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日报  ·  湖北一地突发!“钓”上一人 ·  12 小时前  
湖北日报  ·  湖北一地突发!“钓”上一人 ·  12 小时前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  湖北35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马力全开 ·  23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知名主播,被立案调查! ·  昨天  
湖北经视  ·  湖北省教育厅最新通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研究

相知相伴多少年——敬请赐稿“我与《经济研究》文集”

经济研究  · 公众号  ·  · 2018-04-11 16:46

正文

在《经济研究》迎来复刊40周年的时候,编辑部收到了本刊老作者张曙光老师专门为纪念本刊复刊40周年撰写的文章《学术研究一世缘----》,让编辑部全体同仁不胜感动。其实,编辑部同仁在准备复刊纪念活动的这段日子里,心中最为感念的,是40年来支持关爱《经济研究》的老中青作者们,正是一代代作者的贡献筑成了《经济研究》40年的辉煌历程,正是一代代作者的支撑托起了《经济研究》这一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平台。张老师的纪念文章,让编辑部萌动了汇集一份40年来《经济研究》与作者们相知相伴的故事,我们希望,《经济研究》能够一直伴随着一代代作者的经济学学术生涯。我们相信,对《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最好的纪念,便是老中青作者们共同分享自己与《经济研究》的结缘。这样的分享,才真正体现中国经济学界同仁对于推进中国经济学学术建设的一份情怀、一份初心。这样的分享将砥砺中国经济学界的同仁们继续共同奋进,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学术水平。

编辑部同仁怀着感恩的心约请本刊作者撰文书写他们与《经济研究》的情缘,漫谈、随笔、感想均可,张曙光老师的文笔可供参考。本刊将在5月1日后开始编辑“我与《经济研究》文集”,敬请赐稿,谢谢!


来稿请发到本刊编辑部编审唐寿宁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张曙光老师

学术研究一世缘

---- 纪念《经济研究》复刊 40

如果从 1959 年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系算起,我与经济学结缘已经 60 年。一进校就从老师的口中听到《经济研究》是我国经济理论的顶尖刊物,能在这上面发表文章都是有名的经济学家。 60 年代初,教我们经济统计课的老师吕其鲁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文章,师生的羡慕之情无以言表,既佩服他的名气,更赞赏他的水平,也使自己产生了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的梦想。这也是我报考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生的原因之一。谁知,研究生毕业,遭遇了十年文革的浩劫,白白浪费了年富力强时候的大好光阴。真正开始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先天不足,只能加紧努力学习来补救。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经济研究所恢复业务,一方面采取分裂繁殖的办法成立新的研究机构,一方面扩充编制,招兵买马,摆出了大干一场的架式,《经济研究》等四大刊物也批准复刊,新的刊物也陆续创办,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推进,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也迎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我也有幸赶上了这个好时光,并作为读者、作者和编委,与《经济研究》结下了 40 年的学术情缘。

复刊以后,《经济研究》站在经济改革开放的潮头,引领时代潮流,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突破了思想理论的禁区,反思计划经济、呼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改革开放鼓与呼。我的第一篇独著学术论文《略论自负盈亏》,就发表在《经济研究》 1979 年第 9 期上,文章提出了“自负盈亏是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的观点,破“大锅饭”和“铁饭碗”,倡导企业的盈利责任,为企业改革制造舆论。从那时到现在,以经济改革和发展为主题,本人先后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独著、合作和集体研究文章 42 篇。除了 3 篇文章我曾参与讨论,没有动手以外,其他合作和集体研究的文章都由我执笔撰写和修改定稿。其中,独著 20 篇,占将近一半,大都是本人著述中水平较好的篇章。可见,我在学术研究上出道、成长、开花、结果,有赖于《经济研究》的提絜、扶植和帮助。因此,我对《经济研究》及其编辑是怀着感激之情的。

为了给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进行了第二次经济调整,贯彻实施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为了对经济调整给以理论的指导, 1980 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主持编写了《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作为干部的必读书籍大量印刷。编写组的人员大都是当时的经济学名家,包括林子力、胡瑞梁、田光、肖灼基、曾启贤、刘国光,只有我是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该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为第二卷的三章书每章写一篇解读文章,二是把第二卷原文从 40 万字删节到 10 万字。为了与此相配合,《经济研究》也决定刊发一组《资本论》第二卷的解读文章,编辑部约我写了五篇中的三篇,连续发表。这在《经济研究》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于是,经济学界的不少人误认为我是一位学富五车的老专家。但是,到了 90 年代初,当我与樊纲等合作出版了《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并独立在《经济研究》上先后发表了《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总量关系及其制度分析》、《关于地区经济差异的另一种解释》以后,又被经济学界很多未曾谋面的人看作是一个年轻的新锐学者。本人学术面貌的戏剧性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读者对《经济研究》的阅读和关注。

我们原来的经济理论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其理论方法不是立足于人的经济行为假定,而是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性预言出发,因而丧失了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解释能力和预言能力。于是,在中国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也面临着理论范式的转型问题,即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转型。《经济研究》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式的成功转型起到了铺路搭桥、引领推动的作用。上世纪 80 年代中,当我充分意识到研究范式转型的紧迫性以后,一方面认真阅读现代经济学的著作,一方面向熟悉现代经济学的年青人学习,与他们一起讨论,合作研究。《经济研究》为这种转型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当时,我与年青学者合作研究的一些文章,诸如《坚持适度分权方向,重塑国家管理格局》、《我国通货膨胀的诊断》和《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经济理论创新与经济政策咨询》、《公有制经济的两种运行机制》等,都先后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可以说,依托《经济研究》这个平台,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从而大大延长了自己的学术生命,今年已经 80 高龄,仍然能够以新的学术面貌,活跃在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舞台上。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当笔者在学术上逐渐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我申请了两项重大课题:一是“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经济稳定》,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学科目标管理:宏观经济学》,并以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为主体组成研究团队(当时我不是宏观室的负责人),进行集体研究。这一研究活动得到了《经济研究》的全力支持,我与编辑部达成口头协议,每年完成两篇研究论文,在《经济研究》发表,于是就有了从 1997 年第 9 期到 2000 年第 9 期的一组七篇文章。这些文章做得比较认真、扎实,既发挥了每个人的专业优势,又集思广益,汇合了集体智慧,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具体做法是,根据当时经济发展和运行实际,从理论上提出问题,集体讨论选定题目,由专人起草初稿,再交集体讨论,有时往往推倒重来,要写二稿、三稿,最后由我修改定稿。由于连续四年,定期刊发,形成系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大调整:一个共同的选择和必然的趋势》、《贸易、资本流动和汇率政策》等获得了理论界的广泛好评,改变了经济研究所 90 年代上半期忙于运动、不做研究的乱象,出现了一种中兴的局面。不仅如此,这些文章写成后,都要搞一篇二、三千字的摘要,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上报中央,供决策者参阅。此后,这一组文章,再加上《疏通传导渠道,改善金融结构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出版了《政策与体制联动 ---- 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经济分析》一书。

《经济研究》每期都会发表一、二篇重头文章,有的在理论上有重要突破和创新,有的在实践上有一定指导意义,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方向和水平,也成为理论刊物的标杆。我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较强,能够发现和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经济研究》编辑也能慧眼识珠,有的也被作为重要文章发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如, 2005 2 月,我完成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文章从改革开放特别是 1994 年汇率并轨以来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提出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引资和进出口的汇率弹性,测算了汇率升值( 5% 10% 15% 20% )四种方案对中国引资、进出口、就业和 GDP 的可能影响。文章做得规范、扎实、有理有据,针对性较强,且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送给编辑部以后, 4 月定稿,第 5 期就正式发表。当时,正值汇改前夕,文章发表后,央行、税务总局、中财办调阅此文,对 2005 7 月的汇改决策,起了一定参考作用。

我学术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读书和评书。我的第一篇书评文章《再生产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 评王梦奎著〈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研究〉》,发表在《经济研究》 1984 年第 3 期上。当时,邢俊芳以《经济研究》编辑和作者夫人的双重身份向我约稿。我提出了条件,书评可以写,但要按照我读后的判断,好则好评,不好则批评。从此也给以后的书评立下了规矩。我一生写了大量严肃的学术书评, 1996 年出版了《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 1999 年增订再版改为《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 ---- 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 2009 年出版了《张曙光文选》五卷本,一本为《评书论人和不同 ---- 学术书评卷》,其中包括了从 1984-2007 年先后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 8 篇书评文章,因而学界同仁送给我一个“批评家”的雅号。这些书评既有与一些著名学者的商榷和讨论,也有对一些学者批评的反批评;既有对年青学者创造的肯定、褒扬和建议,也有对一些大牌学者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作品的严厉批评。虽然也曾引起过一些不快,但也有不少令人高兴的美谈。如,周冰教授写了《论公有制经济的行为主体》一文,对《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的理论分析和笔者进一步阐述《大纲》理论思想的文章提出批评,编辑拿给我看,并约我写答辩文章。我写了《经济理论抽象的正确途径 ---- 答周冰先生》,两篇文章一起发表在《经济研究》 1995 年第 12 期。我的答辩文章对周文提出了严厉的反批评,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用周文作结,把他的批评还给了他自己,同时还加了一句,批评周文“连一个像样的问题也解释不了”。这场争论传开后,大大提高了周冰在南开大学和学界的声誉和影响。真是不打不成交,我也和周冰成了好朋友,我支持我的二女儿报考周冰的研究生,周冰著文参加了我主编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 3 集,我夫人有病住院,周冰夫人专程来京看望,周冰调到浙江财大以后,我去杭州出差,周冰夫人开车专程接我到他在下沙的新居做客。

鉴于我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从 1996-2012 年,编辑部破例让我这个没有任何职位的人担任了《经济研究》编委,我也尽到了编委的职责。经济学界的一些人向我表示祝贺,认为这是对我个人学术水平的认可,也是《经济研究》学术定位的一种体现。

我与《经济研究》的交往并非完美无缺,诸事顺利。我的文章也有被拒绝的时候。 2009 5 月,我撰写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学的挑战 ---- 从现实经济运行中提出的问题》一文,文章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并从四个方面加以讨论:一,收入与价格;二,周期问题和结构问题;三,实体经济和货币虚拟经济;四,一国开放经济和一体化中的一国经济。但文章的不足也很明显,由于我的英文是跟广播自学的,水平有限,且忙于别的事情,对当时国际前沿文献阅读不够,《经济研究》根据匿名评审人的意见退稿不用,完全符合学术规范。也有文章,如《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评审人提出不同意见,我进行解释和答辩后,《经济研究》也发表了。这也是作者与编者正常的学术交往。我与《经济研究》编辑部曾经发生过多次争论,有的争论还比较激烈,这也是学术生活的常态。例如,《经济研究》 2007 年第 9 期发表了《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存》一文,错误比较严重,我向主编写信对此提出严肃批评,经过来往多次讨论和进一步查证,编辑部于 2008 年第 7 期发表《通告》,撤销该文,为净化学术场域和改善学术生态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维护了学术刊物的声誉。

人生有缘来相会。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有缘结识《经济研究》这样高水平的理论刊物,的确是三生有幸!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淋漓尽致地表演一番,不管表演的水平如何,都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再次感谢《经济研究》及历届的编辑。


附录:在《经济研究》发表的独著、合作和集体研究成果目录:


1, 常州市“大集体”所有制工业调查, 1978 年第 11 期,与乌家培、张守一合作。

2, 略论自负盈亏, 1979 年第 9 期(《新华文摘》转载,收《经济改革文选》第 1 集)。

3, 有的放矢地学习《资本论》第二卷, 1980 年第 5 期。

4, 《资本论》第二卷的地位、结构和方法, 1980 年第 6 期(收入《〈资本论〉研究》第 1 集)。

5, 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 1980 年第 10 期。

6,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效果一般理论问题的讨论情况, 1980 年第 6 期,署名张根学,与张问敏合作。

7, 讲求经济效果是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原则, 1980 年第 7 期(座谈会发言)。

8, 企业化、专业化、技术改造 ---- 天津色织公司调查, 1982 年第 8 期,与朱嘉明、郑友敬合作。

9, 把劲头用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上, 1982 年第 12 期,(座谈会发言,《经济学文摘》转载)。

10, 试论国民收入与社会总产品和工农产值同步增长, 1983 年第 10 期(《光明日报》、《新华文摘》转载)。

11, 再生产理论研讨的一个新成果 ---- 评王梦奎著《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研究》, 1984 年第 3 期。

12, 略论政策性计划, 1985 年第 9 期。

13, 坚持适度分权方向,重塑国家管理格局 ---- 几年来财政体制与宏观管理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1987 年第 6 期,与杨仲伟、韩制能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摘报)。

14, 我国通货膨胀的诊断, 1988 年第 4 期,与杨仲伟、韩制能合作。

15, 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 1988 年第 6 期,与杨仲伟、韩制能合作。

16, 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综合治理, 1989 年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