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叔说
大家好,我是寻叔。叔今天有点忙,摩拜这车骑起来要累死人,叔骑了一整天了都,腿都快废了。在薅创业公司羊毛这事儿上,叔从来都是一马当先。
不说了,叔继续骑去了。
共享单车真是有趣,本来是个赚钱的生意,最近不仅骑车不要钱了,现在还要给用户发红包。
今天,摩拜单车宣布推出“红包车”,用户骑行可以找到红包,并提现。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为只是一个类似于“Pokemon Go”的小游戏而已,觉得这估计就是摩拜单车的自娱自乐,没什么意思,后来仔细看了看,才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那么,“红包车”到底有什么作用?对于现在共享单车的竞争格局会产生影响吗?
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
来为你解析背后的商业逻辑。
“潮汐现象”的破解之法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从开始投放的那一刻起,有一个问题就一直被诟病:有的地方单车堆积如山,有的地方却供不应求。
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城市有早晚高峰,上班族总是集中出行,早出晚归,这种“潮汐”现象导致了局部车辆供需失衡。为此,共享单车平台每天要派出几百人的兼职团队,用三轮车调度单车,在北京我也见过几次,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团伙作案,偷车贩卖的。
对于一直打智能共享牌的单车而言,人工调度确实显得有点“笨”,而且极其耗费人力和财力。调度不及时,缺车的地方,用户疯狂吐槽;车辆堆积的地方,城管深痛恶觉,共享单车最后落个两头受气。
某种意义上来说,摩拜单车的“红包车”根本就不是单纯的为了提升用户活跃度的补贴或游戏,而是为了解决“潮汐现象”而生,基于后台大数据,找到车辆移动的潮汐规律,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场景来设置特殊的任务,激励用户以骑行红包车的方式完成任务、获得奖励,帮助调配车辆,动态平衡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车辆供给。
举个例子可能会更容易理解,比如晚上6点,国贸的车太多,大望路的车太少,就可以鼓励用户将车骑到大望路,完成任务的用户可以获得最低1元、最高100元金额的现金红包,关键是这红包还可以提现。
确实,很多人不在乎这点红包,但总有些人会出于新奇好玩或者利益诱惑去尝试。
当然,在这个“红包车”计划中,摩拜恐怕也要为此拿出一笔巨额资金作为红包奖励,如果太少,用户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最终“红包车”就会沦为鸡肋,如果太多,公司也面临着财务压力。
单车之战进入“免费时代”,平台到底赚什么?
“两会”开始后,北京的共享单车基本就没有再收过费了。ofo、摩拜单车、小蓝单车都推行了一周又一周的免费骑行。
我本以为,共享单车是故意“免费”做秀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看的,但两会结束后,我每天还是会收到各家的“免费通知”。
3月22日,小蓝单车还发布了“半年免费骑行卡”,直接将这场免费战拖入更长的周期,而一旦免费,在战局没有明朗之前,谁都不愿意也不敢停下来。
这一幕像极了当年的“打车大战”,各家平台疯狂地烧钱补贴用户。如今的共享单车,也在重复这样一条路。从早期收取高额押金到现在绑定芝麻信用免收押金,再到后来的免费骑行。
如今,摩拜甚至还想办法给用户“送红包”, 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摩拜会拿出多少钱做这场游戏,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共享单车类平台的财务模型又得发生变化了,在支出这一栏还得增加一项,叫做“补贴用户”,不知道投资人会不会也肉疼。
免费和补贴就像大麻一样,染上之后要想戒掉可不容易。所以,共享单车短时间内在租金上是没有赚到钱的希望了。也有共享单车玩家认为可以“国内走量,海外赚钱”,可是海外的单车数量这么小,尚不足以覆盖海外运费,短期内赚钱也属无稽之谈。
很多朋友私下问我,这个共享单车到底怎么赚钱啊?是我,我也好奇,现在我更迷茫了。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周鸿祎
|
张泉灵
|
徐小平
|
李开复
|
柳传志
|
黎瑞刚
|
林依轮
|
杨浩涌
|
戴自更
|
俞敏洪
|
张近东
|
井贤栋
|
田溯宁
|
郭为
|
汪潮涌
|
张近东
|
孙继海
|
陈彤
|
汪丛青
|
刘作虎
|
冯大辉
|
吴甘沙
|
邱浩
|
毛大庆
|
张维迎
|
胡彦斌
|
盛希泰
|
阎焱
|
李丰
|
熊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