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一口气宣布撤回107篇中国医学界学术论文,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引起轩然大波。
据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论文被撤稿的原因是他们的作者在同行评审这个环节上作弊造假,而同行评审流程正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
尽管巴特勒对记者表示,同行评审及投稿过程中的造假问题是全球性的,并非任何国家所特有的;尽管中国科协呼吁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也不能阻拦网友们对这次大面积学术论文“丢脸丢到国外”的谴责——
事实上,很多人发现,许多次被国际期刊撤稿或者被通告抄袭,似乎都与医学论文有关。
最近一起医学学术论文丑闻还是发生在2016年9月。美国知名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通过国际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系统iPlagiarism顺藤摸瓜,发现了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一家巴西SCI杂志默契合作,仅2015年就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了超过1600篇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
人工比对发现被举报文章与相似比例最高文献的部分内容上基本一致
2015年8月,德国一家著名出版社宣布,由于调查显示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存在造假问题,将撤回64篇科研论文,其中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再一次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2015年4月,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又是以同行评议作假缘由撤销了41篇是中国作者的学术论文,涉及其单位的文章第一作者都属于业内“大腕”,声誉明显受损,业内人士表示“对中国学术界特别是生物学和医学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
一次又一次的论文造假事件影响着中国医生的国际声誉、招致人们对于中国医生品质的质疑,为何许多医生依然无视这些潜在的名誉威胁,“前赴后继”、心存侥幸地去钻国际论文发表的空子?
很多人将其归咎于医生想要晋升的愿望、繁忙的工作和不科学的晋升制度之间的矛盾。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引用SCI论文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此后逐渐推广开来,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乃至医院进行评价和奖惩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
尽管这样的制度饱受争议,但这并不能影响“论文发表”成为决定一名医生前途的通行证——以我国目前的医生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规定医生晋升职称必须要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并且要在核心期刊发表。
据了解,目前医生评高级职称,普遍需要2到5篇SCI论文;主治医生,原先无论国内外,2篇核心期刊即可,但现在水涨船高,甚至也需要SCI论文。
许多医生很无奈,因为按理来讲,评价一个医生的能力应该是其挽救多少病人、服务患者是否周到,而科研和代表其成果的论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医生的水平,却不应该在医生评价机制中占有如此重要的比例。
医生在手术室疲惫不堪
尤其是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没有时间搞科研、写论文成为了他们不得不赌上医生名誉“铤而走险”的原因。据调查,56%的医生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10%的医生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与他们而言,做科研只能挤时间,论文压力实在太大。
一方面医生们没有必要的科研条件,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发表论文以求晋升,如此一来,能够为他们提供“捷径”的第三方“论文工厂”应运而生。这些“论文工厂”声称可以代写、或者帮助论文在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尽管价格不菲,医生们还是相信了。
有证据表明,许多次大批量医学论文造假事件,都是由于第三方机构操控评审流程、甚至机构与期刊杂志相互勾结而完成的。
在淘宝上当搜索“医师论文”时,可以看到许多机构广告明码标价,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更有甚者,有枪手或者代写公司也会盯上一些需要论文来实现职业晋升的医生。在代理医生发表论文过程中,有的第三方机构会在修饰语言的基础上修改数据,使数据更容易被发表;或者泄露推荐评审人信息,左右同行评审环节。
在2016年9月那次论文大规模抄袭丑闻中,有业界人士专门将抄袭论文和原始数据做了非常详细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这些诸如研究课题、作者邮箱名排写模式、发表时间和期刊惊人的相似,这不得不令人怀疑,第三方机构帮忙代写论文的同时,还勾结着期刊杂志,使得这些相互抄袭的SCI文章发表在同一期上。两者都赚取了中国人大量的钱,一个赚了论文造假费,一个赚了版面费。
医生是否可以不以论文和科研“论英雄”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许多临床工作并不需要太细致的掌握其中精深的医学理论,就好比一个好技师只需要熟练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就可以完全驾驭一台机器,而非象牙塔式的发动机、材料学原理。
更不要提许多临床医生在学习时代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教学,不知道该怎样研究,缺乏基本的实验功底,即便有大量的临床数据,不会利用,也是中国医生科研困难的一大原因。
是以,区分基层、临床医生和科研医生的评价模式很有必要,就像高校中教师会区分科研岗位和教学岗位一样,各司其职,在医术钻研上互通有无,才应该是医生事业发展的健康模式。在美国,医院对临床医生就并无科研要求。此外,在欧州地区的发达国家,大量临床医生,以及在以医疗任务为主的非大学医院的临床医生,均不要求一定有论文发表。
中国医生晋升和评价制度可以借鉴欧美区别对待的方式。2015年11月,人社部和卫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可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如今,许多省市已经调整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如安徽省对临床导向、对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服机构人员取消论文要求。
尽管如此,许多基层和临床医生反映“论文”依旧是那个难过的坎。可以想见,倘若这种“一刀切”式只看“论文”和“科研”来评定医生职称的制度没有更进一步改进,那么下一次大量医学学术论文造假的丑闻还将会发生在不远的将来。
编辑:刘曦文
综合来源:央广网、澎湃新闻、财经网、科学网、科技日报、参考消息网
微信编辑:周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