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图集|愿除旧妄生新意 ·  16 小时前  
武汉大学  ·  本命年!武大也属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中国现在,母机开始翻身了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 2024-05-27 20:00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工业母机翻身了


文字:豆腐乳

制图:果栗乘 / 校稿:朝乾 / 编辑:果栗乘


1961年, 日本经济增长率高达12% ,在整个20世纪50-60年代,这个数字只是日本的常规水平。


作为战败国,可能连自己也想不到,被美国扔原子弹不到十年,美国就开始 帮助 日本重 新工业化 了,异常勤劳的日本人,自然不会放过这第二波国运, 整个东亚的工业化 ,也开始了一段新的路径。


日本在战后重振旗鼓,迎来了“经济奇迹”

(图:壹图网)▼


到70年代,日本的 工业产能转移 到原本穷困的“亚洲四小龙”。


80年代起,打开国门的 中国开始承接又一波产业转移 ,并成长为体量远大于前者的 新的“世界工厂”


照此规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每隔10-20年 就会有一次大规模区域转移,上一个“世界工厂”,要么实现 产业升级 ,要么遭遇 产业空心化 的魔咒。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如今依旧稳固

(图:图虫创意)▼


中国高速发展40年,已经远远超过这一周期,一大原因是中国有巨大的空间和人口纵深, 产业转移可以优先向本国内部转 ,但这终究是有限度的。


加上近年来的 外部因素 ,美国 对中国的贸易战,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越南、印度、墨西哥、印尼制造业的崛起,叠加老龄化、人口红利消退, 某些产业流失已不可避免


越南胡志明市的工业园区

(图:wiki)▼


问题是,随之而来的, 去工业化、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的宿命么?



令人惊叹的增长,正在托底中国工业


关于中国去工业化的命运,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是“ 中等收入陷阱 ”。


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是穷国主要的比较优势。穷国用 廉价劳动力 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就业人数和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上世纪70年代“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

荷兰的壳牌石油公司在码头建设了总部大楼

(图:壹图网)▼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工资上涨, 比较优势不再, 外资转移,工资增长停滞 ,国家在中等收入水平就摸到了天花板,也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和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在 人均GDP到一万美元左右时 ,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伴随着去工业化,人均GDP增长 逐渐趋缓直到停滞




那中国呢?


种种迹象表明, 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是很大的 ,最明显的挑战就是 老龄化来的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从2012年起,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就开始减少,现在还 远不是尽头


老龄化带来的一大问题是

劳动年龄人口也会随着减少▼


同一时间段内,中国65岁以上人口增长了近9000万人, 老龄化日益严重


老龄化,来势汹汹▼


然而,在劳动人口减少、老龄化加深的同时,中国的 工业增加值 却还在增长。




这里面有一大原因——机器人,自2013年起,中国成为 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 (几乎与劳动人口减少的时间同步),近些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更是一骑绝尘,相比日韩德美等工业强国,遥遥领先。


2022年,安装量占到 全世界一半以上 ,工业机器人存量超过150万台,远超北美和欧洲的存量总和。


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遥遥领先▼


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 重塑了依赖廉价工人的劳动密集产业 ,那些重复性、高强度、危险性的工作,机器人更加擅长也更有效率。工业机器人还能重构产线,柔性生产,灵活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需求。


最近十多年里受到产业界热捧,同时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 正是工业母机ETF(159667)和机器人产业ETF(159551)所投资的自动化领域。



时代确实变了, 劳动密集产业开始分化 ,即使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 仍能留在中国 ,而非急于转移到人力更便宜的国家。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让老龄化问题有了新的出路。要知道,养老成本不光是钱的问题,同时也要消耗年轻人大量时间, 家务等等实际上也是“劳动密集” ,机会成本很高。


从GPT到年初的Sora, AI的技术进步 越来越肉眼可见。


Sora生成的视频,足以以假乱真

(图:OpenAI)▼


而AI下一步绝不会局限于线上的内容生产,也 完全可以提升机器人的视觉感知和智能决策能力 。这就意味着在重复性的流水线机器人之外,我们也可以拥有胜任端茶倒水,做饭洗衣等复杂日常任务的机器人。


特斯拉发布的Optimus Gen 2 ,已经可以完成深蹲、瑜伽、跳舞等平衡动作,这就意味着其已经具备了 灵活的关节 ,配合AI提供的 视觉和决策能力 ,人形机器人操持家务、照顾老人的一天,很难相信不会到来。


让机器人为我们工作

就在不久的将来

(图:Tesla)▼


这里面的 技术细节对着一大批方兴未艾的产业 ,比如“关节”,人类做家务离不开灵活且复杂的关节构造,机器人做家务同样也离不开。


关节需要在较小的体积上做出幅度较大的动作,而 谐波减速器 单级传动比大、体积小、质量小、运动精度高,成为了机器人关节的重要部件,确保机器人动作灵活准确,承载能力强,响应速度快。


另外,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还需要 丝杠 ,以实现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化。


人形机器人想要舞动自如,性能好的关节必不可少

(图:Tesla)▼


谐波减速器和丝杠本来就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零部件,如今也在 人形机器人 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机器人爆发式增长,可能是应对人口红利消退和老龄化的 重要技术支撑



自动化革命,引领下一轮升级


机器人能留住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也会陷入另一种陷阱:长期依赖更低的成本来获利并形成路径依赖, 对高价值产业久攻不克 ,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这样就会落入“ 比较优势陷阱 ”。


所以中国在减缓产业流失的同时,还要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光跑量,更要 追求高利润


比如去年,以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了29.9%,成为 国民经济的新支柱


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给中国制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图虫创意)▼


这“新三样”的关键性技术突破和产能暴增,都离不开 工业自动化的迅速推进


比如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 先进机床 24小时不眠不休地生产零部件, 工业机器人 能够检测零部件的尺寸大小并件进行分类,不间断地搬运、卸载零部件,自动识别、捕捉相应的零部件并将其快速组装,精准地进行弧焊和点焊,自动高效喷漆、涂胶,进行研磨抛光和激光加工等复杂作业。


汽车焊装生产线 图:图虫创意)▼


中国在中高端产业上追求更强的竞争力,锂电池、汽车、光伏、电子、家电、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的 自动化水平也需要继续提升 ,这些都是 工业母机和机器人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强力的市场需求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让工业母机和工业机器人近年来 增长迅速


中国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与“比较优势陷阱”,注定要 实现产业升级 ,这也反过来让中国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当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四分之三靠进口,但去年 国产机器人 已经占据了超过半数的国内市场份额。


未来国产机器人份额还将继续增加▼


很多原本的工业母机相关企业,也参与 工业机器人高速增长 国产替代 这一双重机遇,如 埃斯顿 ,主营业务原本是机床数控系统,近年来工业机器人业务增长迅速,去年全球90%的光伏电池片工厂都用上了埃斯顿机器人。


几乎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器人操作

光伏电池的生产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了

(图:estun)▼


又比如 汇川技术 ,近年来跃居 国内通用伺服市场份额首位 ,随后在德国斯图加特设立了数控系统研发中心,布局 高端数控机床 领域


伺服电机 同时也是人形机器人的重要零部件,所以去年起汇川技术就开始布局 消费者能用得上、买得起的人形机器人 领域。


工业母机ETF(159667)重仓股▼


机器人产业ETF(159551)重仓股▼


国家战略 ,还会加速工业自动化过程, 为中国产业链协同升级点燃新的动力



向发达国家水平,冲刺!


工业自动化带动产业升级 ,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比较优势陷阱”,也是国家 在未来十多年里的大战略


这从顶层设计的目标、资金的流向、行业的起伏都能看得出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就需要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 4.7% 以上。


想要维持如今的发展速度

必须得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行▼


过去拉动经济的 房地产业已陷入寒冬 ,已经毋庸置疑。去年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GDP增长5.2%,这个成绩其实很不容易。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出手“4万亿”刺激计划,是因为当时城市建设还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还有很大空间, 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光靠地产带动经济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

(图:图虫创意)▼


如今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关键技术“卡脖子”等新问题,产业升级到了关键时刻,出台的政策,自然要 针对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新需求


所以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的“ 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 ”,就提到: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很明显了, 国家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业设备 ,替换重点工业领域的老旧、低效工业设备。


这个设备更新的市场有多大?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3年,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将是一个 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5万亿!每年!


中国智造势在必行

(图:ndrc.gov)▼


这可不是当年的4万亿了,而是 持续多年,每年都有5万亿左右的规模


具体到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在2017-2022年间,安装工业机器人台数 年均增长13% 。今年出台设备更新政策后,更多过时的产线也会被自动化的、安装工业机器人的新产线取代,即使13%这么惊人的增速,未来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因为我们换装虽然很快,但 有待换装的存量仍然巨大


中国机器人的密度目前也 只排到世界第五 ,每万名员工只有392台机器人,远不如第一位的韩国,每万名员工有1012台机器人。


韩国仁川机场的乘客辅助机器人

(图:shutterstock)▼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