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吾友Q同学:
返回火星的途中,我一直在思考你给我布置的作业:如何应对不自信?
我在足够远的地方写信给你,就好像距离足够远的时光来看世事。这是最奇妙的地方,空间的距离,造成的时空的鸟瞰。许多差异会变小,许多微不足道、或者我们司空见惯乃至被忽略的事物会被放大。
随着窗外的地球越来越小,对人类世俗话题的敏感度会越来越低,我亦能慢慢从“自信”这类字眼的现实泡沫中抽身出来,克服自己也“很不自信”的限制,来回答你的问题。
不自信,是一种心灵防护习惯,如果我们不能将其限制在“感知”环节,会带来不少麻烦,例如:
行为上的——我们被动、犹豫不决且无助;
感情上的——我们忧愁悲哀;
生理上的——我们的饮食及睡眠欲望常被困扰;
认知上的——我们觉得生活无意义,觉得自己无价值。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不自信还不是最严重的,若不打断无望和消极的枷锁,则更糟糕。
人人皆不自信
先看三个故事。
故事1:才华
本质而言,不自信是某种不安全感的呈现。为世人绘制了童话世界的安徒生,孤独度其一生。他缺乏安全感,总觉会被活埋。为防止有人会把熟睡中的自己埋掉,他睡前在床头上放着纸条:“我仅仅是看上去死了。”
故事2:财富
华尔街的拿破仑,美国最后的金融巨头摩根,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他控制着几十个行业,创立了美国钢铁公司,该公司原始资本是当时美国联邦政府一年开销的4倍。然而,摩根依然压抑,时常感到“毫无价值”、“无所适从”。
故事3:权力
再有“疯狂的查尔斯”,14世纪的法国国王。他一直认为自己是由玻璃制成的狼,他经常在自己的城堡周围嚎叫着追逐别人,但决不让任何人碰他,因为他怕自己会碎。
X同学,吾友。如上,即使你处于人类“才华、财富、权力”之巅峰,也无法摆脱不自信的困扰。至少,自信并不取决于以上三要素的多寡。不自信是人类的正常属性。
意识到这一点,是解决不自信困扰的第一步。
“不自信”的4个维度
为了让这篇已被你界定在鸡汤领域的命题作文,能呈现出一贯的大脑体,我绘制了下面这张图,试图对“(不)自信”有结构化的解析。
不自信,大约来自上面的四个维度:
1、 对自己的不满;
2、 因他人而对自己的不满;
3、 因无法找到自己作为地球人的价值定位,而不自信;
4、 因不能、或未曾仰望星空而不自信。
不自信维度之1:自己
源于自己的“不自信”,是因为:
1、 生理原因;
2、 心理原因;
3、 过强的感知天赋;
4、 过强的同理心(善良);
5、 童心未泯&对成年世界的恐惧感;
6、 逃避主义。
关于1,生理原因。天才哲学家尼采,天生矮、瘦,身体纤弱。他自幼性情孤僻,多愁善感。他一生都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
有些人天生如此体质。这是天赋,而非别的什么。
关于2、心理原因。谷歌创始人佩奇有社交恐惧症,他拒绝公开采访,拒绝参会请求。
关于3,敏感和强韧不易兼得。(然而依然可以兼得,关键在于能否在“感知”与“认知”之间建立防火墙。下面会说到。)
关于4,Q同学,我第一眼就看出你是一位善良的同学,你没意识到自己强大的同理心给身边的人带来多少便利。
关于5,很多人并非不自信,他们只是还没长大。
关于6,以我的经验,假如你打算逃避下去,你最好一直逃避下去,否则有一天你需要回过头来,补上你所有逃掉的课。
吾友Q,你如此聪慧,很快懂得我说的意思,假如你在某个夜晚读到,或许豁然而笑。然而第二天醒来,只消遇到一个讨厌鬼,就能把你所有的自我安抚踩入泥坑。
没人比“不自信者”更能体会到:他人即地狱。
不自信维度之2:他人
“他人”是这样造成你的“不自信”的:
1、 你天生觉得亏欠他人;
2、 有些人比你还不自信,他们只是虚张声势;
3、 就才华而言,有些靠的是思想的张力,有些人靠的是表现的张力,后者经常有用;
4、 就像德州扑克,有些人就是可以靠偷鸡赢了你的钱;
5、 有些人更自信,只是因为他碰巧处在某个位置。赫兹里特说:地位越高,自我评价就越高,自信心多强,能力就有多强。我们总能表现出与环境的和谐平等;
6、然而,好人可能只带来你的“感觉满意”,坏人则或会激发你真正的“表现满意”。若能理解这一点,你该感谢那些生活中给你带来“不自信”感的人;
7、所以,当你遇到一个让你有“不自信”感觉的家伙,你应该如猎人遇到狗熊般欢喜。
不自信维度之3:地球
尽管进化了很多年,我们仍处于一个“丛林”与“人文”交织的星球。过于达尔文主义令人生无趣,过于理想主义则无法保护人生的有趣。
对你而言,难题在于对丛林法则的理解。我有两点与你分享:
1、 别让烂人进入你的核心圈,但你的交际不能有洁癖;
2、 要学会心平气和地与猪摔跤。恼怒比浑身是泥对你的伤害更大。
保持交际的多样性,烂人经常比好人带给你更多东西,不管是刺激、唤醒,还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自信”是一层坚硬的外壳,要靠粗暴的外力来砸开。
地球对不自信的我们的另一困扰是,天朝弥漫着单一口味的成功标准。生意的成功,成为有权利自信的惟一标准。
不自信维度之4:宇宙
仰望星空,地球人有以下不自信来源:
1、 作为宇宙间已知的惟一高级生物的恐惧感;
2、 作为宇宙间已知的惟一高级文明的虚无感。
解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从一出生就伴随着自卑感,之后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技能、优越感和对别人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路径。
下面是解药环节。
解药1:人生而平等
我从火星上看去,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要远小于在地球上所看。
伯顿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即极为细微;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遥远。
更何况在遥远的上帝看来,差别更是微不足道。
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差别,就像一粒沙和另外一粒沙的区别。
解药2:非正常人才会不“不自信”
病人才会不“不自信”。例如盖茨。他小时候行为与母亲格格不入,总为琐事争吵。
当类似的冲突又一次在餐桌上爆发时,11岁的小盖茨对着母亲大喊大叫,总是做调停人的盖茨他爹将一杯水泼到儿子脸上。随后,他们将儿子带进了心理诊所。
像焦虑、沮丧和气愤这些消极情绪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它激励你采取行动改变自己或是改变你的世界。
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机能。
我们怎么能和盖茨这种不健全的人比较呢?
这个时代,人们太以非正常人为偶像了。
解药3:不自信是一种天赋
保罗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不自信是你的天赋。
粗壮神经的很难变得纤细,纤细的却可以粗壮这是你的权力。
乐观,但不能过于乐观。过于乐观的人在集中营里死得更早。
这是一种保护机制,过于自信的人很早以前已经在森林里被别的动物吃光了。
解药4:你不自信的那些理由并不成立
那些你认为自己欠缺的、导致不自信的原因,其实并不重要。
比尔.盖茨说:“智力并不像我以为的那么重要,而且它其实是以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的。比如在微软的早期,我相信如果你能编好代码,那你也能管理好一个团队。但是我错了,事实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如果你们能越早意识到这一点,你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
我不知道你的不自信来自于哪里。但是,你都可以发现,人们只是不同维度的能力与智力之间的差异。
你担心未知,这或是恐惧的主要原因,其实也不成立。左拉说过: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感觉满意&表现满意
以上四个药方,偏向于自我安慰。用于强化自尊,降低预期。但是假如没有后半部分跟上,就成了无用的鸡汤,进而从心底更加鄙视自己。
后半部分,即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的:提倡征服与乐观。他认为这两个方面应该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既要打麻药,又要动手术。不然前面的麻药环节就成吸毒了。
前者将感觉满意视为主要目标,人们实际的表现只是一件幸运的副产品,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而后者“表现满意”,则提倡实际行为才是主要的训练式教导目标,感觉满意仅是甜美的副产品。表现满意有两种新方法:一个是从悲观改变成乐观,另一个是从无助改变成征服。
习得性无助
感谢我的自信,作为一名不自信者和心理学的外行,我居然还乱扯一气,甚至“低屋建瓴”。
感谢我的不自信,我还是花了一周的时间,翻了几本心理学读物,知道了一点点皮毛。
1964年,塞利格曼开始在宾大读试验心理学博士。实验室对狗进行电击实验。有些狗没有任何办法能避免电击,这些狗在被反复电击后出现了抑郁的现象,一直无法恢复。
塞利格曼发现狗的症状并非由于电击引起,而是因为对事件无能为力而致。他们发现可以从教导动物使其知晓它们的行为会改变现状来治疗无助感,并且可以提供通过早期已习得的各种经验来预防无助感。
赛里格曼意识到,这就是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的反应:
人类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当个体面临不可控的情境时,一旦个体认识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便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习得性无助并不全是因为“意志薄弱”等因素,并不全是能以当事人意志力为转移的一件事。
只要给予足够多的摧残,足够多的绝望,就能让几乎任何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而习得性无助又会进一步恶化当事人的身心状态,同时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判断能力。
当我们处于习得性无助这样的消极心理状态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改变的力量,形成悲观的认知模式。
除了消极的心理状态之外,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还伴随了身体激素的生理性变化。
而有研究也发现,悲观的解释方式很可能会给免疫系统带来损害,很可能导致抑郁。
(正向或反向)循环系统
容我用手头上正在加工的一个模型,来阐释“表现满意”与“习得性无助”的作用原理。
一个人的感知、认知、决策、行为、能力、性格&命运,大约可以用上图框下来。
1、 一个人的不自信,在感知环节,经常对应的是感觉敏锐。只要不带到第二个环节:认知,“不自信”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2、 认知需要理性。如果“不自信”越过防火墙,来到这个环节,会极大伤害认知过程。
3、 到了第三个环节:决策。这时的不自信,会造成认知失调、选择障碍、逃避主义等一系列决策陷阱。
4、 更不消说在“行为”环节。
5、 作为内核的能力,若无“形成正反馈循环的自我强化训练”,便不能造就滚雪球式效应。甚至反之,造成习得性无助。
6、 作为上图外围的黄色圈,是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其中的所谓“心流”,是一种随信心而或正或负、或强或弱的存在,是不可阻挡的或积极或悲观情绪,是使生命活下去的一种状态。
心流
心流帮助我们应对现实中不确定性。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里写到:
这是使生命活下去的一种状态。学者已经对它展开了长达20年的研究:包括哪些人容易经历它,它何时发生,有什么会阻碍它。
心流发生在你的方法被应用在最高峰且与勉强可达成的挑战匹配的时候。
太少的挑战造成厌烦,太多的挑战或太少的方法造成无助与沮丧。没有挫折,心流就无法获得。没有被失败、重新集合、继续尝试等打断过的连续成功也不会产生心流。奖励、自尊、自信和热情也不会产出心流。
缓和挫折、未到时机就解除焦虑和学习逃避巨大的挑战都会妨碍心流的产生。没有焦虑、挫折、竞争和挑战的生活,不是美好的生活,是个没有心流的生活。
强大而正面的“心流”,赋予我们披荆斩棘的勇气,摧枯拉朽的气势,势如破竹的结果。
负面的心流,则令我们陷入泥沼,被那些根本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缠住手脚,胆战心惊,事事不顺。
不自信,影响你的感知,造成你的认知失调,干扰你的决策,削弱你的行动。
本质上,“不自信”进入了你的循环系统,扰乱了你的心流。
不自信,是“感知”环节的必需品,帮助我们感应到危险、机遇、情绪、信号。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让它不进入别的环节,更不要进入循环系统,融入你的血液,改变你的性格,进而改变你的命运。
另一方面,若我们不能形成正反馈循环系统,心流也会后继乏力,早晚会停转。
正向,是习得性乐观;
反向,是习得性无助。
当然,每个人物理意义上最后都会停,有些人的心流通过某种方式被传承。
再回到解药环节
解药5:不自信时也能很自信
有些人擅长在讲台上对很多人讲话,有些人则相反。
我们只要在发抖时也能演讲就好了。
例如我,迄今都没法在飞机上和隔壁座位的人开口聊天,但却可以在很多人面前讲话。
试图改变自己的“不自信”?你可能来不及了。
造成你不自信的原因大约有四个:
1、基因;
2、父母的悲观;
3、从父母、老师或教练那里得来的悲观性的批评;
4、征服和无助的经验。
所以,你超龄啦!对前三项几乎无能为力。
与其如此,不如试着怎么和不自信相处,哄好它,控制它,与它成为幸福一辈子的欢喜冤家。
有时候,我也挺享受自己的不自信的。否则我就不会去火星。
火星人烟稀少,生活平淡,走路也轻飘飘的,除了一帮科学怪人,谈不上发财成名的机会。
但是,在这个星球上,似乎“不自信”也变得稀薄了一些。也许“不自信”与欲望成正比?
解药6:他人
首先,降低你的敏感度。
其次,降低你对他人的期望值,好的一面,坏的一面。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独立思考。
拿破仑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要靠自己。
他还说: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所谓“恃人不如自恃也。”
他人是你的驱动力。你并不需要更聪明、更善良,你需要给自己更大的压力。
逃避并不能够解决什么,把他人当做你的健身教练,当作过关游戏。
“你们要让身边存在挑战者,让他们教导你、并推动你成为最好的自己。”盖茨说。太太梅琳达·盖茨,以及“股神”巴菲特,就是他身边的挑战者。
解药7:让身边的人自信起来
让别人觉得你自信,比你自己真的自信更为重要。包括自我暗示,虚张声势。
罗曼·罗兰说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所谓的领导者,就是激发人们的信心。
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最好的领导者是妈妈。世界上所有的妈妈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母爱,孩子会因为妈妈这自信,感受到这世界最好的爱,建立了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自信。
解药8:我们正处于最好的时代
别低估十年后的事情。
乐观而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溢价。
本质上而言,自信者剥削那些悲观者。后者为了逃离眼前的烦恼,不惜拿十年后的价值去换。
每天新闻都在报道着混乱、负面。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而且正在变得更好。
你需要有足够的乐观。无论你具有哪种天赋,乐观都可以令其更加耀眼。
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刻,人们活得更久,能最大范围内接触到最多的人类文明。
对你自己而言,你每天都处在自己最成熟的一天,也处于离死亡最遥远的一天。(oh,写鸡汤真的自己会吐......)
解药9:知道自己要什么
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桑塔雅娜说: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却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信心”。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没有自信心,算得了什么。
假如真有,尼采又如何能说出这般流芳千古的鸡汤名句呢?
“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如叔本华所言,我们进而以有限的视野框定了自己。
《西部世界》里,Thandie Newton被问到:
你怎么做到的?
她回答:
“你说过,人们到这来,是来改写人生故事的。我心中imagine了一个故事,在那里我不再是一个弱女子。”
解药10:信仰
首先,假如你有信仰,你便不会陷入泥沼,不会因为被人的一个眼神心里打鼓,不会在意别人对你是否在意。
你也不会自找借口,将自己一步步逼入绝路。
但丁说: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
其次,假如你知道某个地方一定会发生什么,你就总能找到办法,至少大概率的提升找到办法的手段。--我亲自用围棋做实验验证了这一点。
假如你实在没法有信仰呢?
《搏击俱乐部》教我们: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你要学会相信那些并不存在的东西。
每天早上集中精神30秒,你就能相信上三五个。
关于我
我那个年代的理工科处男,都对下面这句话刻骨铭心:
我18岁时性能力最强,但24岁时才知道。
人们的信心,和与之匹配的能力与资源,总是错位的。
十年前,我有一家网络公司,尽管做到细分领域第一,仍每天陷于不自信的烦恼。有一天,遇到一位著名大公司CEO,问他每天独立IP数,居然和我们的是同一数量级。
想起一家火星银行的广告词:
You Are Richer Than You Think.
不自信,可能仍然是自由意志的一部分。
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可以用正确与否来判断。
我曾拒绝过一个真的很大的交易。--可能是因为不自信,也可能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感谢其中的“不自信”,我可以在火星上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可以坐在“水手谷”峡谷边的巨大玻璃罩里,一边喝咖啡,一边给你写信。
真的医生来了
吾友Q同学,谢谢你辛苦看到这里。你听过这个故事吗?有个人到精神病院,去主治医生办公室,有人西装革履地坐在桌后。他与医生聊了好久,医生渊博、系统、和善,又充满激情。好多问题豁然开朗,未来突然变得美好可期。
这时,一位穿着白大褂的人走进来,看着那位西装革履男,问:你为什么坐在那里?
西装革履男说:您上次给我开的药吃完了。
我上面胡扯那么多,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开药,可远观而不可服用。
下面是真医生的药方。
解释风格
塞利格曼把悲观定义为:
“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悲观和无助是密切相关的,而“征服行为”总是能带来乐观。
悲观状态下的人,更多的以消极、放弃、退缩和抱怨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什么是乐观?
乐观是看到半杯水时认为它是半满,或总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或是习惯性地期待实际问题能像好莱坞电影一样有圆满的结局。
乐观的“积极思想”告诉我们,乐观包括重复地对自己使用吹嘘的言词,例如,“每一天,每一件事,我都越做越好”,或是想象自己打球入洞的情形。这些可以是乐观的证明,
但塞利格曼认为,乐观远不仅如此。
从过去20年的研究中,调查者已经了解什么是乐观的基本原则。
乐观的基础不在于正面词句或是胜利的景象,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我们都有自己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我称此为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
有三个重要方面是孩子用来解释为何某一件好的或坏的事会发生在他的身上,那就是永久性(permanence)、普遍性(pervasiveness)与人格化(personalization)。
其理论框架如下:
1、永久性Permanence:偶尔 VS 总是
坏事情发生时:永久性(悲观)VS 暂时性(乐观)
举例:“我的妈妈是世界上脾气最坏的妈妈” VS “我的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坏脾气过”
好事情发生时:暂时性(悲观)VS 永久性(乐观)
举例:“赢得拼字冠军的唯一原因是我这次很认真练习” VS “我赢了是因为我是个努力工作者,并且做好充分准备”
2. 普遍性Pervasiveness:特殊情况 VS 一般情况
坏事情发生时:一般的(悲观)VS 特定的(乐观)
举例:“我对运动笨手笨脚” VS “我只是球踢得很差”
好事情发生时:特定的(悲观)VS 一般的(乐观)
举例:“我对数学很在行” VS “我很聪明”
3. 人格化Personalization: 内部 VS 外部
即决定是谁的错。
当坏事件发生时,孩子可能怪罪自己(内在化),也可能责怪其它人或者是环境(外在化)。
塞利格曼认为,目标是要教导孩子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a、当孩子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时,他们必须对事情负责然后进行改正。
b、让孩子使用行为性而非一般性自责。
当然,假如你从事投资,以上框架恐怕要倒过来了。
乐观教养ABC法则
马丁•塞利格曼:艾伯特•埃利斯与阿伦•贝克共同建立了认知治疗,发展了“ABC模式”:
A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件,不好的事是任何负面的事件,比如假期不愉快,与同学吵架等;
C(Consenquence)——代表负面事件的后果 (负面的感受、行为),时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时间立即且自动产生后果;
B(Belief)——代表负面事件发生时内心自动化的悲观想法、解释,才会引发某种特殊的后果。所以习得乐观的第一个步骤是找出ABC 之间的联系,捕捉自己的信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写ABC日记。
ABC日记分为三栏:
第一栏必须尽量将不好的事描述详尽,记下人物、时间和地点,但不要写原因,这一栏的功能不是评估;
第二栏要写想法,记录自己对不好的事情是如何解释的,比如“他认为我很幼稚”“事情总是不会成功”等等,并且利用百分制计分,以0分表示对看法一点都不信,100分表示完全相信;
第三栏写后果,这里要写下事后的感觉,或者是对这件事经历过的每一种感觉,同样百分制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感觉越强烈。写下后要检查确定每一种感觉和行为能与你对自己行为所持有的想法有关,并且指出触发这些情绪的特殊信念。
对于孩子可以使用相对简化的方法,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使用口语的方法来让孩子举例。
不好的事: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请了班上很多小朋友来玩。吃完蛋糕后,有一些朋友就开始偷偷地小声讲话,并且不肯告诉我他们在讲些什么。
想法:他们这些笨蛋。这是我的生日,他们还在小声说我坏话,我真希望没有请他们来。
后果:我对他们十分生气并且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叫他们回家。
那么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向你的孩子提问:
例子中的男孩为什么会生气?
如果他想那些孩子说悄悄话是因为他们有件惊喜礼物给他,那个男孩会怎么想?
等等。
害羞心理学
以下来自《害羞心理学》。
现代行为学家认为,害羞是后天对社会事件的恐惧性病态反应。这可能是下列原因造成的:
1、特定情境下,想起与人交往的负面体验,亲身经历或目睹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
2、没有学会正确的社会技能;
3、期望完成不恰当的任务,对自己的表现经常焦虑;
4、因为“不恰当”的自我表现而自我贬低:“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我没有价值”、“我做不到”。
书中给出了害羞的三个治疗策略是:
1、 减少焦虑:运用冥想练习、放松练习和机能反馈疗法;
2、认知重建:纠正害羞的人给自己的消极信息,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并愿意获得支持;
3、 培养社交技能:通过示范、在小组中公开表演、建设性反馈等方法,帮助他们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
假如
吾友Q同学,我总是把一个简单话题写得如此繁杂。
某些时候,我因此而不自信;
某些时候,我会因为这类不自信所导致的行为而自信。
假如我这篇文章只能写一百字,我会说什么呢?
不自信,人们会因此呈现出来的各种气质,狂妄,暴躁,虚张声势,以及不要脸。
而有些人呢?包括你,不自信,融合了孩子的好奇、以及对成年世界的害怕。有些人的童年较长,甚至终其一生。
这是力量的一种,而非无力;这能给他人以美好,没有理由令当事人不美好。
最后
我在返回火星途中,看了许多电影,其中有一部叫《The Space Between Us》。主角男孩从火星第一次回到地球,爱问别人一个问题:
你最喜欢地球上的什么?
当我回到火星,我便和他有类似的答案:
人。
去除一切定语。
在上帝、宇宙、时光面前,我们都是一样卑微的。
我是在火星给你写这封信。宇宙间大约有1000-2000亿个我们这样的银河系。
作为人类,我们一样的卑微,一样的荣耀。
上帝造就我们,都是他眼中一样的孩子,彼此间又独一无二。这真奇妙。
而那些善良的人们,当他们不自信时,无论他们多么聪明,多么强大,多么富有天赋,多么控制局势,都会因为不自信,呈现出温顺的那一面,仿佛无所不能的天使的那不可思议的和善。
每逢此刻,我都会想起一句话:
让温顺的人继承这个世界吧!因为他们值得。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