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生考研
「医学生考研」是丁香园专门为考研的医学生打造的复习工具。这里有最新最全考研资讯、学长学姐经验贴、每日知识点讲解、考研日历等,20万研友都在关注我们,快加入丁香园考研复习大军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生考研

学硕与专硕的 3 大误区,你知道吗?

医学生考研  · 公众号  ·  · 2020-04-10 17:57

正文


身为医学类考生都知道医学硕士主要分成两大类别:医学专业型硕士和医学学术型硕士。


专业型硕士的培育内容是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综合实力与技能为核心,并且考核形式更注重病例分析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而学术型硕士偏向于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课程设置也更倾向于基础理论的学习。


专业型硕士的优势在于在临床时间长,实践机会较多, 其最大优势在于专业型硕士毕业后可拿四证(硕士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医师证)到手 ,大大缩减时间成本。


而部分考生认为,学术型硕士往往在学校进行学习,脱离临床实践,在取得学术型硕士学位后从事医师工作还需要 3 年规培。


两者对比,往往大多数考研生会选择报考专业型硕士。 但是,学术型硕士含金量真的大大低于专业型硕士吗?



但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虽然专硕持有多项优势,但学硕含金量一样不容小觑。 小编今天就来扒一扒大家对于学术型硕士几大误区,为咱们广大学硕正正名。



误区一:学术型硕士门槛较低,上岸快,含金量低


首先从考核方式来看,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同样都是国家统一招考,英语一与政治考试与专硕相同,唯一不同在于医学综合考试。


从 2017 年开始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初试改革,各大高校可以自主命题医学综合考核内容。但值得关注的是 大部分 985、211 综合院校的临床专业一般都为学术型硕士,其专业考试命题难度并不一定低于专业型硕士


其次,从录取方式来看,普遍考生认为专硕竞争激烈,复试差额比往往高于国家所设定 1:1.2 ,有的学校甚至出现差额比高达 1:2 的情况,简单来说,如果学校准备录取 10 个学生,那么将会有 20 位同学进入复试。


但同样学术型硕士也会出现此类情况,原因在于考生调剂时, 学术型不可调剂至专业型专业,而专业型却可以调剂至学术型专业 ,所以这大大增加了学术型硕士的复试差额比


以我们学校为例,当年的复试考核只录取了 7 人,一志愿上线率不高,但由于调剂人数众多,导致最后有 14 位同学进入面试,这就相当于要淘汰一半人数的同学,面试难度大大增加。


因此每年出现高达 370,380 的同学报考无门的情况,也属于情理之中。在报考专业的时候,专业的选择往往比努力考高分更加重要。


不管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硕士,都存在人数堆积,竞争激烈的情况,所以报考学术型硕士,心态也一定要摆正,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误区二:学术型硕士脱离临床,偏离初心


专业型硕士较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往往在开学后一个月的理论学习之后便开始分布至各大导师所在医院进行实习,而学术型硕士的专业学习时间往往长达一年,知识点侧重于科研与创新能力。


然而现实情况中并不是所有学术型硕士都是脱离临床的,主要取决于你的导师所在的科室以及导师的研究方向。


有些同学的导师在医院临床科室,那么很有可能在进行了 1 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也必须下临床跟导师进行学习,也一样可以学习临床知识与技能。


同时,也有存在一部分的同学的导师是侧重于基础医学研究,可能需要接触一些基础实验,那么就会涉及基础实验技能的学习以及基础课题的设计。这些技能有利于文献的阅读与理解,甚至在以后工作中或者读博过程中,对于需要参与申报国家自然基金以及 SCI 的撰写与投稿有一定的帮助。


由此可见, 学术型硕士更加重要的是培养科研与创新思维,所以对于论文的发表要求也是更加严格


在学术型硕士学习过程中,其学习任务也并不比专业型硕士轻松,在完成本身课题的实验研究的同时,同时还兼顾每周的跟诊任务,也是十分忙碌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术型硕士都偏离临床,也有一部分学术型硕士参与了临床学习,同时也可以学到很多实验技能。


注:实验室中辛勤工作剪影



误区三:学术型硕士就业难,时间周期长


就业问题始终是所有毕业生关注焦点,绝大部分同学考研的目的可能在于提高自身竞争力,寻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三甲医院门槛较高,对于学历要求更是水涨船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