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劳动报
打造沪上劳动维权最强平台,每天播报网络舆情最新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  ·  3月1日起,开始退钱! ·  16 小时前  
南都周刊  ·  昨晚,汽车圈“炸”了!比亚迪“杀疯了” ·  16 小时前  
都市时报  ·  昆明市政府发布4名同志任免职通知 ·  昨天  
新华社  ·  《哪吒2》,又有新突破!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劳动报

老师入户家访,遭遇“芝麻不开门”!上海单亲妈妈:怕暴露隐私!近9成网友“不喜欢”!你怎么看?

劳动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10 16:22

正文


寒假即将清零

上海有些中小学教师

已开始筹划家访

不少家长开始制造“仪式感”

图片


但是也有部分家长

明确表示不赞同

认为 入户家访

已是“过去式教育”

↓↓↓


拒绝老师上门家访

单亲妈妈:

不愿暴露家庭隐私



家住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说,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希望节后抽个工作日的晚上前来家访,朱女士当即回复“不方便”“有事可以电话聊”,但开学临近,这几天班主任连发多条微信,希望家长定个时间。


这位家长吐露,希望理解有苦衷的家长,毕竟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比如我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十分局促, 而且我是单亲带娃,这些都是不想让老师知道的隐情。”


她担心,一旦老师对学生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是否影响公平教育。此外,她还提出, “家访的老套路也应该与时俱进了”


“现在家访确实少了,主要是大家觉得没必要。”一位从业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告诉记者,“以前家访是因为通信不发达,现在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解决问题,何必跑一趟呢?”


此外,家访的边界感问题也引发了热议。家长顾先生坦言:“家庭是私人空间。为接待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刻意准备一番,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有的还会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特别是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家庭, 并不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外人。”


老师:家访是情感连接
但近9成网友 “不喜欢”


今年寒假伊始,深圳一位家长就在网络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这位家长罗列了目前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 形式大于实质、打乱了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


这位家长的呼吁很快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应,表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

图片


无独有偶,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 5300多位投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 只有800多位网友投了“喜欢”。

投“喜欢”的家长中,六成为80后,三成为90后;

而在“不喜欢”的选项中,90后家长占比明显提高,占到了46%。


然而,在跟帖点评里,却有很多自报身份是教师的人认为,入户家访实地查看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家庭状况,其意义远不止于信息交流, 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


前提是尊重家长意愿



“原来我们对班主任是有指标的,规定新接的班级必须百分之百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须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家访。 现在我们不提明确数量了,也不规定一定要入户, 家访的地点可以是学生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其他适宜的公共场所,比如咖啡馆和茶室等。”沪上一位小学校长说。


这位校长表示, 有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真正洞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 但前 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



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贞也表示 ——

入户家访遭遇“芝麻不开门”, 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家长的决定, 并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拒绝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家长提出的原因作出解释,消除家长的顾虑。要向家长强调家访的目的是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家校共育。

班主任要经常性地通过不同途径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传递给家长, 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 要以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工作方法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老师入户家访
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