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日新月异的计算机一度引领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产品多,应用领域宽阔,应用成果多,学习计算机的人也多,当然计算机公司在全国城镇也随处可见。社会各个方面,每时每刻都在进步,但是总有突出发力的时刻,一举突破。1984年,就是中国计算机应用大跃进的一年,方方面面都知道了计算机。
本文加入众多宝贵老照片,经历过的人士如今已经退休,年轻人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进步的强大威力。
北京市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领导小组举办北京市经委系统领导干部微
型计算机第二期技术普及班,于
1984
年
1
月
20
日起正式开课。这期学员共有
30
人,将通过
3
天的学习,使企业领导干部初步掌握
“
微电脑
”
的一般应用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这是教师正在带领学员进行微型计算机的实际操作
。
《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1985)说:我国计算机工业要以较先进的工业产品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计算机工业应负的重任和历史使命。
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计算机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要洞悉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明了新的变革与计算机的依存关系。
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出计算机对人类社会已经产生的巨大影响。对这个影响,决不可等闲视之。
我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脑力劳动的优势;但是否考虑过,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果不同时有效地利用
"
电脑
"
,这个
"
人脑
"
的优势是会丧失的。也就是说,不懂得利用
"
电脑
"
的
"
人脑
"
,会落后于有
"
电脑
"
作为辅助工具的
"
人脑
"
的。
我们把认识提高到对全社会的影响的高度,才能作出有战略意义的规划和全面的技术政策,才不会摇摆不定,计算机工业才能稳定地发展。
第二,要及时地把握住计算机发展中的各个转折性的事件,要在萌芽时候就能觉察到并确定我们的方向与对策。
第三,要加强应变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的计算机工业。
第四,要充分运用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协作的好经验。
第五,要认真解决元、器件的问题。
我国第一台加固型十六位微型电子计算机系统,已由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
子公司研制成功,最近通过了国家鉴定。这个微机系统由国产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主机适应性强,可防潮湿、防盐雾、抗震动,广泛适用于在恶劣环境下的测试、工业自动化生产和时间控制系统等。(
1984
年
1
月
23
日)
深圳经济特区爱华电子公司,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试制成功一种高性
能、多用途的微型计算机,即将投入批量生产。(
1984
年
1
月
16
日)
总之,我国计算机工业面对世界,是一种严峻的局面;回顾国内,发展计算机已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这就是说,我们是在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下,肩负起历史的重担的。
除去国家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的安排之外,在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方面,也具备了大力跃进的条件。
第一、从
1956
年开始的多年建设,计算机工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包括中央和地方,共有
132
个企、事业单位,其中,产品研究所
8
个,生产厂家
111
个,应用服务单位
13
个;职工总数
9
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16300
多人。
从1979—1983,5年时间国家确定13件优质产品,而1984年,一年就确定了11种优质产品。
第二、1966年之前,全国计算机专业入学学生达到7000余人,历经近20年的发展,设置计算机专业的高等院校遍及全国各省市。
第一批(
1956年至1958年)
设立计算机、计算数学专业的大学有19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军事工程学院、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工学院、复旦大学
。
陆续创办计算机专业、计算数学专业的大学:
1959年:
南京航空学院、
重庆大学;
1960年: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海运学院、大连工学院;
1966年:华东工程学院。
1984年,有89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计算机或计算数学专业。分布情况是:华北:17所;东北:19所;华东:29所;西部:24所。
国家经委和中国企协在上海联合举办电子计算机技术培训试点班,
1984
年
4
月
20
日在复旦大学开学,全国
28
个省、市、自治区工厂、企业的
60
名厂长和经理学习了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设计和生产。国家经委计划在三年内,对全国大约
3000
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的
15,000
名厂长、经理轮训一遍。
首都钢铁公司
1984
年
8
月初实现了公司及主要生产厂、矿的管理计算机联
网并正式投入使用。这项工程把
5
台计算机和
56
个远程、近程终端相互连结起来,形成系统,可储存、分类、整理和迅速提供信息,使首钢的企业管理向科学化又迈进了一步。 (
1984
年
8
月
18
日)
1977年恢复高考,80年代初期,这些学子开始毕业,无论那个专业,计算机都有用武之处,各行各业容纳了大批计算机人才。那是一个激情燃烧、欣欣向荣的时代。
网友刘平留言说,1984年,是中国计算机工业,应用开发的最好年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跃进!尤其是以微型计算机的开发应用,仿制工作特别是汉字系统,各种各样的外部设备,。如雨后春笋…!
计算机的展览会,计算机的用户协会交流活跃。北京微机协会在秦皇岛海员基地成立,也就是后来的北京信息产业协会!
江苏省最早应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自动装置的南通国棉二厂,已有
252
台织
布机运用微电脑新技术,建立了
“
布机微处理机检测系统
”
,使生产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并使每台织机的生产效率比过去提高
2.2
%。(
1984
年
2
月
8
日)
甘肃省气象局兰州中心气象台数值预报组采用电子微处理机进行气象预报
计算,及时而又准确。 (
1984
年
2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