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是一档由著名商业观察家、中国TOP10杰出经理人、财经畅销书《圈层商业》作者刘逸春主理的栏目,一起了解商业趣事、丰富商业知识,以商业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品牌的新增长逻辑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 公众号  ·  · 2025-03-01 10: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商业洞察/撰文 刘逸春   编辑/钟明玥、李明遥

这是《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的

972 篇公众号文章

了解商业趣事、丰富商业知识,用商业的眼光看世界。

关注《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如果一家企业,你现在依然还用五年前的方法做市场营销,那你企业离关门不远了。 这是近些年,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企业要成长,就必须增长!!!

要理解增长,我们就必须理解企业的生意逻辑,理解了企业的生意逻辑的进化和逻辑,我们就知道增长该从何处下手。

在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中,提到了了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STP”(市场细分(Segmenting)、目标市场(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市场战略的基础STP打头第一个字母就是“S”——Segment市场细分。这也是理解过去国十年时企业增长的关键。

我们回看在四十年前商品稀缺、市场竞争不足的年代,一家企业可以做所有人的生意;后来,企业就要选择专注做女性或者男性的生意;再后来,则是只能聚焦于做职场白领女性的生意;而现在,则大概率是完全垂直到一二线城市独立女性市场做生意。人群在不断细分。市场不断细分才是生意的本质。

我们看看前些年市场形成的格局,就是平台+市场细分驱动企业增长,这些年,除平台外,活得比较好的企业,都是在细分市场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就拿调味品来说,细分出了酱油、鸡精、鸡汁、鸡粉、辛香料等等一系列的细分市场的领导品牌。增长也基本是来自于这些品牌专注于细分市场的深耕。

从行业来看,一家企业如果做洗发水一开始可以卖给所有人;后来,则是选择做差异化产品比如去屑洗发水(海飞丝)、柔顺洗发水(飘柔)、营养修复洗发水(潘婷),将洗发水行业细分成一个个小品类;再后来,则是聚焦做男士去屑洗发水(清扬);现在,则可能是进一步细分到头皮护理男士去屑洗发水、有硒去屑洗发水、针对不同发质如油头干发去屑洗发水等。总之,产品和品类不断细分。

从二十年前起,很多人就唱衰宝洁,但二十年过去了,宝洁依然在市场上保持着增长,这其中的根源,就是宝洁不断地专注于在细分市场上的创新,创新为其带来了增长。那接下来宝洁是否还依然能保持着增长呢?我们拭目以待。

再拿近几年快速崛起的舒客品牌来说,舒客就是锁店了护牙的专业护理市场,然后针对专业护理市场进行不断地细分,通过几年的时间,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前三的品牌。

2025年,企业面临的挑战极为艰巨,虽然在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哪吒2创造了110亿中国市场单片历史新高,有可能达到160亿,这些好消息拉动了股市的增长,为中国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如果真的到市场一线去看整个大环境,还是有着非常之多的机会存在,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说说而已,这确实是机会,具体到商业和生意,人群细分、产品细分是前提,只有理解人群细分、产品细分,才能做出差异化价值和竞争优势。

特别是对于很多新锐品牌和创业公司来说,从小众细分市场切入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因为大品类大市场往往已经被大企业大品牌占据,细分才能开创蓝海,才能做出产品创新。

近些年在农夫山泉、娃哈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地方品牌重重包围之下,脱颖而出的元气森林,在创业之初历时一年研发了上百款产品,但绝大多数产品都失败了,成功的只是燃茶和气泡水。气泡水不是元气森林的第一款产品,却是帮助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最终出圈的产品。

为什么是这两个产品呢?因为在饮料市场,主流大品类都已经被大品牌占据,如可乐有可口百事、牛奶有蒙牛伊利、含糖茶饮料有康师傅统一、包装水有怡宝农夫山泉,而气泡水和无糖茶则属于小众、细分、市场空白的赛道。

但是聚焦细分市场、寻求极致差异化,往往意味着市场规模有限、用户数量不足,越细分盘子越小。 虽然你可以说它代表蓝海,但蓝海的意思不就是市场空白,竞争对手都看不上嘛。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该想办法将自己聚焦、开创的小品类做大。但现实情况下,很多企业在细分之后,在营销上却更强调占据品类。

这一套做法,已经在市场上风行了二十多年,在未来,这一套方法是否还继续有效么?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还是很多品牌依然以此逻辑在做品牌,以下这些品牌,相信我们在小区、机场、高铁站看到拍到的。“专业运动耳机,就选韶音”、“橄榄油我只爱欧丽薇兰”、“奶酪就选妙可蓝多”这些品牌打法都是典型的占据品类。

而这一套方法论,也是像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定位派的谢伟山、邓德隆他们最为推崇的。江南春推崇没得说,因为江南春本质是卖电梯广告的,所有的内容,都是为其销售而服务,而谢伟山、邓德隆作为行业专家来说,在市场迭代变化如此之块的情况下,还继续用这种思维做企业的品牌营销和定位咨询,这就很可怕了。

其实,橄榄油爱欧丽薇兰没问题,但问题是消费者不爱橄榄油;奶酪就选妙可蓝多没问题,问题是人们不吃奶酪。细分品类规模不够大,只占据品类是不够的。我们假设整个细分市场的体量只有10个亿,那么你分走70%,整个盘子也就只有7个亿,规模增长是有上限的。

尤其是这种做法的营销成本是极其高昂的,要考虑到任何一个品类总会有现有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想要垄断、独立一个品类意味着巨大投入,必须花重金教育消费者、洗脑消费者。

很多新锐品牌开始经营市场时,大多奔着抢占细分类目市场而去,但是业务利润、经营结构实际是不健康的,市场营销费用特别是达人投放费用占比过大是业内的通病。

从细分市场到占据品类,这是典型的跑马圈地式生意逻辑。它只是从现有市场规模中切分一块蛋糕出去,却并不能做大蛋糕。 它只能获得存量,但无法创造增量。它只能满足已有需求,却不能创造新的需求。

所以这种基于现有品类规模分蛋糕的模式,是属于存量增长。在这种思维下,品类规模就是增长的天花板。

对小众细分品类来说, 重点不是占品类,而是做大品类规模。这个问题,其实对于大企业、大品牌也是一样。在存量思维下,企业的增长只有两个来源:一是整体行业增长,二是市场份额增长。

但问题是, 今天很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饱和,甚至进入缩量时代。企业已经无法找到新人群、新渠道、新平台,因为人口红利结束,互联网红利即将告终。

当整个行业陷入萎缩和下滑,企业还想在整个品类市场扩大份额,提高市占率,那么这就意味着“内卷”,只能加大营销费用和人力投入,提高品牌渗透水平,从竞争对手那里抢份额。在现有的生意范围内,已经难言增量。

除了存量增长外,企业的增长从哪里来,如何创造增量增长,这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有很多企业从品牌出海等各种角度创造增量的可能性,这都非常对,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总结在当前的环境之下,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创造增量。

增长来自于哪里,企业该如何创造增量?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回到消费者行为上去思考,这是一切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的基石。

当我们做营销时,首先关注的是消费者购买旅程,也就是“信息搜集-对比评价-购买行动-分享扩散”的决策全过程,从中寻找用户触点。

而消费者会产生购买,是因为他有需求。而人的需求来自于欲望和具体生活任务的叠加,基于个人的自我概念认知和生活方式。

就拿我的朋友大宋(宋跃斌,中欧校友,全马国一)把把自己的保时捷油车卖掉,换了一台理想mega,这个购买需求可能是因为他的小孩子长大,家庭需要郊游、接送孩子等需求的转变,使得他产生了新需求,同时他认为新能源车才是未来的趋势,就产生了新需求。豪车保时捷就不再是他的目标车型,也不再是其目标品牌。

这种需求再往前追溯,则是复杂的内在心理世界和外在文化世界的共同作用,充满了太多难以言说的、营销难以触达的部分。总而言之,我们做营销就是干两件事: 一是激发需求,二是影响决策。

2017年,我在《营销三大算法》的书中, 就做了一个需求激发模型(由痛点挖缺、用户需求、产品势能三个维度构成),在《营销三大算法》 里重点提出,要创造增量,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品牌的需求激发,通过需求激发来影响决策。

在《营销三大算法》中,我着重强调了 作为企业,首先是让消费者产生需求,让其意识到我们的产品能满足他生活所需,解决他的生活问题,对他很重要。其次才是影响消费者决策,让他在购买同类产品时,优先选择我们的品牌,在他的对比考虑环节战胜其他竞争对手。

上面谈到的占据品类,以及各种定位式广告语,其实只能影响决策,强化品牌在品类中的影响力,提高消费者选择该品牌的机会,但并不能激发需求,占据品类不等于占据需求。

尽管很多企业也会培育消费者,尝试扩大品类规模。但 其做法常常是一方面加大铺货,通过各种渠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眼前;另一方面,则是拼命讲产品的好,宣传产品功能卖点、品质背书、品类地位等,试图说服消费者。

在消费者购物欲旺盛的时候,只要加强铺货把产品推送到消费者面前,加大广告投放告知消费者品牌的存在,并反复提醒消费者,人们就会下单。

但这种玩法在今天越来越难以奏效。功能宣传和品类占据实质上只是在洗脑消费者,提醒购买,但很难唤起需求,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其营销模式不完整。

要想获得增量,必须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而要想创造需求,只是让消费者看到品牌、记住品牌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在消费者生活中创造使用产品的机会,让品牌和消费者在生活中遇见。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也是一名成功的广告人。他在著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工作期间有一个经典案例,是针对咖啡产品的推广。

华生认为, 卖咖啡不能只强调咖啡有多好喝,而是要为消费者创造更多喝咖啡的机会, 从而改变其行为。 所以,华生在美国发起了一场“咖啡时间”的传播运动,让“咖啡时间”成为消费者在家庭、工厂、办公室中的固定仪式和行为习惯,因此推动了咖啡大卖。

这个在消费者生活中创造产品机会的做法,用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说,就是场景。围绕场景与增长的关系,先分享三个观点。

第一,找到新场景,才能获得新增长。

近两年来露营爆火,飞盘、腰旗橄榄球、徒步、爬山、桨板、滑雪等户外运动项目受到人们追捧,与此相关的笔记量在小红书上明显增加,露营和山系青年成为小红书的年度10大生活趋势之一。

而露营及户外场景,不光是户外装备和鞋服的生意机会,实际上很多美妆、食品饮料、日化家清等不同品类的品牌都从中找到了增长点。

比如雅诗兰黛,它有一款老牌产品DW粉底液。老产品如何获得新增长呢?雅诗兰黛发现,在户外运动场景下,消费者对底妆产品的核心需求是防汗、持妆久,而非日常出行场景下的的遮瑕需求。

于是,雅诗兰黛DW粉底液以“防汗不脱妆”为主要卖点,发起了#不假妆过夏天#的传播Campaign,并在小红书上选择户外运动、健身、旅行等相关垂类的KOL,针对运动场景做种草,强力覆盖热衷户外运动的年轻消费群体。

雅诗兰黛由此建立起运动持妆=DW粉底液的用户认知,成功唤起需求。而这推动了产品的增长,DW粉底液相关笔记量在小红书上增长74倍,并取得站内粉底液和底妆品类销量TOP1的好成绩[2]。

我虽然不用粉底液,但对此也感同身受。因为每天都跑步,几乎是天天早上都跑(目前半程马拉松PB1小时19分,全程马拉松PB2小时45分)。跑步的代价就是脸黑了八个度,夏天上海,早上7点太阳就已经很大了。

为了防晒,一开始我让我太太帮我买了防晒霜,但是她觉得好用的防晒霜我用过之后并不觉得好用,后来我又自己买了一支。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这种使用感受的差异,其实并非人的差异,而是场景不同。在日常通勤场景下,我们对防晒霜的需求是轻薄不油腻、不假白;而在跑步场景下,需求则变成了防汗、能抗住太阳暴晒,至于涂完之后是否油腻、厚厚一层、肤色过白,其实我根本无所谓,反正跑完就卸了。

这就是说,场景定义需求,需求定义产品。

像蓝月亮,在2022年5月就据此开发了运动型洗衣液。在运动场景下,消费者有着衣物汗味难去除的痛点,所以蓝月亮这款产品就主打“去汗味,抑汗味”的卖点,成为蓝月亮“专品专用”系列产品的一大亮点。

再如奥利奥。2023年春天,奥利奥推出季节限定口味产品桃花米酿味和杨枝甘露味饼干,并打造了春日新品礼盒。

今天,奥利奥的整体增长战略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扩大品类份额。奥利奥新推了半份装产品,以降低新用户的尝试成本;还开发了更多产品口味,以及可可棒、可可酥、迷你奥利奥、薄脆奥利奥的多产品矩阵,加大营销投入去抢市场。这就是对存量市场的争夺。

其次,是拓展新品类生意。奥利奥延伸出了蛋糕、冰淇淋等新品类产品,还和麦当劳合作推广甜品。

最后,就是创造新消费场景。针对露营、下午茶等场景挖掘新的消费需求,打破饼干品类的增长瓶颈,突破规模天花板。当然,开拓蛋糕等新品类,其实也是为了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打造全新的品牌体验。

再来看洽洽瓜子。

这是我前几个月在便利店拍到的洽洽产品包装。可以看到,包装正面是推广文案“周末到,洽洽到”“去放空”“去追风”等字样,背面是开袋扫码赢飞猪旅行万元出游金的促销活动。

当这套设计分享到各个粉丝群,正好群里有洽洽市场部同学看到,他又补充分享了洽洽在超市搭建的出游场景物料布置和产品陈列,以及新推出的礼盒装产品“洽洽周末出游盒”。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洽洽是在主打周末出游场景,这一场景决定了洽洽的整个传播推广设计。

场景决定了传播主题“周末出游洽洽好”,决定了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推广文案、终端陈列、促销活动;

决定了内容营销策略,洽洽选择了旅行类、生活类、亲子类、剧情类KOL,围绕“旅行”“假期”“零食”“瓜子”“洽洽”“出游盒”等关键词进行曝光和种草;

还决定了推广节点,比如洽洽可以专门在周末、节假日开展推广活动,每逢周五就在线下超市打折。

对于瓜子市场来说,消费者不吃瓜子,是因为不知道洽洽瓜子个头大、颗粒饱满、味道香吗?是因为不知道多吃坚果有益身体健康和大脑吗?我想不是。

消费者不吃瓜子,更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在生活中缺乏吃瓜子的场景,平时想不起来吃瓜子,也没有养成经常吃瓜子的消费习惯。而场景就是创造消费者吃瓜子的机会,从而激发需求、促成购买、培养习惯。

场景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在消费者生活中是真实而具体的存在,具象场景比起用户至上、需求洞察等抽象飘渺的理念更容易成为企业在产品开发、品牌运营、营销推广中的抓手,并进而成为增长的驱动力。

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场景是生活中的细节片段,人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组成。人无往而不在场景之中,人的需求总是在场景中产生。因而抓住了场景,就抓住了痛点,抓住了需求,抓住了消费者,抓住了市场,抓住了增长。

第二,没有场景的产品不仅没有增长,更没有存在之必要。

找到新场景,才能获得新增长,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产品如果找不到使用场景,那它就没有增长可言,产品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很多产品之所以失败,不一定是因为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消费者的生活中没有找到场景。比如Google glass,它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场景,普通人在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智能眼镜呢?要知道猎奇、尝鲜可不是持续在普遍的购买动力。

场景是产品力的基础,一个产品至少得占据一个核心的应用场景。

第三,一个品牌在消费者生活中占据的场景越多,获得的增长就越大!

先看看红牛的故事。回顾红牛进入中国近30年的发展道路,一款产品卖到200多亿,其增长路径就是场景的不断扩充。

1996年,红牛进入中国的第一句广告语叫做“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

为什么是这句广告语呢?因为红牛要主打长途开车场景。对司机来说,开车犯困是件致命的事,故而会对红牛产生刚需。对红牛来说,加油站便利店自然而然就成了销售渠道。开车场景,定义了红牛的天使用户、需求痛点、推广方式、销售渠道。

1998年左右,红牛把广告语改成“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

针对棋牌室、麻将桌、办公室、运动场等进行推广,主打场景变成了家庭生活。

2004年,红牛将主打场景变成了“运动场”,目标瞄准青少年、大学生群体。在推广中,红牛将F1引入中国,并赞助NBA、世界杯等赛事,推广马拉松、街舞、极限运动等,以及请林丹和中国羽毛球队代言,全部都是体育资源。

同时,红牛的品牌诉求也转向了“能量”,先后使用过的广告语如“我的能量,我的梦想”(2004)、“有能量 无限量”(2006)、“有能量,创造新传奇”(2012),“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2013)等。

这是因为,非典过后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高涨,添加维生素的运动饮料开始兴起,2004年成为中国运动饮料元年。运动饮料的爆发对红牛构成了致命挑战,因为在当时消费者的心目,红牛也是运动饮料。

因此为了与运动饮料形成区隔,红牛首次提出了“能量饮料”概念,并围绕着“能量”一词大做广告。同时,为与运动饮料争夺市场和用户,红牛开始锁定运动场景。

2009年,红牛又将目光瞄准了“办公室”。

广告片中场景变成了熬夜加班,来罐红牛;并在全国14个城市的3000座写字楼,发起“红牛时间到”的免费派发红牛活动。

到了2013年,红牛又发起“红牛时间到,朝焕新能量”的推广活动,进一步聚焦到早上派发产品,提醒消费者上班犯困,来罐红牛。2004年的推广主题“红牛早能量,畅享无限量”也是如此。

2014年之后,红牛开始关注“社区和校园”。在全国8个城市的知名高校发起“来罐红牛,交个朋友”大学新生赠饮活动,并开展了众多社区推广活动。

同时在营销中融入了更多音乐、娱乐元素,举办红牛不插电演唱会,赞助《最强大脑》《芝麻开门》《一站到底》《笑傲江湖》《今晚80脱口秀》等综艺节目。

从加油站、家庭生活到运动场、办公室、校园、社区,这一个个场景的叠加,帮助红牛抓住了不同细分人群,将触角渗透进消费者生活的各个角落,将产品铺进各个渠道,它们共同造就了红牛的大市场。

拿我的同行华与华来说,华与华的营销方法,在激活存量方面,确实有效,但是在创造增量方面几乎不行,也就是说,华与华所服务的客户,如果是属于存量市场的升级,确实能够见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是要激活增量,创造增量的市场,华与华所做的客户和营销,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很多的方案也不了了之。

念智品牌管理,专注于为品牌提升竞争力咨询策划,成立十年来,累计为300多个品牌提供过品牌竞争力服务,其中有60余个品牌成为了行业第一品牌,念智品牌管理是由中国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全球圈层商业第一人,财经畅销书《圈层商业》、《营销三大算法》作者刘逸春联合国内顶尖的商业创新专家、品牌专家、营销专家、管理咨询专家、设计专家于2013年创立。 在10年的时间里,念智为11家世界500强,42家国内500强,60家行业头部企业,200多家成长型企业做过品牌竞争力提升咨询,并为10000余名企业家和10万余名企业经理人提供过品牌竞争力提升培训服务。

透过现象看透本质的人,

和总在吃瓜的人,

必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做少数派,和精英读者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商业咨询|培训合作|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联系电话:131-2779-3990

微信:insights031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