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这样影响人的。早上送孩子出门,电梯里遇到了小朋友家长:「你们也是去上兴趣班吗?」我们才意识到,该为兴趣班的事操心了。
「呃,不是……需要这么早上兴趣班吗?」
突然之间,嗅到了社会压力的气息。
「早吗?你们暑假都报了哪些班?」
所以话题就是兴趣班,甩都甩不掉。我说还没报,准备听一些试听课。对方友善地建议:「还没决定?那得抓紧了。」我女儿心心念念的暑假,她开始忧虑了,问我:「暑假必须上很多课吗?」我问她是什么想法。女儿想了一下:「但它的名字是暑
假
呀。暑假上学,不就变成
暑学
了吗?」
有道理,「所以你怎么打算呢?」
还好,女儿倒是没有把话说死:「我是不上学的,就想好好玩,可以学几门好玩的课。」
我松了口气。其实把决定权交给她,我是有压力的。不是少学多少东西的问题,而是身份认同危机:「
我跟大家不一样
」,眼看这个标签会落在我的身上,不想接,就只能跟上去。几年前曾经有一位前辈感叹:「还好,现在大家都送孩子上家门口的夏令营,我还跟得起。以后大家都送孩子去美国上夏令营,就得送孩子去美国……」
照现在这个趋势下去,快了吧。
也不用考虑有没有必要之类的问题。别人都这样,这就是它的必要。对中国人来说,大概经历过太长的农耕时代吧,「跟大家不一样」是写在骨子里的恐惧。每个人每天都在努力地探知潮水的方向。你看朋友圈的文章,一会儿海淀家长,一会儿顺义家长,一会儿三里屯的生活,一会儿又是魔都的鄙视链。读这些信息是在增长见闻吗?不是,你同时在心里拷问:「我掉队了吗?」
啊,最近大家都在晒孩子兴趣班的账单。啊,大家都在哭诉,几万几万的花钱呢。
你放下手机,看着孩子:
「快!我们安排一下兴趣班吧。」
不光是烧钱的事。
大家都舍得为孩子花钱,这是真的。
你报五个班,我就报六个班。
你花三万,我就花四万。
现在家长有这个实力。
但钱花到位就好了吗?也未必。
对人好不好,不看数量,
而在有没有按兴趣选择的自由
。没得选,再好的机会也是苦差。
过去吃不饱饭的人家,后来阔了,每顿饭都恨不得七碗八碟,不吃完不让走。
但这样吃能舒坦吗?
有的人喜欢青菜豆腐,可不可以就吃青菜豆腐?
放到兴趣班这件事上,不行。我花了钱,不能只依着孩子的性子。跟社会脱节怎么办?显不出高大上怎么办?——名叫兴趣班,其实是家长比学赶超的兴趣。一边为孩子花钱花时间,一边向孩子传达:「
你有没有兴趣,其实不重要。
」
中国孩子对「兴趣」两个字的体验,总体是相当模糊的。孩子听完试听课,说:「这个课我不喜欢。」你知道父母会怎么说吗?「这不是课呀,这是兴趣班!很好玩的,你怎么会不喜欢?」意思是,你看我们多为你考虑,带了兴趣两个字,它一定是一个讨喜的安排,你当然就必须喜欢它。
兴趣两个字,反而无视了孩子的兴趣。
这样说的父母,往往没有把兴趣当成「客观存在」。客观的东西,就有自己本来的规律,不会是「我们想要它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什么意思呢?你听到有的父母训孩子:
「别的孩子都对学习有兴趣,怎么就你对学习没兴趣呢?昂!」
你就知道,在他们看来,「兴趣」是可以吼出来的。这就像拍电影的人责问观众为什么对这个故事不感兴趣,开发游戏的人责怪玩家凭什么不喜欢他的游戏一样荒唐。但家长意识不到荒唐,可能根本也不在意。反正孩子也上了兴趣班,就行了。管他是不是真的有兴趣,有那么重要吗?多上一上就出来了。退一万步说,没兴趣也没什么。——孩子嘛,有几个喜欢学习的?不都是逼出来的吗?
即使从功利角度来说,这样也很可惜。
兴趣,或者叫内驱力,就像物理学里的加速度,才是在一段足够长的赛跑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
远比一时的速度快慢重要得多。
在我看来,强迫孩子学习是最得不偿失的事。虽然父母也是一片苦心,想让孩子多学一点,看似在起跑线上抢先几步。但抢得越多,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反而越少。长久来看是吃亏的。这事儿现在意识到的人不多,但迟早人们会看到。
兴趣是自发养成的东西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显而易见的一层是,它的主人是孩子自己。好的课程,高明的老师,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服务的,不会假定自己要教的东西「一定很有趣」。有没有趣是孩子说了算。如果没有兴趣,不是孩子的错,老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法,激发孩子的兴趣。
另一层意思,则要对现在这些家长说。
既然是自发的东西,它就强求不来。
只能接受孩子的判断。存在有兴趣的可能,就一定有没兴趣的可能。如果对一件事实在没兴趣,也没必要强求。
硬要他学,学不好事小,形成了「在强迫之下学习」的习惯,才是后患无穷的一件事。
我在大学工作的时候,对两种学习状态的感受尤其深刻。
有的学生看剧看动画片,就能高高兴兴学一门新语言。
也有人被逼着应付考级,一个词汇表都背得痛苦不堪。
有人来我的课堂听课,不是心理学专业,但他们眼睛里有光。
举手提问,埋头笔记,积极参与每一项练习,脸上写满了对知识的好奇。
也常有从小被父母逼着学习,考上名校的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只在点名时才出现一下……
最极端的情况,有的学生天天在宿舍打游戏,对学习表现出惊人的淡漠,最后被学校退学。父母痛哭流涕地说:「以前他不是这样的啊?他对学习可有兴趣了!」孩子的表情麻木:「
你们真的知道吗?
以前你们从来没问过我的兴趣。
」
很可惜。原本是有天赋的孩子,却把自己的「学业前途」变成了反抗父母的手段。
让孩子喜欢,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道理不难,但我这些年讲来讲去,愿意听的人不多。大家看得见的,都觉得还是多上几门课看起来更光彩。大家都愿意做更简单的事。花钱很简单,花时间很简单,冲着孩子吼一吼也简单。口头上同意兴趣很重要,实际呢?你看暑假过去,有多少家长关心孩子学到了什么本事,成绩有没有提高,钢琴绘画轮滑英语奥数方面有什么长进?又有多少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对「学习」这个过程的感受怎么样?是觉得学习有意思,更喜欢了,还是觉得它太辛苦,学完一个假期反而更厌倦了?
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但很多家长不问,甚至从来没想过要问,甚至孩子说了也当听不见。
原因有两个。表面的原因是家长也在从众,别人都在报这个班那个班,我也要抓紧,来不及去感受那么多。本质的原因,还是太拿自己的想法当回事,把孩子当成一个捏来捏去的玩具。他的兴趣?算了吧……对付着能上课不就好了么。
我女儿最后挑了两个兴趣班,都是上完试听课之后感兴趣的。
熟悉的人开玩笑说:
「你不是暑假不想上学吗?
」她回答:
「
我选的课都是在玩呀!
」
这句话让我相当欣慰。
如果孩子感觉自己是在「玩」,说明她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积极体验。培养孩子的兴趣不难,只要尽可能给她找到有积极体验的事,现在大多数兴趣班都有试听。先试听,结束以后问孩子的感受。不是问她「学到了什么」,而是问她「喜不喜欢在这里上课的感觉」,「想不想学下去」。
假如她不喜欢,就不报。有钱也不报。
孩子的感觉永远是敏锐的,能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但前提是我们对这一点有足够的尊重。
我女儿还一直在上
魔力耳朵
的英语课,每周三次。这是她两年前从几门不同的英语课里选出来的。我信任她的选择。所以这
一年多她一直在坚持上,很喜欢。课程群里也有很多家长说,这个课是唯一不用催着孩子上的。每天到了时间,自己就去拿iPad。
还要盯着父母预约,生怕漏掉一次。
它让学英语这件事变得很好玩。
这门课一直在朝着「
让孩子对英语感兴趣
」的方向努力,现在增加了新的功能,课前有AI辅助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从上课前就进入状态。
每次半小时的课程,既扎实,又不会过分冗长。
课程难度设计合理,外教老师也是经过了精挑细选。
每节课的老师不同,但每个老师的状态都很好,表情声音都很投入,有时甚至很夸张,一看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使出了浑身解数。
果然,孩子对着iPad止不住的乐。
这些老师是怎么选出来的呢?
首先,魔力耳朵只用
美国和加拿大土生土长的外教
。全部拥有本科及以上的教育背景,超过
40%
的老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主修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专业。此外,全部具备
TEFL/TESOL
证书
(
所有证书支持调库查询
),是市面上唯一一家所有外教
100%
持证上岗的在线教育机构。这就难怪了。
在北美,TEFL/TESOL证书不是随便拿的,需要老老实实上理论和实践课程,达到相当的专业水平才能领取。并且,有这种证书的很多老师,本身就在公私立学校从事英语教学,经验非常丰富。
魔力耳朵的外教,每位至少具备3年以上少儿英语教学经验。
确保有英语教学资质后,魔力耳朵的老师会面对双轮面试的筛选。
由教学年龄长达10~20年的专业老师,严格把控面试者的口音和发音,综合评定外教教学水平。
外教不仅要专业过硬,还要具备超强亲和力,能够调动课堂氛围,与孩子们积极互动,确保上课效果。
选外教的过程,最重要的考官,就是孩子。外教会上小小面试官(
魔力耳朵小学员担任
)试讲课,
由小小面试官直接对外教和课堂进行打分。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有兴趣了吧?
除此之外,
课程在以下方面也非常用心:
1. 课程时长。
每节课25分钟,一节课上的几个单词和一个句型比较容易很快记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孩子能记得比较牢。如果一周能多上几节课,并配合跟读训练营进行巩固学习,这种短时高频法的效果会比较多。
2. 约课方便。
手机上就可以预约,时间也很灵活,老师也不需要抢,系统自动匹配好。
3. 课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