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广播的记者从消费者网了解到,根据在线投诉平台统计,2016年该平台共接到消费者投诉3817件,其中有关电商投诉2184件,占到投诉总量的57.22%。投诉对象除了部分大型电商平台,还有在线旅游、网上培训、网约车、网上订餐及微商等电商企业或经营者。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合同陷阱、虚假宣传、假促销、送货迟缓等九个方面。
如此的投诉,究其原因,均为不良电商为了利益“各显神通”的“战果”,经数据分析,具体类型如下:
合同陷阱
据消费者网在线投诉平台统计,合同纠纷是2016年消费者投诉最多的电商问题,占到电商投诉总数的近一半。不少消费者反映,电商网站主要通过“售后条款”设置格式合同内容,少数网站会弹出格式合同条款页面,消费者一般只能选择拒绝或者同意,很难就格式合同内容与商家协商。而商家提供的格式合同通常条款冗长,字号较小,很少有人仔细阅读。加上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经常在网购之后,才发现一些格式条款明显减轻或免除了商家责任,极易掉进商家的合同陷阱。
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也是消费者投诉较多的电商问题。消费者网购时,通常依靠商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了解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但从消费者投诉来看,商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中,有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夸大宣传、虚假评价,有的电商平台甚至与经营者合谋欺骗消费者。 加上消费者网购时,一般很少截屏保留证据,商家却可以随时修改网站内容,双方发生纠纷后,消费者往往很难拿出商家虚假宣传的证据,维权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假促销
不少消费者反映,看到网上那些诱人的“限时促销”或“秒杀活动”广告后,满以为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可刚买完没几天,却发现商家以更低的价格销售这些所谓“限时促销”或“秒杀活动”的商品。最近几年“双十一”,中消协连续对部分电商平台销售的商品进行价格监控,结果发现,不少商品在“双十一”促销之后,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降了。
送货迟缓
消费者从网上下单时,商家一般只提示大概送货时间,现实中商家拖延送货,或不按时送达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延迟两三天送到的情况非常普遍。每年“双十一”之后,都会有不少消费者投诉送货迟缓问题,有的消费者甚至反映,下单后几个月都没有收到货物。
刷单
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一般都会事先看看商家的成交记录和信用等级,但现实中,这些成交记录或信用等级却未必真实可靠。从消费者投诉来看,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虚假交易和虚假好评欺骗消费者的做法非常普遍。随着电商的发展,“刷单”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除了一些网络职业“刷手”,还有一些商家采取大量邮寄空快递等方式刷成交量。
销售假货
与前几年相比,消费者网在线投诉平台接到有关假货的投诉数量确实明显减少。但有关新兴分享平台或C2C平台销售假货的消费者投诉,却仍有上升趋势。此外,还有少数消费者反映,从网上购买高档化妆品或名表等贵重商品,使用后感觉非常像假货,由于此类商品鉴定非常麻烦,维权往往不了了之。
退换货难
退换货难也是电商投诉比较集中的问题。网购商品来源非常复杂,除了电商平台自营商品,还有很多其它供应商经营的商品。尤其是一些新兴分享平台销售的商品或服务,其售后投诉更是居高不下。 退换货难折射出电商行业的浮躁发展。部分电商企业为了片面追求销售业绩,不断策划各种“节日”,不断简化购物流程,但却忽略了自身的售后服务,忽略了订单生成之后的服务能力,从而导致售后服务一直跟不上,消费者退换货麻烦。这是典型的只顾收获,不顾耕耘。
平台责任
电商的平台责任一直存在争议,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难点问题。部分电商平台认为,只要向消费者提供了经营者的名称、地址等联系信息,就不用再承担其它责任,消费者需要直接找经营者解决。但现实中,电商平台在提供经营者名称、地址等联系方式后,消费者仍然找不到经营者,或者找到经营者仍然无法维权的情况比较普遍。
信息泄漏
近年来,消费者因网购信息被盗,继而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极为常见。遇到此类问题,电商企业一般都会以信息泄露途径多,自身已经采取防范措施为理由,让消费者自己报警解决。如果不是大面积信息泄露事件,此类问题一般很难引起足够重视,通过立案等途径解决更是难上加难,消费者维权也往往会不了了之。
回顾电商发展,没有哪一个行业有过电商这样的发展速度,也没有哪一个行业受到过电商这样的重视。我们相信,电商确实代表着创新的力量、代表着技术的力量,也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和实惠。但无论是传统商业模式,还是代表着创新的电商模式,守法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都是商家的立身之本。惟有守法诚信经营,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电商行业才能健康发展,互联网经济才能更好发展。
来源:中国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