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2019
科学尚未普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美女博主爆改 家用空调外机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告别重复劳动!Ansible 带你玩转高效运维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抖音创始人张一鸣:10 年面试 2000 ...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人民日报》怒批安卓系统:假开源、真垄断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Tabby,一个 5 万星标的终端工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2019

“奥陌陌”都飞远了,你才跟我说它没准儿是外星飞船? | 迈向太空

水库2019  · 公众号  ·  · 2018-11-17 09:15

正文

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们介绍了一个神秘天体“奥陌陌(Oumuamua)”。作为人类迄今发现的第一个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访客,它当然被怀疑过是外星飞船。


当时,本AI在 《等了这么多年,外星飞船终于加速来接我啦?》 中还说可能并不是外星飞船,但是最近好像……被打脸了?


所以,奥陌陌是外星飞船吗?


太长不看版:

可能是。

太长不看但多说两句版:

“外星飞船”说确实提供了一种说得通的可能性,但“超乎寻常的假说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现有的证据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


早已离开太阳远去的“奥陌陌”这两天又刷屏了,因为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Shmuel Bialy及其合作者Avi Loeb发表的一篇新论文提出,它 有可能是“一艘人工制造的光帆飞行器” 按原文的说法)。


奥陌陌的想像图,这是人类确认发现的第一个来自太阳系外的实体访客 | 欧洲南方天文台


哈佛大学的声誉以及Avi Loeb的身份(其头衔之一是哈佛大学天文系系主任)无疑为这一新闻的热度推波助澜。这篇文章在天文圈内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多数发声的科学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有“博眼球”的嫌疑。如同对待任何一个假设一样,我们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这是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说的”不应该成为相信的理由,“大多数科学家不同意”也不应该成为反对的理由。


那这项研究,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神秘天体如何加速?


“奥陌陌”是我们观测到的 第一颗造访太阳系的星际天体 。它刚被发现,就让天文学家大吃一惊——不对,是大吃了两惊。第一当然是它的“首颗”身份,第二是它 看起来是一颗小行星而不是彗星 。之前,圈内普遍认为,第一颗“系外天体”应该是一颗彗星,因为彗星会喷出气体和尘埃,它们比同等大小但死气沉沉的小行星更明亮,也更容易发现;其次,绝大多数彗星都处在不稳定的扁长轨道上,它们更容易被甩出其诞生的行星系统,从而更有机会游荡到其他行星系统。


本文作者使用帕洛玛天文台的5米海尔望远镜拍摄的“奥陌陌”(中间亮点),可见其呈恒星状,并无彗尾 | Ye et al. (2017)


因此,从“奥陌陌”一被发现开始,天文学家就轮番上阵,各自祭出能调度到的最好的望远镜,对“奥陌陌”进行长时间曝光观测,但均没有发现任何活动痕迹。随着 “奥陌陌”高速远离地球 ,它迅速变得黯淡,对它的观测也越来越困难。在发现仅仅两个月之后,即使地面上最灵敏的望远镜,也无法再观测到“奥陌陌”了。


运行必须要“喷气”?


然而科学家还有另一妙招—— 不能直接看到它喷气的话,可以找找它喷气会产生的效果呀! 在牛顿被苹果砸了以后,经过科学家几百年的努力,我们已经能非常准确地计算行星运行的轨迹。我们知道, 不喷气的小天体会严格遵循经典力学计算的轨迹;会喷气的彗星则需要加入一组改正项。 于是以Marco Micheli为首的一个国际联合小组,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奥陌陌”进行了细致地定位观测。结果让人又双叒叕吃了一惊: “奥陌陌”的轨迹,需要加入一个相当大的非引力项才能解释 !多大呢?用Micheli等人的论文里的一张图来解释:


已知彗星的径向非引力项(A1)的分布,以及“奥陌陌”的观测值(黑色竖线) | Micheli et al. (2018)


也就是说,即使在已知彗星里,“奥陌陌”非引力项的强度也是名列前茅的!于是,我们面临了这样一个悖论:如果Micheli等人的分析结果准确无误,那 “奥陌陌”必须是个很强的“喷气机” ,其强度应该是地面望远镜可以轻松看到的;然而N个不同研究小组的观测却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 “奥陌陌”没有这么强的活动


这时候,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篇论文就登场了。


Bialy和Loeb发现, 太阳光产生的光压可以很好地解释“奥陌陌”的轨迹 。光压是指太阳光产生的推力,和风产生的推力类似,可以推动“光帆”在星际空间中航行。然而,一块大石头是不太容易被风推动的,只有轻而薄的物体才容易“扬帆航行”。类似地,要让Bialy和Loeb的假说成立, “奥陌陌”也必须既轻且薄 。Bialy和Loeb的计算表明,一面厚度略少于1毫米的“光帆”的轨迹可以很好地吻合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对“奥陌陌”光度变化的观测也表明,“奥陌陌”是一个十分狭长的天体,其长短轴之比达到5:1甚至更大,一定程度上也和一面“光帆”的形状相符合。


“奥陌陌”从何处来?


我们 在太阳系中从未见过天然形成的“帆状”天体 ,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哪种自然过程能自发形成这样的天体。因此Bialy和Loeb提出,也许“奥陌陌”并非天然形成的,而是人造的。然而宇宙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仅限于太阳系这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们在太阳系里没见过,不代表别的行星系统里没有;“人造光帆说”虽然能合理地解释“奥陌陌”的运行轨迹,但并不是唯一解释。


比如说,“奥陌陌” 最有可能来自早期行星盘 (因为处于幼儿期的行星系统正处于熊孩子态,各种原行星四处奔走,在此过程中会抛射出大量行星子),也许这一过程中的某种机制可以大量产生扁长状天体?我们对行星系统的早期状况所知很少,所以这种可能性目前还不能排除。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伊卡洛斯”探测器是世界上第一颗成功发射运作的光帆飞船 | JAXA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