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国产剧正在批量制造“赵露思”? ·  2 天前  
冯唐  ·  聪明的女人,会拼命对自己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鞠白玉:为什么陈冠希重新做回了偶像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2-23 16:21

正文



文 | 鞠白玉


我们还在尤伦斯美术馆对面的咖啡馆里争论陈冠希在C3215项目上展出的照片是艺术作品还是纯粹商品,发现从下午1点钟开始在美术馆艺术商店外排起的长队直到傍晚6点依然见首不见尾。


摄影作品在开幕前便全部售罄,策展人艺术家在陈冠希在他的作品前合影留念发布在朋友圈,历来在中国大陆保持高质量高水准展览的尤伦斯美术馆透露将在明年为陈冠希举办新个展,这一刻他在艺术圈里的待遇和2008年之前的娱乐圈一样——天生的宠儿。


一方面陈冠希在近年的社交媒体上仍然是群嘲的对象,另一方面他始终保持着青年亚文化里的偶像地位。将陈冠希冠以“双重人格”评价的这个社会,也显露出更多元的价值体系:他仍是保守人士视作怪物的叛逆分子,或是道德高尚人士所不齿的私德败坏的前艺人,但在亚文化和潮流圈里,他是不折不扣的励志人物——一个事业如日中天的演员被打回原形,在全世界人面前道歉,滚回老家,他却在谩骂和嘲讽中重新杀回人们的视线,并且带着复杂的身份,商人,说唱歌手,唱片公司老板,设计师,艺术家,所有这些必须以实干和才华才能获得的身份为他的自我认知做了加持。他已经将主导权和控制权拿回到自己手里,八年前在被剥掉明星光环的同时,也有着重要的命运契机。


新世纪初的内地娱乐圈,名人地位还被诸多港星占据,当时的陈冠希是无可挑剔的少年形象,漂亮,西化,但神情上懵懂又羞涩,他来内地时的所有发布会的氛围都是其乐融融,媒体对待他的方式是溺爱有加,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神坛上被拉下来后他憎恨之前的幻觉,观众认为他欺骗了所有人,而他明白了从前那些对他的喜欢不是真实的。双方都幻灭了。


就像他在这些年里不明白为什么和他生活毫无关系的人恨他到想让他死,一个人只是因为私生活的过失被公众憎恶到这个地步是中西演艺圈里鲜见,现在很多人也看不明白为什么已经三十六岁的陈冠希又再度成了青少年偶像,并且登堂入室成为艺术家。艺术家的身份认知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度,看起来他做的一切都开始有文本支持,行为,装置,摄影,涂鸦,把他所有的举动放在一个艺术的语境下,怪诞反叛都有了合理性。在美国西海岸的强大的hip-hop和街头文化的笼罩下,他的意识,行动都有了一个便捷的出口,所以陈冠希八年来最大的蜕变不是找回艺人的地位,而是找到自我,自我反而成了利器,比从前在娱乐圈被人苦心经营包装的一切外壳都更实用。这起码在八年前的华人社会里是想象不到的,我们在社会规则的习惯意识里是暴露自我早晚会让你吃大亏,但陈冠希的自我让他夺回了话语权。



陈冠希对中西文化环境的差异非常敏感,毕竟他从前是一个香蕉人被扔到香港这样的一个保守社会中,虽然这个岛屿是重要的亚洲流行文化的出产地,无论是音乐,动漫,潮牌都堪称前卫,却有着牢固的世风民俗的界限,它并不允许人在基本操守上的出格,陈冠希当时除了自我放逐,没有任何别的出路。我是一个外星人——他曾这么形容过自己在这个华人世界的感受。在洛杉矶的hip-hop圈里他有着亲密如家人的朋友,从没有人在乎或关心他的过去;但在一个之于他是“过去的世界”的华人社会,却从没有忘记他的名字,他还必须继续使用名人效应来发展事业。也正是这种差异提供了人们重新看待他的视角,一个在多元文化里混迹摸索的人,无论他展现的是中西方的哪一面都带着误差,引起误读。


在vice的纪录片里他形容在娱乐圈里经历了“奴隶般生活”,这种内心的挣扎和锻造让他在成为一个生意人后变得更具反叛甚至攻击性, 但同时他也是勤奋的,过度活跃症和多动症恰好可以保持商人的敏锐精力旺盛。当潮牌世界已经成为拜物教的变种,他能准确地抓住任何亚文化的符号变成商机,于是3215C项目这种在限时商店里的限量产品,加上名人效应,陈冠希成为可以卖出任何东西的成功商人。


潮牌是奢侈品大牌在商业上的平行世界,它同样昂贵,但并不易得,甚至带着明显的个人崇拜意味,出于对这个人表达的音乐,图像,甚至是价值观,精神,信仰上的认同,对他个人意识全盘的接受,在物质上的链接,同步了他们的身份标识,这就像是在寻找一个地下的秘密精神组织,尽管它是消费性的。


在某种程度上,对潮牌的认同追逐与艺术收藏在情感认同的层面上是不谋而合的,而陈冠希从设计师到艺术家身份的过渡几近顺理成章,早在2010年他便与涂鸦艺术家罗杰翰和画家扎古安在新加坡MAD Museum of Art & Desigh举办过联合展览《叛逆的痕迹》,在其中展示了他的个人画作和装置作品,主题为“I hate you for looking”;2011年在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与上海艺术家徐震以“没顶公司& Etalier Des Chene”之名推出联合作品《光天化日》,由一个装置和两个布艺拼贴作品组成;2015年他在Art Basel上作为特别嘉宾发起了3215C Galleria pop -up的艺术企划项目,将艺术和潮流服饰以限时限定方式同时展出。


他更是很早就尝试与艺术家Calli Thorhill Dewitte,Matt Senna联合出品服饰,在尤伦斯美术馆商店的项目中出售的服饰则是和刚刚在此举办大型个展的曾梵志合作。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曾梵志有理由拒绝他吗?他的潮牌品质和影响力会将艺术家的图像符号带入到一个艺术家本人也难以涉及的青年世界里去。



就像所有与他合作推出服饰的艺术家们心甘情愿将创作符号商品化,当陈冠希在商业的创作动机下过渡到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当代艺术系统从不排斥这样的举动,他带有独特性的身份,经验,背景,生活史,他在大众的中西文化视角里的带有强烈争议的个人形象,他从hip-hop文化根源上获得的批判和质疑的态度,看起来他拿到了进入这个行业的入场券,但他是否能够承担一个职业艺术家的角色?


艺术系统的缭乱迷宫可能远超于纯粹商业的复杂性,在不同视界和语境的诠释下他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如果当代艺术领域能真正认同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份而不是把他当作现象级的社会符号去消费他,陈冠希自己必须保持警醒。当代艺术和商业潮流的边界只是看似暧昧,其实隐性的鸿沟仍然不可逾越。


陈冠希aka ETALIER DES CHENE摄影展上出现的作品看似是他随手拍下的生活日常,出售的限量摄影集是看起来随意装帧的粗糙印刷的小册子,他故意设计出一种廉价的质感,使得它们显得像可以随时丢弃的物品。这些和服饰,糖果,混杂在一起让人模糊了艺术和商品的界限,弥漫着消费社会里的混沌意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物品的形状质地?物件上传达的信息?情感?记忆?什么是值得珍重的和一文不值的?个人和群体化的认知在赋予这些属性。



陈冠希的作品习惯性地使用摄影作为媒介,这就像他在潜意识里向公众回应着八年前被社会放大的个人历史事件,此日常和彼日常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照片与“那些照片”同样是私密的生活部分,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公之于众,在经历了时间和身份的置换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应,这效应由谁来决定呢。如果相信普鲁斯特说的,照片是记忆的工具,记忆的发明物或代替物,那么就能感受到陈冠希是在用这些照片去唤醒人们的记忆,也是对个人内心的缓释和救赎。


“照相机分解了现实,使之成为可以掌握的,暧昧不确定的东西,它提出了一种否定内在关联性的,不连续在观点来看世界,在但却赋予每一个时刻以神秘的特质”,批评界在30年前就确立了摄影艺术的意图。


相机是活化记忆的工具,照片是生命遗留下来的纪念品,所以陈冠希的主动意识上是他并不想抛弃过去,就像他说过如果时间倒回,所有事情还是会重新发生一遍。没有任何生命经验是会被浪费的,如果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验,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陈冠希重新做回了偶像。


陈冠希


【作者简介】 

鞠白玉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编剧。


【精华推荐】

这样的性格,只能嫁给外国人

赤手空拳的中产反叛者没有退路

在古巴,我们只用自己的方式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