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从后备箱到真空袋,父母投喂里的百般滋味 | ... ·  昨天  
求是网  ·  金句 |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  3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数字时代,请为老年人开一扇窗 | 人民评说 ·  5 天前  
政事堂2019  ·  打不起来,不用担心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儿行千里》家风随行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9-30 20:09

正文

《儿行千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回归家庭、注重家教、倡导家风,从朴实的家庭故事中寻找家风传承的共鸣点,串联起父母与儿女相隔千里的牵挂与思念,展现了普通人美好的家国情怀。


作者:张琬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许莹,离家350公里”“闵会茹,离家207公里”“陈瑾昱,离家2158公里”“李守根,离家12911公里”。在《儿行千里》节目现场,每一位观众身上都别着一枚写有姓名和离家公里数的胸牌。儿行千里,少不了父母的牵挂,也抹不去心中的乡愁。每张胸牌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段关于儿行千里的感人故事。


8月27日起,湖南卫视每周日22:00推出家风节目《儿行千里》。每期通过两个家庭故事,展现不同家庭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与理想、奋斗与追求、付出与感动。节目努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回归家庭、注重家教、倡导家风,从朴实的家庭故事中寻找到家风传承的共鸣点,串联起父母与儿女相隔千里的牵挂与思念,展现了普通人美好的家国情怀。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便游子离家万里,但家教家风却始终是他们最珍贵的行囊。《儿行千里》邀请普通百姓走进节目现场,讲述不同的家风故事。从湖南宁乡小山村走出来的博士后何江得益于父母“陪伴”和“善读”的家风熏陶,曾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生代表登台演讲,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他成功入围福布斯杂志全球医疗健康领域30位30岁以下领军人物名单,成为影响世界的青年榜样。如今即便他离家万里,仍坚持每天与父母通电话或视频,聊家常、报平安,整整12年不间断。



数次儿行千里的李彬,在21岁时就曾背起行囊成为一名医护兵,远赴老山前线亲手抢救了58位战友,荣立二等功。22年前,他又踏上征途,寻访牺牲战友的父母,风雨无阻地看望这些素昧平生的“爸爸”“妈妈”。几十年来,李彬始终不忘母亲的嘱托:“你有今天的荣誉,全是这些战友用生命和鲜血给你的,你永远不要忘掉他们”。“我是幸存者,这就是一份幸运,我要把这份幸运,转化成这些‘爸爸’‘妈妈’的幸福”,李彬朴实的话语,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这些凝聚能量、充满感动的故事,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出中华优秀家风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朴实的情感共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儿行千里》的选题注重体现向上向善的生命追求,传扬克己奉尚情怀。


陕西治沙人张立强,带领全家人数十年如一日,把万亩荒漠变成绿洲。三代人、三十年,谨遵家风,传承坚守,他们完成治沙造林11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绿色长城”。“治沙造林是子孙万代的大事,我造林,儿子造林,孙子将来也造林!”张立强一家谨遵父亲留下的遗言,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谱写出一曲人类改造自然、改善环境的赞歌,展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畏精神。



新华社战地记者陈序,在离中国8000多公里的中东地区,用笔和镜头记录战争的残酷。在采访的战场上,他曾被催泪瓦斯熏晕、被高压水枪射中、与以色列国防军签订“生死状”……面对生命的威胁,他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活着回去。回国以后,穿着拖鞋下楼扔垃圾这样平常的小事,都能让他感到幸福。“我不用担心垃圾箱里有炸弹会把我炸死,我可以随便走到街上去,不用担心恐怖分子会把我绑走,和平真的太美好了。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这个时代也并不和平,我们只是有幸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陈序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要珍惜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平静与幸福。



节目通过精彩的家庭故事,映射出中国家庭的群像,引发了观众的反思与共鸣。“真实-共鸣-反思”,节目正是运用这样的逻辑递进顺序,逐步解析出故事主人公乃至整个家庭成功背后的密码。


真实——离家2500余公里的中国海油监测总监孟文波与主持人的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你知道我第一次出海的时候,令我最兴奋的是什么吗?”“随时可以吃海鲜?”“不是,是不用花钱!”



面对意外的回答,主持人忍俊不禁。而原本严肃的对话氛围一下子轻松了起来。众所周知,海油人长期工作生活在深海钻井平台,海上的生活单调而乏味,长期离家的孤寂时刻笼罩在海油人的心头。然而,孟文波的积极与乐观让人看到了想象之外的海油人。随着访谈的深入,孟文波的家庭情况渐渐明晰:家境清贫的他,不忍父母辛劳。离家求学时,母亲拿出所有积蓄为几个孩子分发生活费,孟文波在心里算了又算,只问母亲要了50元钱。从小父母教育他要甘于吃苦、不怕吃苦,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在苦难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听到这些充满生活细节的家风故事,观众也不难理解,为何对于孟文波来说,“不用花钱”成为了意外而来的“兴奋”。真实,成为这档节目能够打动观众的关键因素。


共鸣——《儿行千里》中的故事千姿百态。有的家庭自带潇洒的文艺气质,有的家庭充满苦难历练后的坚韧,有的家庭饱含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心。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无私的给予和言传身教的家风,都成为孩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工作好,生活好,身体好就好了,空下来的时候再想我们”“家里一切都好,你不用担心”“你要好好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我有你这个儿子感到很自豪”“你好好工作,家里不用挂念我们,我们挺好”……听到父母的亲口诉说,在场的主人公潸然泪下。儿行千里背后,父母的殷殷嘱托,既包含了深深的思念,也充满了儿女为国效力的骄傲。正如主持人所言:“没有坚强的父母可能也没有坚强的孩子,走得越远的孩子,家里可能有一个越牵挂他们的父母,也有越懂得“舍小家保大家”的父母。



世上的父母都是一样的。节目中每一个家庭的故事,背后都有无数个家庭的影子。家庭温馨的故事浮上心头,父母谆谆的教诲萦绕耳畔,在座的观众争相拿起麦克风,分享起自己的家庭故事。“上学离家时,爸妈偷偷在我的行李中放了一张全家福”“刚上大学时有人一直给我匿名点外卖,开始以为是朋友给订的,直到有一次回家吃饭,爸爸告诉我其实是他订的,怕我不按时吃饭”……共鸣,是这档节目宝贵的品格。



反思——《儿行千里》播出后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观众纷纷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留言,讲述家风故事,分享生活感悟。“看了节目,很惭愧没有做到每天给父母打电话,现在已经默默地把微信家庭群置顶了”“我很喜欢《儿行千里》这个节目,我会带着我的孩子一起看,提醒我自己也告诉他家风传承的重要性”“看完节目我现在在反思自己对待母亲的态度,我平时和母亲说话嗓门太大,也好久没给母亲做饭了”“看过节目第二天早上,我开车600多公里回老家,把妈妈接到了自己家。此刻,我离家的距离是零”。《儿行千里》勾起了人们对家的思念,温暖了人们对家的情感,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家庭关系的反思。反思,是这档节目为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编辑:谷雨浓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