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1. 惊而不乱。
唐朝的时候,唐敬宗任命裴度为司空、同平章事。
一次,裴度在中书门下办公时,手下忽然报告说中书门下的大印丢失了。当时在场听到这个消息的官吏无不大惊失色。
裴度也吃了一惊,要知道,官员丢失自己的印信可是大罪。但是他转念一想,却又神态如常,自顾自的坐下喝酒。
手下很是诧异,心想发生这么大的事儿,老爷怎么还有心思喝酒啊。
结果不久,手下又报告说,大印在原来的地方找到了,裴度似未听见,闭口不应,一副早已知悉的样子。
有人问他是什么缘故,裴度说:“印信不仅不能买卖,而且一旦被官府查到还是个大麻烦,所以小偷是不可能对大印下手的。大印丢失,唯一的可能是官吏偷去私自印制文书了,如果急于追查,他们就会畏罪把印毁掉,只要不动声色,则必然把印又放回原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不禁佩服他的见识和胆量。
生活中总有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大惊失色”是人之常情。但是区别就在于,有的人会迅速平稳心态,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迅速解决问题。而有的人却慌慌张张乱了阵脚,把事情搞砸。惊而不乱,定力和智慧缺一不可。
2. 痛而不言。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中,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名声大震,在攻打樊城时被曹仁弓弩手所伤,右臂中箭,翻身落马。关平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却见关于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
关平和将领商议,让父亲暂回荆州,慢慢治疗。而关羽则认为,攻打樊城是兴复汉室的重要一步,不能因为自己的疾病耽搁。
正在关羽手臂持续恶化的时候,神医华佗来到军营,为关羽治病。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刮骨疗毒。
历史记载,华佗刮骨过程中,关羽神色如常,全程无半点痛苦之色。
真的没有痛苦吗?不是的,痛苦是肯定有的,但是关二爷却不能表现出来。
将士本来就因为主帅中箭而斗志不高,倘若关羽在医治的过程中再大喊大叫,那士气肯定就低落到谷底了。所以,无论如何关羽必须忍。
痛而不言,就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把所有的痛苦自己一力承担。痛而不言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力量。
3. 迷而不失。
《桃花源记》中,捕鱼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溪流行走,很快就忘了自己走了多远,也就是慢慢迷路了。
这世间的事情大抵如此,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当初为何出发。渐渐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本性便是不习惯官场应酬,喜爱自然山水。在距离自己本心越来越远的路上,陶渊明终于醒悟,“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果断挂印辞官,逍遥山水之间。自此之后,中国少了一个二流的官员,多了一个世界闻名的诗人。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有这样一句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为了不被调离撤职,为了能够守护东南的一方百姓,为了荡平倭寇,戚继光慢慢学会了送礼、投靠、拉关系。混迹官场久了,哪个人能不沾染官场习气?
他一头扎进营营苟苟的官场,也学着他们迎来送往,但是戚继光没有失却初心。他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财富地位,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只希望能还东南一方平安。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一如他临终所言,“三十年间,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海寇终于荡平,东南终得平安。
在迷路、迷茫之后,如果还能重新校正自己的坐标与航向,回归自己的初心,这也就是迷而不失了。《华严经》里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在纷乱复杂的局面中,用初心点亮自己的航向,用初心给予自己奋进的勇气。这样的人,才有抵达彼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