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首席商业评论  ·  头最铁的年轻人,买房只买顶楼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用户7699215969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阿里,跳空上涨! ·  3 天前  
魔法K线一王焕昌  ·  【休息一下也无妨】 ·  3 天前  
李楠或kkk  ·  我就不明白,同样价格,想要 c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洪祖运昆明演讲:国际一流律所的中国观察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12-23 19:10

正文

作者 | 洪祖运

来源 | 智合



2024年12月20日,由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华东政法大学投资建设法治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推行投资建设中国标准,为建设国际一流律所贡献建纬专业力量”专题会在昆明君悦酒店隆重举行。


作为国内领先的法律科技公司——智合的创始人,洪祖运受邀发表演讲《国际一流律所的中国观察》。本次演讲中,洪祖运从国际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律所当下境遇,为“国际一流律所”画像解码,并分享了中国律所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以下为演讲部分摘录: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智合来演讲和学习。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国际一流律所的中国观察”,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1)国际一流律所的定义;2)国际一流律所的特点;3)中国律所如何成为国际一流律所。

什么是国际一流律所

“国际一流律所”这一概念可能显得笼统且模糊。我们可以通过拆分词语来获得一个初步的解释。“国际”指的是Global,“一流”则是指first-rate或top-ranking。结合起来,国际一流律所即是在全球范围内排名领先、处于行业顶端的律所。

律所的排名可以基于客观数据,如业务收入、律师人数、人均创收、PPEP(权益合伙人人均利润)等,也可以参考钱伯斯、ALB等“调查驱动”的国际榜单排名。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点。


这组数据来自ALM(American Lawyer Media),一家成立于1979年、总部位于纽约的商业媒体公司。回顾其发布的全球律所200强(Global 200)名单,按律师人数排名,全球前10的律所中有6家来自中国。然而,若以业务收入、人均创收、PPEP排名,中国律所则明显落后于榜单中的国际律所。

以2023年的数据来看,总收入、人均创收的全球前10名被美国律所包揽。从整体分布来看,按总收入计算,英美律所主导全球200强榜单,中国律所仅11家入围,占比5%,前100名中有盈科、金杜、锦天城3家。

然而,总收入并不是一个能准确衡量律所“一流”与否的指标。许多人认为PPEP是黄金标准,因为它更能反映一家律所的专业实力:业务是否高端,是否通过服务行业顶级客户获得超额溢价。

确实,一流律所往往利润极高。美国收入前100名的律所,合伙人平均利润为280万美元,人均创收为120万美元。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律师人均创收还是合伙人PPEP,Wachtell律所都排在第一。

Wachtell在全球只有1家办公室,总共260多名律师,业务范围仅限于华尔街。在大家眼里,无疑是一家典型的精英律所,但在普遍共识中,它很难被称为一家国际化律所,因为它没有分所,没有国际化布局,业务领域也不全面。

因此,国际一流律所的定义应该是什么?


今年,ALM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全球精英律所Global Elite”的概念,具体要求有三个:律所总收入达到30亿美元;合伙人PPEP达到450万美元;办公室至少覆盖15个国家。

按照这个标准,严格来说,目前只有瑞生一家律所符合所有标准。我们可以通过总结ALM对“全球精英律所”的评选维度,得出成为“国际一流律所”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能被称作国际一流律所,只有三个最核心的标准: 整体规模、盈利能力和覆盖范围。

整体规模,是律所稳定运营、承接大型复杂项目、吸引人才的根基,可用总创收、律师或合伙人数量衡量;盈利能力,体现于薪酬、人均创收、PPEP等指标,反映客户层次与业务高端性;覆盖范围,要求律所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布局,通过海外据点能为跨国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海外办公室数量是关键衡量指标之一。这三者构成金字塔式评价体系,规模为底、盈利为腰、布局为顶,相互支撑共同定义国际一流律所。

国际一流律所何以一流

重视人才发展

律所作为人合组织,人才是铸就一流的关键。 汤森路透《律师事务所商业领袖报告》显示,美国律所管理者眼中,助理涨薪、经济压力、律师招聘留用是影响盈利能力的高风险因素。国际人才争夺战硝烟弥漫,伦敦顶级律所初级律师起薪飙升至18万英镑且年涨幅可观,美国前25律所人员流动频繁,顶尖如凯易、瑞生也不例外,前两月Top50律所在主要城市横向合伙人招聘量同比增约20%。在此背景下,律所既要高薪揽才,更要培育内生人才。

在这方面,国际一流律所的管理理念经历了从“管利”到“管事”再到“管人”的演进。“管利”是结果驱动型管理,注重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管事”是流程驱动型管理,不仅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更重视制度体系建设。“管人”则是以人为本,强调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相比之下,国内律所多仍然侧重“管利”,人才管理理念亟待进一步提升。

前瞻且符合自身情况的布局

国际大所们无论是在全球关键城市设立直营办公室,还是通过合作、联营构建跨境法律服务网络,其根本目标是业务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全球核心城市的法律业务。

同时,这些办公室之间能够通过相互协作,最大化提升律所的整体业务量。这是一般区域性律所难以比拟和抗衡的。

在国际化路径上,英、美两国律所走的是两种不同的路线。 在全球前200的律所中,英国律所的全球化布局更广泛,而美国律所则更注重利润,海外分支机构相对较少。 中国律所走向世界,并不是去模仿英美律所的国际化路线,而是应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的全球化道路。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流动日益增强,催生了涉外法律服务需求的迅猛增长。“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法治发展战略,更是服务涉外企业的中国律所需要优先考虑的市场之一。以客户企业的全球化需求为导向,一步步积攒力量,打破原有西方大所在高端法律服务市场的垄断,真正跻身国际一流律所之列,与西方大所并驾齐驱。

着眼于律所的长期价值

今年,智合组织了英/美国行,参访了许多家有代表性的国际律所,其中一些是有百年历史的长青律所。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就是,这些长青律所的经营目标除了短期盈利,更注重社会效益,倡导敬天爱人、创造美好社会的理念,也更注重长期投入。


比如,我们去到的瑞生,瑞生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法律科技的尝试,目前所内有超过500位技术人员,管委会也由专人负责验证和确保这些应用是否有助于律所业务。

具体的案例还有很多,国际上排名前30位的律所,基本上会投入创收利润的8%-9%用于IT建设。比如安理·谢尔曼与Harvey、司力达与Luminance,国际知名律所都在通过协同开发、直接投资、全面合作等方式紧跟法律科技趋势变化。

反观我国,律所在IT的投入上比较少,要达到国际律所在信息化投入的水准,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做。同时,随着人工智能走出科幻的迷雾,成为切实改变世界的革新技术,越来越多的国际律所逐渐认识到AI的巨大价值。国外另一份报告显示,全球Top100律所已经全面批准使用生成式AI工具或系统。这些领先律所在用自身行动证明,人工智能将重塑法律服务业态,成为律所长期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律所怎样成为国际一流律所

迈向国际一流,中国律所需系统谋划。

其一,追求有质量的规模化,规模为基,同步汇聚国际化高端人才,组建跨境服务专业团队;

其二,落实前瞻性布局,借精细管理与制度完善,精耕细作创造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润增长;

其三,着眼于长期价值,于技术、品牌、营销等领域持续投入,做长期主义的稳健生意。

当下,建设“国际一流律所”关键的机遇在于,抓住两个变革性趋势的窗口期,一是出海,二是AI。

出海是在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和内卷之后,顺应内外部条件开拓新蓝海的阶段性选择,也是中国律所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然之路。


虽然,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已经目睹不少中国的律所在海外的办公室开设后又关闭的情况,能够存活下来、保持规模甚至扩大规模的寥寥无几。但出海属于重要的持续性战略,不会一蹴而就。许多律所都是在看到客户有海外服务需求后,便急于出海。事实上,即便在国内表现优异,也并不意味着在海外就能同样成功。找准服务方向、锤炼专业硬功,唯有当方向与硬本领同时具备的时候,出海才能成为结构性机遇。

相较于出海, AI更像是必然到来的明天。AI技术正在缓慢而坚定地重组各个行业,AI行业虽处于初期洗牌阶段,却注定颠覆律所业态,今天的我们即便不知该如何迎接,也应保持正视,勇敢直面。

在如今行业内外挑战重重、波折不断的当下,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仍将充满不确定性。2025年可能会像今年一样充满挑战,2026年亦是如此。

中国律所应摆脱过往经验及以那些早已过时的商业惯例的束缚,拥抱变革,把握窗口期,共同制定新的规则。今天的战略选择将在未来数月乃至数年为律所带来深远影响,可能是丰厚的回报,也可能是更复杂的未来。


本文作者



洪祖运

添加演讲人洪祖运微信,获取本次演讲的PPT。


智合研究院孙麟飞对本次演讲内容作出贡献

孙麟飞

智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关注律师行业数据,关注关于法律科技的一切。


更多洪祖运过往演讲 (点击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