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丁志杰老师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专家。
他建议——关于外汇储备,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在目前这个恰当的时间点上宣布减持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我们的外汇储备供给会产生需求。负债层面来看,它会产生超过一个单位外汇储备的需求。
中国减持外汇储备有几个好处:一是对人民币汇率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二是可以缓解中国外汇储备陷入到一个困境,三是可以作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工具之一。
原标题: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金融开放协调问题》
作者: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
丁志杰 在2018年国际货币论坛上的讲话
丁志杰: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我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金融开放协调问题》,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持者,但我觉得从学术探讨、研究的角度,我们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从理论还是从中国的实际而言,都是这样。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我们开放的大的背景。
从对外资产负债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末,我过净资产接近1.6万亿,2018年年底,我们海外净资产有1.5万亿。如果从中国的净资产的变化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在危机之后是基本平衡的,中美贸易摩擦会减少我国部分顺差,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资产迅速增加,在净资产不增加的情况下,对外资产的增加就来自于负债。一季度的时候,我们的海外净资产是7万亿,净资产是1.6万亿,在这期间,我们资产的增加主要是来自于负债。这就提醒大家关注一点,我国外部杠杆是在极具上升的,如果按照这个来说,我们的外部负债率是80%,这意味着我们外部的风险也是在增加的。
2008年危机以后,我们有庞大的贸易顺差和经常债户顺差。我们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2009-2014年,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中国被动出现的资本的过渡流入。这个期间净资产的收益率是负的8.21%,这个阶段和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有区别的。2015年有所缓解,一方面是由于资本的流出,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贬值,我们的资产略有下降。从国际收支可持续性来看。中国再生产商品或者说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增强的,2009-2017年我们3.35万亿的贸易顺差、货物顺差,但是我们非利益经常账户的顺差是2.35万亿。去年年底我们净资产增加的3000亿,如果把今年一季度末,中国这个期间净资产的增加是0。我们做了一个统计,中国2.35万亿理应转为债权和净资产,或者国际财富的顺差哪里去了?只有14%左右转化为了净资产了。投资收益这个期间-1.06万亿,也就是说,我们有44%经常账户的顺差被负的投资收益给抵消了。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在城市打工挣的钱,将近一半炒股票又还给人家了。
还有一部分是将近一万亿就是错误和遗漏,大家知道特别近三年我们错误遗漏都在两千亿,这里很大一部分都是资本的流出,未统计到的资本流出,大家也知道比如洗钱、移民,这些钱出去了以后,大多数很难说它还是中国的财富,特别涉及到忠诚度的问题。
中美贸易的摩擦使得中国货物的顺差持续下降的话,一季度正好能够平衡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上半年我们加大的金融开放的力度,我们通过开放,用负债的形式实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许在短期能缓解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但是长期来看,还很多都需要调整。
归结到金融开放协调的问题,大家知道金融开放有两个层面:
1、金融服务业的开放。
2、资本账户的开放。
我们知道服务业的开放往往面临着很大的阻力,无论银行开放、基金业开放,大家会受到国内这些机构各种各样的反对的声音,或者风险的提示。
但是资本账户的开放,这一块能缓解短期的问题,而且来自于国外利益集团的游说,比如政府博弈、中美贸易摩擦谈判,这个容易过渡。所以我觉得第一点,金融开放要把金融业的开放和资本账户的开放做适度的区分。
第二,金融业开放可以适度的加快,特别我们知道博鳌,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来11条措施要落地。
第三,资本账户开放我们要谨慎,账户开放是容易过渡的,但用事后的一些补救措施,比如我们2015年以后面临资本流出压力的时候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管制措施,会提高我们的风险溢价,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第四,涉及人民币国际化,其实今天的报告也说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2.0版本,过去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事实上把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帐户的开放联系起来,而且很重要的特征,中国是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出人民币,通过资本的渠道回流人民币。我觉得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做一些调整,我们应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介,以金融的手段输出人民币,而通过贸易的手段回流,这个才能够解决根本。
最后一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