勤奋,也只能看到沧海一粟,未知全貌无法评价”。
在潘凯雄看来,
社科经典是当下时代的思想精华。
读一些社会科学类的经典,也有助于大家进一步理解文学,尤其是经典文学。特别是读者需要把同时代的文学经典和社科经典结合起来看,经典有深度的文学中常有当代社科观点精华的摄入,如果不读社科经典,对于文学的深度理解不够到位。
他以现代主义小说举例,其发展背景为二战后社会,群体撕裂严重,幻想和批评无法纾解人们的内心,呈现在文学中是极致的荒诞,但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对后资本主义的批判。“所以如果评论当时的文学是极致颓废,都是没看懂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