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学与金融学杂货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学与金融学杂货铺

聊聊liquidation coefficient

经济学与金融学杂货铺  · 知乎专栏  ·  · 2017-02-26 15: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题图:Douglas Diamond老爷

liquidation coefficient是一个经济学建模里常用的小装置。它和破产清算的那个“liquidation”基本是一个意思,但也稍微有点不一样。破产清算的那个“liquidation”一般伴随着清算资产所有权的永久转移,但是建模时使用的liquidation coefficient并不一定对应真实世界的破产清算,甚至不一定对应相应资产所有权的永久转移。

liquidation coefficient一般出现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假定主体A面临一个当期必须清偿的债务,但是账面上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只有一个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产生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资产。不失一般性,假定这个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按照适当的贴现率贴现到当期,足以覆盖当期须清偿的债务(所谓的partial liquidation场景),那么主体A可以利用自己对这个资产的所有权,弄到一些当期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说“流动性”)来清偿债务。这个利用只在远期产生流动性的资产的所有权弄到当期的流动性的作法,就是经济学建模里用的“liquidation”。

当然,换取现金不是没有成本的。一般来说,这个资产的所有权在当期能换到的流动资产会小于被liquidate的资产按照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所以会小,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论证,也有基于比较优势(主体A和给它流动性的那个主体的技术禀赋不一样)的论证。这些论证都有道理。无论哪一个论证能跟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上或者基本对上,我们都有理由在这里设一个小于1的liquidation coefficient。

截止到这说的都是经济学的一些convention,下面开始说说我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反思。

我反思的一个问题是:真实世界中可能存在很多种利用只在远期产生流动性的资产所有权弄到当期流动性的作法(一般称为liquidation technology)。卖掉是其中一类(不是一种!不是一种!因为卖给不同的人可能卖出不同的价格,这就要看做两个liquidation technology)。还有一类是抵押或质押出去借入流动性。这两种做法是不同的。卖掉的话,这个资产的所有权就永久地转移了,它未来的收益和主体A就一毛钱关系没有了。但是抵押或质押出去就不一定了。只要债务人未来能把借的流动性连本带利还上(用得很可能就是抵押或质押出去的资产产生的流动性),那么这个资产的所有权还能回来。

我想了一个不知道恰不恰当的例子来演示上一段说的决策场景。假如我没有现钱,手头仅有的资产是一批昨天刚放进炉子烧的泥坯。这批泥坯得烧一个礼拜才能变成陶器。烧一半的泥坯不值钱,但烧成的陶器比泥坯值钱很多。这时我借的高利贷来找我还一万块钱,限三天内还。我知道我手头的泥坯子烧好了能值两万,但是需要一个礼拜烧好的,三天断烧不成东西。

那么我现在有四个选择:

1.把炉子里烧一半的泥坯卖给路人(路人:去去去,谁爱买谁买去)

2.把这些泥坯卖给“友商”(友商:说句老实话,你欠高利贷多少钱[手动斜眼])

3.把这些泥坯押给高利贷,求个展期(高利贷:还想忽悠我?)

4.把这些泥坯押给银行或者别的正规金融机构,贷一笔周转款(银行:您好,可以先看一下我行接受的抵押品的目录)

那么好了,这四个选择可以分为两类。1、2是所有权的永久转移,3、4是抵押或者质押,这批东西最后还有机会回来。其中3、4代表了两个可选的金融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摩擦不一样。由于我怕高利贷把我拆了,我得选择其中一个。

显然,这两类liquidation technology对应的未来场景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我们能假设在债务压在面前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两类之中在当期换来的流动性最多的那一种。但如果我们的模型除了当期还包括好多好多期(比如常见的无穷期模型),那么直觉上来说,还是很有必要明确到底用的哪个。毕竟凡涉及liquidation coefficient的模型一般都有个partia liquidation场景(即你只需要liquidate一部分长期资产就能把当期的债务还上,所以不会破产)。那么如果这个模型有很多期,那么采取卖掉和采取抵押/质押的方式liquidate,资产端的动态会很不一样。而这种有很多期的模型,资产端动态变了,所有大家感兴趣的玩意的动态一定会跟着变的。

更有意思的是,到底采用哪种技术,有时在模型里是可以设的。简单起见,可以假设从头到尾只采用一种。但是如果模型里的金融市场摩擦是内生的,那么主体采取哪一种liquidation technology,也有可能内生。不考虑内生liquidation technology的选择这个convention至少是从80年代(更早的我一时想不起来,兴许是因为我没看过80年代以前的论文原文?)就有的。这都快40年了,金融市场的摩擦已经降了很多了,总有那么些场景,主体对liquidation technology的最优选择是抵押或质押,而不是卖掉。因为在这些场景下抵押或质押在当期和远期都比卖掉要好。

所以,或许很多当期假设liquidate掉的资产,未来的收益也没有了的模型,放到现在距离现实已经太远了。我们用的时候要小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最搞笑笑话王  ·  婆娘卖土鸡蛋,笑了三天三夜!
8 年前
photoshop大师  ·  新手入门字体设计的正确姿势!
7 年前
妙法佛音  ·  【素食养生】金字塔式素食食谱
7 年前
小满生活公会  ·  如棉花糖般甜蜜:白色派对教科书
7 年前
知心  ·  心中的苦,只有自己最懂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