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为我们观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也为“创新是第一动力”写下生动注脚。今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1000万辆正式达成。放眼全球,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着眼国内,今年7月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零售渗透率首次超过50%,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且达成这一历史性节点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1年。一个个历史性突破,标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跃迁、弯道超车的轨迹。转折与爆发、变革与突破,背后是超大规模市场、健全产业体系的优势,归根结底靠的是强大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支撑。
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以及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借助首发搭载的首个获得工信部量产认可的汽车线控转向系统技术,蔚来ET9能够实现用电信号操控车轮转向,打破传统车辆的机械束缚,使驾驶体验更安全、更灵活、更精准、更个性化。“自主可控、有芯有魂”的国产新能源车企,将以技术创新打开我国汽车行政旗舰市场新局面。
又如,国内企业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使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续航里程大幅增加。换电等创新型补能设施的建设,加快了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普及速度。
持之以恒的创新,铸就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安全、智能、好开、省电的特点,这些都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后来居上的密码,也是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消费者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关键。
创新要做“表面功夫”,更要提升“内功”。这些年,我国新能源车企在很多看得见的地方做了不少创新,譬如改造动力总成模式、推出智能座舱、翻新内饰、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外型和车灯设计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驾乘人员的用车感受,带来不一样的用车体验。除此之外,新能源车企更要在看不见的地方“强筋骨”“练内功”,提升底层技术能力,在最核心的环节和最容易被“卡脖子”的领域擦亮创新底色。在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化底盘架构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呼唤车企投入更多研发资金、储备更多研发人才,用充沛信心与长期主义,推动产业发展实现由大到强。
创新不能靠企业单打独斗,需要各方同向发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努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锻造竞争优势的同时,应秉持开放创新心态,在竞争与合作中向世界各地的优秀同行学习,取长补短、造福消费者。相关部门可通过健全产业政策规划、优化财政资金使用和金融支持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为其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保驾护航。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每个车企崇尚创新、争先创新的好氛围,才会有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才能夯实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动的根基。
守旧没有出路,创新才能突围。这样的故事和道理,又何止于新能源汽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的浪潮之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更多行业领域、创新主体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创新的神奇画笔,描绘引人入胜的发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