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写日记的源头是张悬曼城live:源起第一排的台湾同学拿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张悬把旗子接过来说这是他们的national flag,现场的大陆同学都懵了,我就说了一句“There are still students from mainland.”,她应该是没听见,继续用英语说着,我真的觉得不能忍,就大声说了“No politics today”。她的回应是“I’m proud to introduce my COUNTRY” “It’s not politics, it’s just a flag. ”。
对比各家对此事的跟进,点击/分享最大化的门户/微博在制造噱头,跟热点如跗骨之蛆的知乎在制造kpi,当事女生的原贴下面在制造愤怒,连虾米音乐人主页都是一路粉转黑,豆瓣小组此刻真是个温情的好产品,我是说因为这个豆瓣小组这个话题的存在《張懸說錯的兩句話(一種台灣視角)》。
刚好今天中午跟豆瓣同学聊天,得知豆瓣如今用户过两亿,注册七千五百万。大部分人都把豆瓣当查询参考决策工具,这个体量的豆瓣如今不想跟小众和小清新这两个名词捆绑在一起。
她找我的原因之一是我之前在虎嗅写过豆瓣的一篇负面《豆瓣走向电商,靠谱吗?》,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是豆瓣的老用户。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豆瓣对外太过低调,本该是经常出现在头版的公司却几个月听不到一丝消息,而且还是在记者们普遍都对豆瓣感兴趣的前提下。巨头们都积极在各类媒体发声,在这个传播环境下我狭隘地认为豆瓣是愚蠢了。用户体验最重要没错,但不是全部。
豆瓣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知乎,两家都是建立在兴趣/知识图谱上面的公司,而且知乎流量明年超豆瓣应该不难(尽管超过豆瓣也不算什么,知乎离钱更远)。知乎用户跟豆瓣原核心用户是有高度重叠的,每个用户原来打发/消遣的时间就那么多,有了替代品就不必用你了。
豆瓣的问题之一是信息流通不够快。知乎以一个社区的身份去做知乎日报这个命题就是想要获得影响力最大化,未来社区、媒体、平台必将是三位一体的事。现在首页加入的兴趣标签就可视为豆瓣的媒体化尝试,用户还需要更多PGC的东西。
豆瓣的问题之二就是内容发掘机制不够好。小站这个产品从功能上完爆微信公号,但对比之下没人会说小站是个成功的产品。微博上正当红的那拨段子手都是从豆瓣走出去的,为什么豆瓣不能够满足他们?
豆瓣的广告技术也是一团糟。因为捍卫逼格错过11年团购电商最疯狂那股大浪潮,现在只可以接一些品牌广告,多为展示类。作为国内最大的挖掘兴趣图谱的公司,推荐算法是安身立命之本,但每个用户看到的广告竟然不是个性化的,都是轮播展示。就这还自称大数据公司,看起来很讽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