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6
日,星期日,农历三月初九,美好的一天从阅读《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开始!
每日晨语
人生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但相对公平却是存在的。在命运的天平上,你获得的越多,往往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压力。美好的一天从承担责任开始
!周日,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3334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一、早读分享
1、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同比增长超30%。
近日
从国家数据局获悉,据测算,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场内市场数据交易规模同比实现翻番。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国家数据局成立一年多来,全国数据系统坚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条主线,围绕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富进展。(新华网)
蔡子微评:
国家数据局在夯实制度体系、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同时,统一开放、繁荣活跃的数据市场正在加快构建,数据要素正深入各行业、各领域,释放出千姿百态的乘数效应。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推动了数据市场的繁荣发展。
话题关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如何驱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
2、2024年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顺差创新高。
从国家外汇管理局获悉,2024年,我国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顺差上升至66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处于全球高位,主要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推动境外旅行需求增多。随着制造业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逐步增长,由逆差转为顺差,竞争力有所提升。(新华网)
蔡子微评:
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顺差的增长,反映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这一变化得益于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增长,以及相关服务贸易出口的逐步扩大,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链布局优化的重要体现。
话题关注: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企业出口策略?
3、资助产业工人提升学历!全总等四部门发文。
日前,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 推进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面向产业工人,提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意见》明确,到2030年,打造不少于300个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项目;资助不少于300万名符合入学条件的产业工人,其中农民工不少于200万名,带动更多产业工人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主动提升学历与能力,助力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中国新闻网)
蔡子微评: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产业工人学历与技能提升至关重要。产业结构升级促使生产方式更智能化、精细化,对工人知识与技能要求水涨船高。提升学历能拓宽知识面,增强学习与创新能力;技能提升则确保工人精准适应新技术、新工艺。这不仅助力工人个人职业发展,更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话题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产业工人学历与技能提升的内涵及推进路径研究
4、前2月西部地区外贸增长4.6%,同期规模首次突破6000亿元。
今年以来,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持续向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据成都海关统计,今年前2月,西部地区进出口6107.9亿元,同期规模首次突破6000亿元,增长4.6%。从商品类别来看,笔记本电脑出口增长17.6%,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的47.2%;平板电脑出口增长22.8%,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的47.1%;电动汽车出口增长46.3%;农产品出口增长17.8%。前2月,西部地区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10.8%,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增加8.5%,进出口规模占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中经网)
蔡子微评:
西部地区外贸能取得如此增长,彰显出其强大的发展韧性。这得益于西部地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积极融入
“一带一路”倡议
以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使得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逐步提升,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源。未来,应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航空口岸建设方面,要加强与其他交通枢纽的衔接,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提高整体运输效率,以实现西部地区外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话题关注:西部地区外贸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5、激发企业用数创新活力。
加强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4月2日,国家数据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进展情况。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拓展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广度,以更大力度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是2025年数据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家数据局将协同各有关部门、各地方,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激发企业用数创新活力,加快释放数据资源价值。(人民网)
蔡子微评:
随着数智化战略的推进
,
数据资源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驱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然而,数据资源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还存在数据资源与应用场景尚未有效融合等问题。对此,一方面,应持续挖掘数据资源在商业智能、风险管理、供应链优化等应用场景中的价值潜能。另一方面,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全方位构建技术信任机制。
话题关注:数据资源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逻辑、现实约束与提升路径
6、建立可持续包容性数字合作生态。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有望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亮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2023年数字经济规模为5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0%。东盟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2024年数字经济商品交易总额预计为2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国与东盟拥有超过20亿人口、15亿互联网用户的巨大市场。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有助于打造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国经济网)
蔡子微评: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建立可持续包容性数字合作生态目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成本较高等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公私合作模式推动宽带网络覆盖;另一方面要降低设备成本,通过补贴政策、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数字设备和互联网服务的价格,使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
话题关注:数字经济时代下建立可持续包容性数字合作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7、“假日经济”正当时,激活花样消费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假日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方式日益多样。仅以今年春节假期为例,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各级市场主体持续升级消费模式、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质量,除传统的出行、餐饮、酒店住宿等假日消费外,民宿民俗、文创产品、出行装备等假日消费也明显增长。(中国经济网)
蔡子微评:
近年来,我国假日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方式日益多样。然而,假日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镇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线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另一方面要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话题关注:新经济时代下假日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研究
8、生物育种产业化未来可期。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生物育种产业化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种业生产体系深度融合,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开发、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推广,形成覆盖“技术
—
品种
—
市场”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其核心是将实验室中的生物育种技术转化为可大规模应用的商业化产品,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目标。(人民网)
蔡子微评:
生物育种产业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对于实现战略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生物育种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资源限制、市场和销售挑战等问题。对此,一方面,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继续支持研发和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农民和农村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共同开发新的生物育种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以满足生物育种产业化的资金需求。
话题关注:生物育种产业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与发展
9、“商贸+文旅”释放沂蒙新活力。
作为东夷文化发祥地和沂蒙精神诞生地,临沂市凭借“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等名片,积极推动“商贸 + 文旅”深度融合。临沂商城
拥有136
处覆盖生产生活资料所有门类的批发市场,是中国最大的市场集群。其中,进口商品城的海洋主题公园与批发市场相连,游客可享受购物与娱乐的双重体验。临沂市还
按照A
级景区标准提升批发市场游客基础服务设施,打造游购路线和旅游购物体验店,培育市场精品店、宝藏店,并开展“美德信用进商城”活动,激励商户优化服务,拓展文旅业务。(中经网)
蔡子微评:
临沂“商贸+文旅”融合模式通过批发市场景区化改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构建及信用体系赋能商户转型活动发放贷款近17亿元,实现了从“物流枢纽”到“文化地标”的跃迁。其创新性在于将“批发价+文旅服务”叠加,打破传统商贸的单一交易属性,形成“购物即旅游”的复合价值。但潜在风险包括:过度依赖政策驱动的景区化改造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
10、云南文山持续培育产业新优势。
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依托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强州三年行动,不断壮大重点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新优势,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去年,文山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增速居云南省第一。(中经网)
蔡子微评:
文山州的产业发展实践为区域经济腾飞提供了生动范例。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文山州精准定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绿色铝产业的崛起令人瞩目,从铝原料到再生铝的全产业链构建,不仅推动了工业升级,还助力文山州在云南省经济增速中名列前茅。同时,文山州三七产业的重构升级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提质增效,体现了对传统产业的创新思维与科技赋能。这种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话题关注:民族医药产业链的“传统-现代”知识权力博弈
11、山东肥城:农文旅融合,风景变“丰景”。
“农业+文旅”,早在2001年肥城就已经开始探索。刘台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军说:“2001年,刘台村在肥城率先搞起桃花游,第一年吸引了几千名游客,慢慢地,名气越来越大
嘛
,就此走上‘以花为媒、以节兴农’的路子。”25年间,这套“农业+文旅”模式已催生出完整产业链:花期办节引客、果期采摘增收、闲时工艺品加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年的不足3000元,增至2024年的3.8万元,增长了十多倍。(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
肥城的“农业+文旅”模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和整合资源,能够在保持农业特色的同时,提升文化和旅游价值。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还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转型。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落地,农村经济有望进一步振兴。
话题关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增收效应与实践机制
12、宁夏吴忠利通区:“春日经济”激活消费潜力。
春风和煦,草木吐新,随着气温回暖,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迎来了踏春赏景的好时节。人们踏青赏花、体验春日采摘、打卡乡村美景,在游玩中带动了乡村旅游、生态农业、餐饮消费等“春日经济”。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区共吸引游客17.7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700万元,“美食+非遗”“乡村+社群”等新消费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业态融合,成功激活文旅消费潜力。(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
利通区的“春日经济”模式体现了文化、旅游与农业的有机结合。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农业资源和美食,利通区成功地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和当地经济的活力。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还带动了民间消费与地方产业的全面提升。未来,这类“沉浸式”文旅活动有望成为各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话题关注:“春日经济”模式如何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消费活力?
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基于中核海得威的探索性单案例分析
作者:王泽鹏,杨斌,杨金东 来源:《南开管理评论》2025年第1期
导读
摘要:
对于科创型企业来说,创新扩散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价值的核心环节,而技术演进可以看作企业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力。本文选取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探索性单案例分析,探讨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如何实现创新扩散。研究发现:(1)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过程中存在选择式演进、变异式演进与重构式演进三种内在机制,体现为“技术驱动—需求驱动—场景驱动”关键要素的动态更迭;(2)作为企业创新扩散基础,科创型企业的资源集成路径表现为“资源组件适配—资源结构扩展—资源关系链接”动态转变;(3)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企业创新扩散的演进逻辑,与现有创新扩散研究的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相比,在扩散主体、扩散结构、扩散路径、扩散特征与扩散模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逻辑特征。本文研究结论为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创新扩散;技术演进;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集成;
引用格式:
王泽鹏,杨斌,杨金东.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基于中核海得威的探索性单案例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25,28(01):187-198.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企业创新扩散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创新型国家体系的关键环节。科创型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模式等创新成果在市场和社会中广泛传播和应用,不仅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创新扩散过程中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其他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条的技术学习和发展,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发展态势,从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1,2]
因此,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的形成过程与作用机制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现有文献从不同视角对企业创新扩散研究进行探讨。扩散渠道视角关注的是创新参与主体(如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用户等)如何通过市场和非市场两种渠道将创新成果推广至更广泛的使用者群体;
[3,4]
创新采纳视角不仅关注创新扩散过程中的选择和推广,更着重于终端用户或消费者的采纳行为,强调了市场和消费者在创新成果普及和应用中的关键性作用;
[5,6]
技术应用视角认为创新扩散是一个由技术内部研发到外部市场推广,再到用户学习接纳的系统性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7,8]
尽管现有文献对创新扩散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但主要聚焦于传统的线性扩散模型和静态市场结构,
[9,10]
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分析,对企业创新扩散的纵向演化过程与内在机制缺乏足够关注。
针对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这一研究议题,技术演进提供了合适的理论视角。技术演进是指从原始技术到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化的持续变化和改良。
[11,12]
现有研究从环境选择视角、渐进延续视角与技术生态视角等不同方面对技术演进进行探讨,
[13-15]
认为技术演进不仅体现在技术原理、结构和功能上的进步,还体现在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技术体系的完善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伦理等问题的同步演进。
[16]
技术演进在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技术演进能满足市场需求变化,形成市场需求拉动技术扩散的正向循环;
[17]
另一方面,技术演进中上下游企业间会形成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由此形成的协同效应也会促进创新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扩散。
[18]
然而,尽管现有文献对技术演进的相关研究做出了有益探讨,但目前主要聚焦于对技术资源属性、特征与发展脉络进行整理与部署,
[19,20]
对技术演进的过程缺乏全面且细致的梳理,对于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认知仍不清晰。
针对上述理论缺口,本文选取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海得威”)作为案例对象,基于企业相关实践,将研究问题聚焦于“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如何实现创新扩散”,以期为企业创新扩散实践提供有效借鉴。
一、文献综述
1. 企业创新扩散
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创新在某个时间段内通过特定的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之间传播的过程。
[1,2]
Schumpeter最早将扩散引入创新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创新在企业间大面积的模仿行为就是“创新的扩散”。
[21]
Rogers 对创新扩散的概念、要素、过程的界定与研究受到广泛认可,
[1]
奠定了现代创新扩散理论基础框架。组织和管理学研究通常将创新扩散视为对竞争对手的溢出效应来考察企业内或企业间的知识流动,
[9,22]
创新运用组织行为学、系统动力学与博弈论等多种方法来阐释创新扩散感知与决策过程。
[10,23]
现有文献对企业创新扩散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扩散渠道视角,关注的焦点是创新参与主体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进行创新扩散,创新过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以非线性、动态化的方式展开。
[3,24]
创新扩散网络结构日益多元,创新主体间构建了新的社会连接、传播机制和圈层路径,创新用户凭借分享转发等途径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创新扩散网络。
[4,25]
(2)创新采纳视角,关注的焦点是消费者选择过程。
[26]
创新扩散是大量个体采纳行为集中涌现出的宏观现象,采纳决策行为范式受到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创新采纳在社会网络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中实现。
[5]
Nam 等基于创新扩散过程构建启用、采纳、同化三阶段创新采纳模型。
[6]
(3)技术应用视角,关注的焦点是创新扩散从技术原理发现、产品设计开发到市场推广商业化的系统性学习过程。
[7]
技术原理发现是创新扩散的第一步,产学研紧密合作转化为实用技术;基于技术原理,设计出初步的产品原型,并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测试,确保其性能和安全性符合标准;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偏好和购买行为,制定有效营销策略并进行市场推广与商业化活动,完成创新扩散闭环。
[8]
尽管现有文献对创新扩散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但主要聚焦于传统的线性扩散模型和静态市场结构,
[9,10]
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分析,在理解新情境下系统化创新扩散方面较为局限,对于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路径与模式仍不清晰。因此,企业创新扩散内在机制研究亟待得到拓展,扩散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技术维—产品维—市场维)亟待得到解构,以更准确地剖析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的动态演化过程。
2. 技术演进理论
技术演进是指技术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一种结构或形态到另一种结构或形态的转变过程,
[11]
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12,27]
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显示出类似生物进化的历史轨迹。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对上一代技术的继承、改造和超越,这种过程伴随着技术的创新、集成和分化,反映了技术的自我优化和进化规律。
[28]
技术形态和结构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跨领域交叉融合的影响而不断发生转变,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和产业链的革新与发展。
现有技术演进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分析:(1)环境选择视角,强调新技术是在生存斗争中产生的。
[12]
市场环境、客户需求、政策导向等外部因素会对技术发展产生选择压力,促使某些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而另一些技术被淘汰或停滞不前,类似于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选择过程。
[13]
同时,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多种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综合性更强、功能更齐全的新型技术系统,正如生物体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生物特性。
[29]
(2)渐进延续视角,强调技术进步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逐步改良和累积创新,而非突然的、革命性的变化。
[14]
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已有技术的累积创新,通过微小而连续的改进逐渐提升技术性能、解决问题、满足新的需求。
[30]
随着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改良,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效率会逐渐提高,成本会随之降低,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普及和进一步创新。
[31]
(3)技术生态视角,强调从生态学角度来分析和理解技术发展、创新和演进,
[15]
将技术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各个组成部分(如技术、企业、用户、政策、市场等)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效应。
[32,33]
在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过程中,技术演进可以看作关键驱动力。一方面,技术演进通常伴随着成本降低、操作简易化和兼容性增强等特点,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先进、性能更优的产品或服务,会带动市场对新技术的接纳与传播,从而实现创新扩散;
[16]
另一方面,技术演进过程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会导致知识溢出,通过人员流动、信息共享等途径,知识成果会被其他企业吸收并应用,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扩散。
尽管现有文献对于技术演进的相关研究做出了有益探讨,但目前主要聚焦于对技术资源属性、特征与发展脉络进行整理与部署,
[19,20]
对技术演进的过程缺乏全面且细致的梳理;同时,现有技术演进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分析与概念界定,对于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认知仍不清晰。因此,本文对技术演进视角下企业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与内在机制展开探索,为揭示企业创新扩散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思路。
二、研究方法
1. 方法选择
本研究围绕“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如何实现创新扩散”这一研究问题,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原因在于:首先,此类问题属于“How”和“Why”的问题范畴,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过程中包含多主体、多要素的相互作用,适宜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其次,本文涉及新技术从最初发明创造、实验验证,再到市场推广并进一步改进与应用的一系列阶段,现有文献并没有深入解答,因此需要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最后,本文选择单案例研究可以对某一特定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描述和剖析,有助于理解某一特定现象背后动态、复杂的机制,提炼出解释复杂现象的理论或规律。
2. 案例企业选择
本文选择中核海得威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1)典型性原则。作为中国同位素技术应用企业的典型代表,中核海得威专注于同位素技术在呼气诊断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在该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持续推动呼气诊断技术产业化发展。(2)启发性原则。中核海得威将科研化的同位素标记技术成功转化为商业化的无创胃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小型初创公司到同位素呼气诊断行业标杆的巨大飞跃,为中国科创型企业如何实现创新扩散提供了经验参考。
中核海得威是中国呼气检测技术领域拥有完整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创了我国呼气试验技术检测疾病的先河,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幽门螺杆菌诊断产品供应商,为促进国家核技术应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本研究依据访谈资料纵向梳理了中核海得威创新扩散的关键事件及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碳14 时期(1996-2007 年)。该阶段海得威开创性地将核素标记技术应用于医学呼气诊断领域,成为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呼气试验产品研发、生产的生物医药企业。第二阶段,碳13 时期(2007-2016 年)。该阶段海得威专注于研发和推广使用无放射性的碳13标记的尿素呼气试验产品,实现了尿素碳13、碳14 呼气诊断全产业链布局。第三阶段,碳+ 时期(2016 年至今)。该阶段海得威秉承“同心多元”发展理念,探索碳同位素技术在更多场景下的商业化潜力,实现技术多元化辐射。
3. 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收集自2022 年10 月至2024 年3月。研究团队分别于2023 年6 月和2023 年8 月前往中核海得威进行了正式访谈调研。其间,还分别于2022年12 月、2023 年5 月、2023 年7 月和2023 年12 月在集团各子公司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同时,研究团队还采用腾讯会议访谈、微信访谈、电子邮件沟通、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访谈对象包括中核海得威及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参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员工代表等,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1-3 个小时,并进行录音整理,形成本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本研究除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进行数据收集之外,还采用多种二手数据收集方法来提升结论的稳健性。主要包括:(1)企业内部资料,包括中核海得威、子公司安徽养和的内部会议记录、历史档案等。(2)公开性外部资料,包括中核海得威官网、微信公众号、报纸、新华网等媒体对中核海得威同位素技术应用的报道等。(3)参与式观察,包括参观深圳总部同位素科技展厅、生产车间、技术研发中心等。所搜集的素材整理成文档,如表1 所示。
表1 案例企业数据来源及编码
为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首先,研究团队在四位商学院教授指导下,经过初步的资料收集和讨论形成调研计划和研究设计;其次,遵循“三角检验”原则,通过多次调研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原始数据,从多种渠道来源补充资料,以丰富本研究的证据链;最后,采用一阶/ 二阶结构化数据分析方法,分小组进行数据分析和独立编码,并不断补充基础数据以保证其完整性。在原始数据、各阶构念和参照理论之间进行来回穿梭,与现有文献进行反复比较直至理论饱和状态,形成稳健的、适应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数据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数据结构图
三、案例分析与发现
1. 第一阶段:选择式演进
在第一阶段,组织聚焦于选择式演进,即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初创企业基于市场需求、资源约束与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有意识地在众多技术选项中筛选出最佳路径进行创新扩散,表现在技术靶点识别、产品试错迭代和市场机会警觉三方面。
(1)技术靶点识别(技术维)
技术靶点识别是指在技术发展前瞻性预测基础上,组织内部明确未来关键技术研发方向,将某个领域的特定技术作为其研发工作的重点目标(即技术靶点)。成立初期,海得威引入国际上最新的碳14 呼气诊断研究技术,将其转化为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成功开发基于同位素碳14 标记的尿素呼气试验产品。同时,海得威对临床诊断与健康管理等不同场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异质性技术研发,赋能临床检测、大规模人群普查或个人健康状况监测。2000 年,海得威的碳14 尿素呼气试验药盒获得了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开启了市场化之路,成为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呼气试验产品研发、生产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如海得威董事长提到的:“我们从体长3微米左右的幽门螺旋杆菌切入,开创我国呼气检测疾病先河”(S1)。
(2)产品试错迭代(产品维)
产品试错迭代是指在技术研发基础上,企业鼓励员工在产品开发方面采取积极尝试、快速迭代的方式,通过不断地测试、验证和学习来优化完善产品设计模式。海得威倡导“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创新理念,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新的产品研发思路,创建一个不惧怕失败、敢于挑战的企业氛围;海得威还在全公司强调员工需要通过持续的试错实践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每一次成功或失败的产品开发都是学习的机会。同时,海得威将失败看作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设定合理的试错成本范围,每次失败后及时进行项目复盘,将其转化为后续产品研发及战略调整的宝贵资源。正如其生产总监所言:“我们认可那些虽然失败但提供了有价值反馈和经验的项目团队,激励他们持续探索和创新”(S4)。
(3)市场机会警觉(市场维)
市场机会警觉是指在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基础上,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和有效沟通来全面洞察市场需求,推动自身产品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拓展。海得威通过参加专业展会、学术会议、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提升公司及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开展各类医疗教育活动,普及碳14 呼气诊断技术的价值和优势,激活潜在市场需求。海得威还预先规划和实施前瞻性市场布局战略行动,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应急预案,并积极开展渠道建设与合作网络建设。同时,海得威深入调研和理解临床医生、患者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实践反馈。正如其董事长助理所言:“我们能够根据市场反馈迅速优化现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断演进的市场需求”(S2)。
(4)资源组件适配(扩散基础)
在企业创新扩散过程中,资源组件适配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即企业在引入新的创新技术、业务流程或管理模式时,确保组织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匹配,保证了企业内外部环境与创新成果之间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加速创新采纳应用。一方面,鉴于碳14 呼气试验含有放射性元素,海得威在内部流程中加强对此类医用废物的安全管理和合规处置流程,以符合国家环保法规和辐射防护标准;另一方面,海得威强化碳14 标记化合物研发能力,建立从原材料采购、同位素标记、制剂制备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控制体系,确保国产化批量生产过程中技术领先和质量稳定(见表2)。正如其副总经理所言:“通过各业务环节紧密衔接和全程质量控制,海得威确保其碳14 呼气试验产品从源头至终端用户都具有卓越品质和可靠性”(S3)。
表2 “选择式演进”阶段关键构念及典型证据援引
2. 第二阶段:变异式演进
在第二阶段,组织聚焦于变异式演进,即科创型企业通过不断尝试、改进和组合不同的技术元素,从而产生新的技术形态和技术路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体现创新多元化、非线性和动态特征,表现在技术靶点转移、产品协同共创和增量市场扩容三方面。
(1)技术靶点转移(技术维)
技术靶点转移是指随着市场对新技术需求的增长或旧技术需求的下降,科创型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资源整合等方式,选择调整技术研发重点(即技术靶点),转向更具潜力的新领域,对原有技术进行升级迭代。中核海得威首先选中碳13 产品先发标杆企业——德国菲舍尔与原子高科,引进了德国菲舍尔公司碳13 仪器,并以一定股权与原子高科碳13 项目进行置换,拿到了碳13 药剂生产技术。同时,中核海得威通过多主体合作,从原来依赖内部资源和团队独立进行研发活动转变为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共同推动碳13 技术研发工作。作为全新呼气检测技术,中核海得威对碳13 尿素呼气试验技术原理开展前瞻性的临床研究,长期随访确定患者的实际感染状态。正如子公司副总经理提到的:“当时董事会对碳13 技术原理的信心并不太足,好多国内同行搞了十几年都没搞出来,但当时中核海得威已经毫无退路”(S6)。
(2)产品协同共创(产品维)
产品协同共创是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科创型企业通过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与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构筑多层次、动态交互的协同网络体系,使得各创新节点在协同运作中形成创新合力,以实现最大效益的过程。中核集团入主海得威有助于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使海得威能够更好地获取稳定的同位素等关键原材料供应。同时,中核海得威与科研院所、大学等研究单位合作,共同开发和优化碳13 标记尿素的合成工艺,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中核海得威还借助于合作、联盟、并购等方式,引入外部优质资本,通过与医学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碳13 产品,弥补自身短板,加快创新扩散速度。正如其董事长助理所言:“我们与高校、研究所等机构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同推动碳13 呼气试验产品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应用。”(S2)。
(3)增量市场扩容(市场维)
增量市场扩容是指科创型企业在现有市场覆盖基础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市场空间,向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市场渗透,以实现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中核海得威通过与医院、诊所、体检中心等医疗服务机构深度合作,将其业务拓展至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检测、内分泌代谢疾病筛查、药物疗效监测等,增加与潜在客户的接触渠道。中核海得威举办了多项“健康管理进校园”“健康护胃中国行”等公益活动,通过走入学校和社区,普及呼气检测技术相关知识。同时,中核海得威根据新客户的具体需求和特性,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将新客户从初次购买转化为长期稳定客户,并建立起深厚客户关系,提高客户留存率和重复购买率。正如其副总经理提到的:“我们不断探索与健康管理、保险、养老等行业深度融合,开发基于呼气检测技术的全新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S3)。
(4)资源结构扩展(扩散基础)
在该阶段案例企业需要将资源结构扩展作为扩散基础,即企业在原有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新的资源类型、进行资源外部获取、扩大已有资源规模或优化资源组合方式,来适应创新活动需求,促进创新成果更广泛地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中国同辐参股海得威不仅保障了产业链上游原料供给、提升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核海得威公司产品线,促进中核海得威与合作伙伴协同发展。同时,中核海得威凭借国有资本的强大实力,整合我国呼气诊断领域优势资源,成功收购国内另外一家从事呼气诊断产品的企业安徽养和公司,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见表3)。正如子公司技术总监所言:“两家公司并购后整合,企业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文化整合方面进行了多番改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S7)。
表3 “变异式演进”阶段关键构念及典型证据援引
3. 第三阶段:重构式演进
在第三阶段,组织聚焦于重构式演进,即科创型企业对原有技术体系、发展模式或演进路径进行调整与改进,实现技术进步的全方位扩散辐射与高效转化,形成多维技术链和产业链,表现在技术靶点辐射、模块化集成和市场边界延伸三方面。
(1)技术靶点辐射(技术维)
技术靶点辐射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通过识别和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即技术靶点)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以技术靶点为核心,向周边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辐射。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中核海得威成功掌握了高丰度一氧化碳气体合成碳13 尿素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实现碳13 尿素原料药的国产化。中核海得威还结合化学分析、免疫学等多种科学原理以研发新型呼气检测试剂,应用于多种疾病,拓宽呼气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中核海得威进一步研发碳14标记服务平台等,延展到药物研发、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正如其董事长提到的:“碳14 标记服务平台,为医药、农药研发行业和医疗检测行业提供“高、精、缺”的同位素标记产品和示踪技术服务”(S1)。
(2)模块化集成(产品维)
模块化集成是指企业将产品的组件、功能或技术模块进行拆解、重组和优化,通过不同模块的创造性搭配,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产品形式或功能组合,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中核海得威将核心检测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等进行模块化分解,然后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开发多样化产品。同时,中核海得威针对BNC T 肿瘤治疗药物进行重点定制化开发,将低温精馏技术由碳同位素延伸到硼等其他同位素,提供BNCT 治疗药物的全产业链支撑。正如其生产总监提到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呼气检测产品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和重组,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S4)。
(3)市场边界延伸(市场维)
市场边界延伸是指科创型企业通过策划、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的线上线下品牌战略与营销活动,塑造和传播独特品牌形象、价值主张和记忆点,不断拓宽市场边界。中核海得威突出其在呼气诊断领域的专长和特色,将其在呼气诊断领域的专业性和创新性融入品牌DNA中,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和口碑。中核海得威还通过广告投放、公关活动、线上线下体验等渠道,利用大数据和用户画像,确保广告投放在目标受众集中的媒体平台上,提高广告到达的有效性和转化率。同时,中核海得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成立海外事业部,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正如其董事长助理所言:“国际市场我们的试剂与仪器销量均超去年同期,连续几年销量与销售额逐年递增”(S2)。
(4)资源关系链接(扩散基础)
在该阶段案例企业需要资源关系链接作为扩散基础,即企业基于资源交换、共享、合作和网络关联所构建的一种动态适应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核海得威与生物技术公司、互联网医疗平台等主体合作,将呼气诊断技术拓展至癌症早期筛查、病情监测等医疗健康领域,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元解决方案的转型。同时,中核海得威与同位素生产商、医疗器械制造商、医疗服务提供者等合作伙伴联手,形成全产业链条合作模式,研发与癌症、胃排空障碍、哮喘,胃肠功能等疾病相关的诊断产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享研究成果(见表4)。正如海得威董事长所言:“我们积极与同行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共享市场信息,共同推进呼气诊断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S1)。
表4 “重构式演进”阶段关键构念及典型证据援引
四、结论与讨论
1. 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
本文围绕“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如何实现创新扩散”这一研究问题展开,通过对案例企业的探索性单案例分析,提炼了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理论模型(见图2)。具体分析如下。
图2 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理论模型
案例企业成立初期,缺少必要的技术研发基础与关键资源储备,主要致力于集中有限资源专攻某一细分领域,力求在特定市场实现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案例企业将选择式演进作为行动焦点,扩散基础体现为资源组件适配,主要通过技术靶点识别、产品试错迭代与市场机会警觉有意识地在众多技术选项中筛选出最佳路径进行创新扩散。首先,明确未来关键技术研发方向,将某个领域的特定技术作为其研发工作的重点目标进行攻关;其次,鼓励员工在产品开发方面采取积极尝试、快速迭代的方式,通过不断地测试、验证和学习来优化完善产品设计模式;最后,在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基础上,通过持续创新和有效沟通全面洞察市场需求,推动自身产品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拓展。
随着行业标准和前沿趋势不断演变,老旧技术无法满足当下市场对高性能、高效率的需求,技术研发迭代升级刻不容缓。因此,案例企业将变异式演进作为行动焦点,扩散基础体现为资源结构扩展,主要通过技术靶点转移、产品协同共创与增量市场扩容,不断尝试、改进和组合不同的技术元素,产生新的技术形态和技术路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首先,选择调整技术研发重点,转向更具潜力的新领域,对原有技术进行升级迭代;其次,通过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与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构筑多层次、动态交互的协同网络体系,形成创新合力;最后,在现有市场覆盖基础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市场空间,向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市场渗透,从而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扩散。
然而,案例企业仍需要面对产品线单一、技术演进与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案例企业将重构式演进作为行动焦点,扩散基础体现为资源关系链接,主要通过技术靶点辐射、模块化集成与市场边界延伸,对原有技术体系、发展模式或演进路径进行调整与改进,实现技术扩散辐射。首先,通过识别和围绕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以技术靶点为核心,向周边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辐射;其次,将产品的组件、功能或技术模块进行拆解、重组和优化,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产品形式或功能组合;最后,通过策划、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的海内外品牌战略活动,塑造和传播独特品牌形象,推动创新技术应用推广。基于此,案例企业逐步成长为全球范围内公认的行业典范和领导者,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2. 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的机制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本文识别出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的三种内在机制:选择式演进、变异式演进与重构式演进,三者呈现动态更迭特征(见表5)。
表5 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的机制对比
(1) 概念内涵。选择式演进是指企业基于市场需求、资源约束与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有意识地在众多技术选项中筛选出最佳路径并进行创新扩散。
[12,13]
变异式演进是指企业通过不断尝试、改进和组合不同的技术元素,从而产生新的技术形态和技术路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30]
重构式演进是指企业对原有技术体系、发展模式进行重组,实现技术进步的全方位扩散辐射与高效转化,形成多维技术链和产业链。重构式演进强调通过核心技术知识溢出、辐射效应与交叉融合,带动周边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形成多层次技术生态体系,通过内部协同效应,提高创新成果市场接纳度和扩散效率。
[33]
(2)驱动因素与技术路径。选择式演进表现为“从0 到1”的技术路径,对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最有潜力的技术路径进行深入研发和市场推广,主要驱动因素为技术驱动。
[29]
变异式演进表现为“从1 到1’”的技术路径,基于市场和用户需求变化,通过持续和重组技术元素,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和改进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需求驱动。
[31]
重构式演进表现为“从1 到N”的技术路径,主要驱动因素为场景驱动。重构式演进强调从一种基础核心技术发展到多种应用场景下的衍生产物或服务,根据实际应用环境和使用场景需求,对原有的技术进行解构、重组和优化,实现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适应性重构。
[32]
(3)关键特征与作用结果。选择式演进的关键特征表现为搜寻与筛选,确定最符合企业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的技术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确保技术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市场接受的产品和服务,作用结果为价值创造。
[16]
变异式演进的关键特征表现为链接与革新,通过各技术元素之间的深度链接与融合、对原有技术的微小改进或根本性颠覆,不断推动技术向新的应用领域和解决方案延伸,作用结果为创新延伸。
[28]
重构式演进的关键特征表现为辐射与重组,将核心技术扩散到其他相邻技术领域,带动整个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构建高度协同技术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创新循环和持续生态耦合效应,作用结果为生态协同。
[18]
3. 演进逻辑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理论分析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企业创新扩散的演进逻辑,与现有创新扩散研究的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相比,在主体、结构、路径、特征与模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逻辑特征(见表6)。
表6 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逻辑对比
(1)主体结构。现有研究中,技术逻辑强调企业以研发为主导,将创新技术由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产品和服务,自上而下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有效对接与扩散。
[8]
市场逻辑强调企业以需求为主导,将需求信号逐级反馈至产品研发部门,从而确定创新方向和内容,自下而上实现产品迭代升级和市场渗透。
[5]
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企业创新扩散的演进逻辑,强调企业以技术与市场深度耦合为主导,形成双向互动的创新循环,通过连锁迭代推动创新扩散。企业不仅需要通过对市场趋势的洞察识别潜在的技术需求,并投入研发资源进行创新扩散,而且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将其商业化,通过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从而最大化创造价值。通过内外部协同联动,使创新产品或服务在不同场景和领域快速复制和推广,实现创新成果的指数级增长与广泛传播。
[33]
(2)扩散路径。现有研究中,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均强调“渐进均衡”扩散路径,技术逻辑认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过程是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进、逐步优化和学习曲线效应实现的。
[14]
市场逻辑下,创新产品扩散速率受到价格敏感性、竞争状况等因素影响,适应过程表现为一种动态调整和趋稳的态势。
[6]
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企业创新扩散的演进逻辑,强调“间断均衡”的扩散路径,即技术发展在经过一段时间平稳连续发展后,因为技术突破、制度变迁等因素在某些关键时刻发生的跳跃式、非连续的断裂性结构突变,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该路径聚焦于技术发展中的非线性、不可预见性和突变性,一个创新点可能形成裂变连锁反应,短时间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和扩散,造成市场、产业甚至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
[1,9,21]
(3)特征模式。现有研究中,技术逻辑强调发散特征,即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发掘、培育和应用,通过制定战略、建立组织架构、提供资源和激励等措施,从而实现从创新成果到实际生产力再到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转化。
[7]
市场逻辑强调倒逼特征,即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会面临失去客户和市场双重风险,这种压力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升级革新,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的有效衔接。
[22,26]
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企业创新扩散的演进逻辑,强调衍生特征,即创新成果在扩散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衍生和裂变,向周边领域与关联技术进行辐射和渗透,生成众多新的创新分支,形成网络状的连接结构,各创新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一个多态共生、持续演进的创新生态系统。
[23,32]
五、理论贡献与启示
1. 理论贡献
(1)本文对于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的探讨,解构了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技术维—产品维—市场维),响应了Trischler等对企业创新扩散研究的呼吁,
[22]
能够贡献于现有文献对企业创新扩散考量不足所造成的研究缺口。
[9]
现有研究聚焦于传统的线性扩散模型和静态市场结构,
[3,5,7]
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分析,对企业创新扩散的纵向演化过程与内在机制缺乏足够关注。本研究揭示了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机制,对以往基于静态视角的企业创新扩散研究进行了补充,拓展了现有文献关于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边界。
(2)本文对于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的探讨,创新性地将技术演进理论纳入企业创新扩散的考量范畴,解释了技术演进对于企业创新扩散的作用机制,拓展了现有文献对于技术演进的理论研究边界。
[13]
现有技术演进研究主要从环境选择视角、渐进延续视角、技术生态视角展开探索,
[13-15]
但对技术演进的过程缺乏全面且细致的梳理,对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认知仍不清晰。本文构建了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理论模型,为企业创新扩散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拓展了技术演进理论的适用情境。
(3)本文基于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提炼出的演进逻辑,既是对传统创新扩散研究中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一种补充,
[5,8]
也是对企业创新扩散理论规律挖掘的新尝试与新探索。现有研究聚焦于企业以研发为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创新扩散的技术逻辑与企业以需求为主导自下而上推动创新扩散的市场逻辑,
[6,14]
而本研究基于技术演进视角下科创型企业创新扩散机制提炼出的演进逻辑,强调企业以技术与市场深度耦合为主导,通过连锁迭代推动创新裂变,发挥关键技术的创新辐射效应。本文重新思考了新情境下企业创新扩散内在逻辑,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2. 实践启示
(1)对企业重新认识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深刻启示。企业创新扩散过程并非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涉及技术本身科学性验证、产品发展成熟度、市场需求匹配度、用户采纳意愿与社会文化接受程度等诸多因素。企业应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和用户群体特征,采用适宜的创新扩散策略,持续进行技术优化和迭代升级,确保创新技术始终保持竞争优势,有效扩散至更广泛的领域和用户群体。
(2)对企业重新认识技术资源及其演进过程具有深刻启示。企业应将技术资源视为战略性资产,而非单纯的生产工具或短期盈利手段,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迭代和优化,需要跟踪技术发展趋势,预见未来演进方向。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技术演进趋向于开放合作,企业需要寻求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合作,共同构建技术生态系统,推动技术扩散。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局限如下:(1)本文研究焦点聚焦于“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因此,未来可通过新的案例探索其他类型企业(如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扩散逻辑;(2)本文为探索式单案例分析研究,所选企业并不能涵盖所有类型,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通过多案例分析或大样本定量检验等多种理论方法,以验证结论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ree Press, 1962.
[2] Kertcher, Z., Venkatraman, R., Coslor, E.. Pleasingly Parallel:Early Cross-disciplinary Work for Innovation Diffusion across Boundaries in Grid Compu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0, 116(11): 581-594.
[3] Lyytinen, K., Yoo, Y., Boland, R. J. J.. Digital Product Innovation within Four Class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16, 26(1): 47-75.
[4] Brandtzaeg, P. B., Folstad, A.. Social Media Use and Innovation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Media Innovations, 2016, 3(1): 1-3.
[5] Lin, X., Li, Y., Wang, X.. Social Commerce Research: Definition, Research Themes and the Tre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7, 37(3): 190-201.
[6] Nam, D., Lee, J., Lee, H.. Business Analytics Adoption Process:An Innovation Diffusio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9, 49(12): 411-423.
[7] Stoneman, P..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8] Iqbal, M., Suzianti, A..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Design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Innovation. Journal of Op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Market, and Complexity, 2021,7(2): 153.
[9] Fang, T. P., Wu, A., Clough, D. R.. Platform Diffusion at Temporary Gatherings: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Ecosystem Emerg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21, 42(2): 233-272.
[10] Vargo, S. L., Akaka, M. A., Wieland, H.. Rethinking the Process of Diffusion in Innovation: A Service-ecosystems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0, 116(11):526-534.
[11] Kash, D. E., Rycoft, R. W.. Patterns of Innovating Complex Technologies: A Framework for Adaptive Network Strategies.Research Policy, 2000, 29(7): 819-831.
[12] Arthur, W. B..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 Simon and Schuster, 2009.
[13] Barfield, W..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Human Enhancement Technology, and Cyborgs. Philosophies, 2019, 4(1): 10.
[14] Coccia, M., Watts, J.. 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Parasitism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20, 55(1): 101552.
[15] Barnett, W. P.. The Organizational Ecology of a Technological Syste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 31-60.
[16] Benhabib, J., Perla, J., Tonetti, C.. Reconciling Models of Diffusion and Innovation: A Theory of the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 Econometrica, 2021, 89(5): 2261-2301.
[17] Ghazinoory, S., Nasri, S., Ameri, F.. Why Do We Need “Problem-oriented Innovation System (PIS)” for Solving Macro-level Societal Problem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0, 150(1): 119749.
[18] Bao, Z., Wang, C.. A Multi-agent Knowledge Integration Process for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ural Network.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22,59(2): 102873.
[19] Huang, Y., Zhu, F., Porter, A. L.. Exploring Technology Evolution Pathways to Facilitate Technology Management: From a Technology Life Cycle Perspective.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20, 68(5): 1347-1359.
[20] 方炜, 郑立明. 生物进化视角下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机制研究. 科研管理, 2021, 42(1): 177-188.
[21] Schumpeter, J. A.. 经济发展理论. 何畏, 易家详. 译. 商务印书馆, 1990.
[22] Trischler, J., Johnson, M., Kristensson, P.. A Service Ecosystem Perspective on the Diffusion of Sustainability-oriented User Innov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0, 116(11): 552-560.
[23] 于超, 许晖, 王亚君. 生态“树”源: 平台生态系统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 卡奥斯与科大讯飞平台的双案例对比分析. 南开管理评论, 2023, 26(3): 15-29.
[24] Schultz, T. W.. 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 蒋斌. 译.商务印书馆, 1990.
[25] Bhimani, H., Mention, A. L., Barlatier, P. J.. Social Media and Innov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 144(7): 251-269.
[26] Metcalfe, J. S.. Impulse and Diffusion in the Study of Technical Change. Futures, 1981, 13(5): 347-359.
[27] Saviotti, P. P.. Technology Evolution, Variety and the Economy.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996.
[28] Schuelke, L. B. A..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ders of Magnitude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 129(4): 261-274.
[29] Coccia, M.. A Theory of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Technologies within a Generalised Darwinism. 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9, 31(5): 517-531.
[30] Kauffman, S., Macready, W..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and Adaptive Organizations. Complexity, 1995, 1(2): 26-43.
[31] Coccia, M., Watts, J.. 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Parasitism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Magement.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20, 55(1): 101552.
[32] Solée, R. V., Valverde, S., Casals, M. R.. The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Complexity, 2013, 18(4): 15-27.
[33] Curnick, D. J., Davies, A. J., Duncan, C.. Smallsats: A New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2, 8(2): 139-150.
作者简介
王泽鹏,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转型、创新管理;杨斌(通讯作者),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治理、比较经营学;杨金东,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国际化、创新管理
基金资助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72082、71972110)资助
【免责声明】《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平台所转载的专题文章,仅作佳作推介和学术研究之用,未有任何商业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现代财经-早读分享》是由《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总第
3334
期)
编辑整理:
蔡子团队
团队成员
:
陈晨、张晓丹、王建飞、吴玉婷、王晴晴、丁慧、李炳杰、杨国臣、孙桂萍、王敬峰、韩俊莹、庞清月、王旭、张雅彤
审核审校:
蔡双立 方菲 胡少龙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现代财经》公众微信号(modern-finance)
欣赏和阅读《现代财经》2025年第3期,敬请点击以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