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滕州融媒  ·  滕州新闻(2025年02月07日) ·  19 小时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3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杜骏飞:疫情新闻场(杜课931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0-01-29 23:03

正文


疫情新闻场

杜骏飞




1



年前,我在这里写过几篇文字。


在“通往公开之路”( 杜课926期 )里,我写道: 在危机事件中,社会的和谐稳定固然关乎政府部门的治理水平,但信息的公开性也必然与之利害攸关。


在这场疫情中,我更加相信,这个判断是准确的。


我还在文中给出了一个信息与治理的关系模型:


违背信息公开法则并加深社会危机的案例几乎遵循着同样的 “五段论” 危机事件——信息不公开——流言或谣言滋生——社会动乱、骚乱与不安定——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这几天,大家在社交媒体谈论谣言的学术问题,最高法也发了专文,澄清了 社会危机与谣言治理的关系——现在大家都知道,它绝不扁平。



2



稍后我写了“新闻谈话录”( 杜课928期 ),我谈了一些一般性的新闻专业伦理,谈了北京朝阳医院扣押记者事件,以及 “一切为了人”的新闻业 等。


我提及: “要明白普通百姓比公众人物有更多的隐私权,即使万众瞩目的病人,他和家人的隐私,也需要新闻伦理的保护。


可惜,直到目前,仍然还有大量的自媒体、甚至一些专业新闻人在忽略这一点。


面对“调查新闻都到哪儿去了”的疑问,我回答说:“ 记者可能凋谢,但新闻从不灭绝。 也许,那个在痛哭中被领回财新的实习生会是下一代调查记者,也许,此刻正有无数潜在的调查记者枕戈待旦。”


一个星期过去了,也许大家已经看到, 忽如一夜春风来,疫情所到之处,多少优秀的调查报道在慰藉我们,而那些堪称一流的调查记者也在一岁枯荣之后光荣重生。



3



之后,我写了《除夕札记》( 杜课929期 ),在这一课,我重申: 对疫情记者,应视同为白衣战士, 在疫病肆虐时,你不能剥夺他们挥笔上阵、为社会尽忠的权力。


我提及了这几年风靡一时的媒体技术概念名不副实的问题: 一些主流媒体,徒有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之名, 如果不能报道真正的新闻,它们就都是假媒体。 此外, 些中央厨房、数字矩阵之类,如果不能为公众提供切近的服务,就都是伪创新。


后来,有些自觉有所不足的媒体领导还跟我联系过,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真诚。 实际上,中国最好的人才,大部分都在主流媒体, 如果能全面释放他们的新闻生产力,那将会对国家、对社会、对新闻业有多大的贡献!


从近期的新闻实践看,随着疫情报 道的开放,一大批传统媒体焕发青春,生产了许多经典的深度报道,发表了一些掷地有声的新闻评论,其中,就包括几家优秀的中央级媒体。


此外, 有人统计 深入疫区一线亲身采写的媒体就至少有10家: 财新、新京报、界面、澎湃、北京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 据我所知,可能还远不止这些(请读者补充)。


它们中的大多数,就又是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也是真媒体。 它们是这个国家当之无愧的核心媒体。


因为,它们在社会公众中赢得的口碑,其实也就是在为国家治理赢得口碑。


它们报道的成功,也就是中国社会开放的成功、是新闻管理走向开明的成功,自然,也是以真相荡涤流言、维护社会稳定的成功。


在《除夕札记》里,我还提到, 无论如何, 新闻学是人,是人文,是新闻观念。 无论如何,新闻的本质,不属于技术,不属于资本,不属于流量,而属于关怀众生的崇高美德。


我特别期待,在这非常年代的非常时期,我们有更多的媒体人、更多的新闻作品能对得起历史,能做到爱国、爱民、爱新闻事实,能无愧于 “知识分子行业” 这一身份。



4



年初一的时候,我写了“三个无声的心愿”( 杜课930期 )。在微信上,大约有几十万的阅读量,这里就不赘述了。 值得报告的是,这些心愿多半有了回响,以直接、间接的方式。


简言之,我的三个看似渺茫的心愿实现了。——医护人员之外,疫期媒体人保障计划(《人民日报》等)已出台;保护疫区人民的反歧视声浪已成主流;疫期减娱令,是昨天下午才出台的,由国家广电总局统筹,要求全国卫视加强疫情防控报道,减少娱乐性节目。据说湖南、浙江均取消了综艺节目——其实,早该如此,全国人民对春晚的评价中,颇多扎心之语, 那决然与央视的业务水准无关,而与传媒的人文境界有关。


为此,今天我在朋友圈,感谢了许多呼应的人。



5



几天前,我在接受有关部门、有关媒体访谈时说:依我之见,汶川地震事件中信息公开化的经验,绝非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之类举措或规定所能概括,而是至少包括以下 5点经验:


(1)政府积极主动地发布信息;


(2)大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平等的全方位参与;


(3)对国际媒体与国际公众的新闻开放;


(4)媒介议程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及时、有机的互动;


(5)对正向的公民新闻运动的允准。


我当然希望,有关方面能听见这些肺腑之言,能够进一步吸纳从前的经验。


因为,顺应民意,让灾难新闻报道冲破禁区,会有很多正面效应: 一方面,让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优秀媒体的专业热诚,另一方面,流言止于公开、怨恨止于诚恳。 最重要的是,这也会让社会公众体认到党的爱民情怀、国家的思想解放。


这次新型肺炎危机,也经历了一段不恰当的信息封闭期,由于信息不透明,疫情突然扩散后,社会心态顿显崩溃。


之后,有关方面的管理尺度的调整,值得肯定,不仅每天公布疫情,而且通过方方面面的新闻内容供给来安稳民心,对一些刺耳的批评,也没有一味排斥,各类声音和意见都能被看到。


接着,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逐渐百花齐放,极大提升了灾难之中民众对国家的信心,也满足了社会各阶层最重要的 信息饥渴、认知需要、正义诉求。



6



我想,下一个阶段,我们能不能继续坚持良性放开 包括: 对一些注定会写进社会记忆史的好报道,对一些正直无私、爱国爱民的新闻人,绝不苛责; 鼓励一些涉及到个别部门的问责报道,鼓励一些对早期典型个案的回溯,也能接受一些直言不讳的政策批评;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欢迎境外新闻媒体的真实报道,还可以主动树立一些优秀的自媒体样板,欢迎它们引领积极、正当、真实的公民新闻。


我研究新闻和媒体有年,我总在想, 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会有伟大的传媒业,以及无数受人尊敬的新闻人。


传播改变历史,新闻引领人民。 信息流动、阶层对话、新闻服务、舆论监督、全民协商、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个这样的社会,必定能在这场与疫情的抗争中屹立不败,一个这样的国家,也必然能在任何时候凝聚共识、鼓舞人心。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 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疫情聚焦: 通往公开之路 | 新闻谈话录 | 除夕札记 | 三个无声的心愿 | 死亡课 | 乌尔班尼的牺牲 | 记住梁益建 | 大夫吴孟超 | 十八愿 | 另一些英雄


人物小评: 韬奋先生 | 为什么是胡锡进 | 鲁迅先生 | 我们会悼念谁 | 范长江 | 崔永元


文字漫谈: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 | 甘柴劣火 信息愚民 坏消息 | 我们为什么而新闻 | 不正常的传播时代 | 乡野咪蒙


特别关注 作为新闻的“美联航” | 抖音的远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