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见音乐
独立音乐第一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分享迷  ·  复活版来了?还是熟悉的味道 ·  14 小时前  
分享迷  ·  复活版来了?还是熟悉的味道 ·  14 小时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开售|舒伯特声乐套曲系列音乐会 《冬之旅》 ·  昨天  
麦音乐  ·  人啊,有谁探过你内心的深奥 ·  5 天前  
麦音乐  ·  让那一刻,心神迷醉的时刻来临 ·  1 周前  
Yak Bar  ·  10.12 周六 Space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见音乐

比起鸭打鹅,我更喜欢Wanderlust,除了他们简陋的宣传照

看见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6-08-24 20:13

正文


INTRO

最近有关科幻的题材又来了波热潮,鸭打鹅的新专辑《未来俱乐部》是科幻主题,雨果奖的颁布使得科幻小说又成为热门文学,五年没有发新专辑的 Wanderlust 终于也要推出他们的力作——《Neo-Taste》,由 21 首歌组成了一篇科幻故事。


专辑全长大概有 75 分钟左右,然而我听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时间之长,配合着文字脑海中会有画面感,而且每一首都有惊喜出现,听完不疲不累反而很过瘾。


认识 Wanderlust 是因为在做《唱片收藏家》专题时别人向我推荐了成员左玮,采访了一期有关他收藏黑胶的故事:Silentcat的唱片私房收藏,之后几个专题 Apex TwinTinja Tune 都找到他做了些解答,觉得此人音乐涉猎太广且专业度颇高,很厉害就是了。


终于这次的专访是有关他本人和他的乐队 Wanderlust 了,希望他之前没有被我问烦,哈哈哈。

●●●




新专辑我听了,非常棒,感觉既复古又未来,并且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元素融合,21首曲目对于一张专辑来说很多,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制作的这么一张专辑呢?


左玮:首先提一句,和 Wanderlust 以往的采访一样,“文字采访”是由我主要负责叨逼叨,刘頔负责吐槽,面谈的采访是反过来。


好了言归正传,想法的话大概源于三个,一个是我们从 2011 年就在酝酿的一个故事,一个不只限于“科幻”的故事,一个如果你把冲突双方的身份互换仍然成立,而且可以将任何文化类发展事件代入都成立的故事;第二个就是我们从 11 年进入原声领域以后的经历,感觉对于电影而言歌曲应该为电影服务,而不是局限于歌曲或者风格本身;第三个就是生活方式,我的话加拿大的生活大家也是众所周知的,上上班溜溜弯钓钓鱼这种,于是在想所谓道家思想是否可以放进故事里。这三个想法最终促成了这个 21 首歌,电子与硬核朋克并存的原声。其实我们主要卖书卖剧本,盘是搭配销售的。


刘頔:就是把这五年里写过的歌都放在一起发了。

 

这21首歌配合着故事线一一展开,怎么会想到这么个故事?谁写的?


左玮:故事是我一开始起的头,刘頔是学编剧和导演的,文案上主要是她下功夫,我写作不好,只能打辅助。12 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一张 EP,是这个完整故事的摘要版,后来就进一步扩充了这个故事。至于这个故事是怎么想出来的,我是一个 24 小时脑内小剧场睡前会喝咖啡催梦平常会刷一些没人看的维基百科页面比如埃及法老列表的人。


刘頔:左玮写的。



刘頔


这 21 首歌是如何排序的?是先有了故事线再排曲序还是先排曲序再根据歌曲写了故事?


左玮:先有故事再有歌曲,为剧本服务。

刘頔:先有了故事线再排曲序。

 

专辑的内页制作和包装感觉非常精良,从设计到排版都有你们的想法体现吗?介绍一下?


左玮:我们在封面和内页这个问题上,从摩登那张之后就一直在给封面把关,提供想法,尽量做得很…极简主义。之前的设计师/画师/摄影师宾冰、赵悦和花可明,都不是专业的,但是都是很有想法的,想法这个问题是我们选合作对象的唯一重要因素。极简了几年之后,我们想要玩儿个不一样的,就联系上了北美排名前三的安大略艺术学院美术系的王锦科,看了他的简介里说他的骨骼肌肉的画在医院里当教学展览品,然后看到了他的作品,当时就跪了,真的很细致很大气,没犹豫就定下来了。成品的精细程度也超出我们预期。设计方面是豆瓣的设计师胡新亭,很好交流的朋友,也是收到我们想法之后做出超出预期的效果,最后的硬皮烫金字简直绝了,这种配置国内应该还很少吧,算是顶配了。所以你看还是,我们主要卖书。唯一的缺憾就是,内页的字和字体啊我的天呐。


刘頔:有一点吧,主要是一些小点的改动,插画师还不错,字体我到现在还不是很满意







看微博说马林巴与电颤琴贯穿了整张专辑?可以介绍一下这两种乐器吗?


左玮:也不算贯穿吧其实,大概有六首歌用了,分在不同部分我也算是学习了一下如何敲这货,赶鸭子上架,敲完旋律还是要后期。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因为实在感觉现在的好多新合成器和流行的音色略廉价,而且现在合成器团从国外到国内都是在复兴的状态,也是为了避免重复,所以更多的放了不常用的乐器和音色在里面,比如打击乐,古钢琴,管风琴等等。另外这也符合我们一贯对自己的两个要求,第一是绝对不做重复的事情,第二就是模糊化处理,包括不限制于某个单一风格阵营里,歌词主配角模糊化,概念隐喻模糊化等等。


刘頔:左玮应该已经介绍的挺完整了,我就默默的看他装逼吧。

 

你们发上一张专辑还是在5年前,那时候成绩都不错,5 年过去不担心被遗忘了吗?


左玮:还成吧,干那会儿成绩挺一般的。当时 IGO 已经解散了,国内正经就我们一个全程合成器和电子设备做音乐的团,勉强卖卖盘。遗忘的问题,不担心,无所谓。


刘頔:不担心,那些都不重要。

 

你们两个都还在国外吧?多年的海外生活,给你在音乐上带来了什么影响吗?


左玮:我还在多伦多。我的话,加拿大的生活就是这种,大部分时间都是很慢的,从上到下,想急也急不来的,但是有时候又会特别紧,就好像三伏天车里开空调的感觉一样。影响的话就是更慢条斯理了,不像是当时做第一张那样,每首歌一定要节奏感要旋律抓人要风格统一要怎样怎样一口气搞定,这次的话更多的是细节和律动吧,大福既然准了可以双张,那我们就有最多两个小时可以来讲故事,心平气和慢慢来。


刘頔:我已经回国了。在纽约和洛杉矶把想看的且都还健在的乐队现场基本都撸了一遍,洒家这辈子值了:)




你一直都是个特别有想法的人,而且总觉得你知识面很丰富,不是那种呆板的理科生,你觉得这跟你是做音乐的原因有关系吗?


左玮:这就是网上和现实中的差异。现实中很呆板的,而且记性不好,还路痴,离了 GPS 出不了门。理科生这个问题,我平常关注的文字方面的东西还是文科类的更多,做歌儿是全靠理性。另外刘頔是文科生我觉得她应该没写这个。


刘頔:这个问题显然不是问我的。

 

我发现很多电子音乐人都是细节控,特别容易发现产品的细节问题,非常在乎用户体验,你也是细节控吗?为什么玩电子的比玩乐器的对细节更敏感?


左玮:是,而且我有强迫症,但是我在做音乐上一直在与强迫症做斗争。我的话很喜欢偶发错误,并且要特意保留一些偶发错误,这点刘頔也在纵容我。用户体验的话,一般很少考虑。


刘頔:不觉得玩电子的就比玩乐器的对细节更敏感。也分人的。

 

我在你的豆瓣主页看到你标记听过的音乐有三万七千多张专辑,我也是惊呆了,我算了一下,如果一天听一张专辑,需要 101 年,你是如何做到的?平时会怎么去发掘新的音乐?


左玮:啊越来越多了好像,我上次看还刚过三万…听歌的话,一般平时不用耳朵的时候就会去听,而且做原声的话听歌不能分风格,都要以学习的态度去听,积少成多吧。一般发掘过程的话,比如这几天想听风格 A,就先去维基百科、论坛、杂志网站等找“风格 A 的艺人列表”,然后听掉这个列表里的人的全集,然后选几个不错的,找他们的厂牌,听掉厂牌的全集,过程中会有分析啊学习啊笔记啊什么的。其实如果不做原声或者做音乐的话,不推荐这种听歌方法,很容易审美疲劳的,可能有的风格你本来喜欢听完反倒不喜欢了。当然比听更重要的是想。


刘頔:其实左玮听歌就是一睁眼就开始放歌,从早放到晚,吃喝拉撒的时间都放着歌。哈哈哈哈。我吐个槽而已。



左玮

 

最后再给你个机会给新专辑做个实力软广吧,哈哈。


左玮:啊…欢迎大家来购买 Wanderlust 这本历史类剧本,随剧本赠送两张音乐盘哟~谢谢大家~当然购买链接还没出来,童鞋们来豆瓣条目标个想听吧先~Wanderlust 爱你们~


刘頔:谢谢所有关注 Wanderlust 的人;)么么哒~


最后应一下题目,关于 Wanderlust 没有好看的宣传照这事儿,可能是因为成员两人异国的关系吧……恩。


明天 Wanderlust 将正式发布专辑中的一首歌《Movin' Up》,整张专辑将在 9 月 7 日正式发布。所以这次点阅读原文就只能先听听老歌了:)


END

文/克洛明 图/大福唱片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 Wanderl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