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数据库(尤其是中文数据库)中搜索拔罐,能得到的论文数量其实相当多,还有不少都是阳性结果。但是,真
正能够提供比较确凿证据的高质量研究却十分缺乏,很难从这些研究中得到可靠的结论
。
美国媒体对拔火罐效用的质疑
截图来源:www.usatoday.com
怎样的研究算是“高质量”的呢?
假设我感觉肩膀疼,我拔了一个罐,感觉变好了。这能证明拔罐有效吗?不能。只有我一个样本,偶然太大;没有设立对照组,不知道是真的有效还是自愈;我自己给自己做的处理,心理作用和安慰剂完全不能排除,如此等等……这就是“低质量”(事实上,是低得没边儿了的质量)的研究。
反过来,在循证医学上,研究的质量有一套标准可以去评价,
设置了合理、足够大的样本量,考虑并排除了尽可能多的干扰因素,用合理的方法确保受试者随机分组,设置了可比的对照组
……这些都是提升质量的加分项。研究的质量评分越高,就可以认为它的结果出现偏差的风险越小,越有可能值得相信。
图片来源:
group.medlive.cn
按照这个标准,在数据库中,我们可以找到好几篇针对拔罐进行的“系统评价”,这种论文会将某段时间内针对某一主题全部可及的医学研究都回顾上一遍,再给出总体结论。在这些论文中,都会对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
那么,这些回顾结果如何呢?
现有研究的质量普遍较低。这是每一项系统评价的结论,无一例外。这些研究大多处于“高偏倚风险”梯队。
光靠这些质量很差的研究,纯堆数量是不行的
。
以2010年的一篇论文为例,在这里,论文作者们汇总了各个主题的拔罐研究论文共有550篇之多,但在这其中,属于随机对照研究(注:在验证疗效时,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的却只有73个。而且,在质量评估中,这些随机对照研究78.1%都被评为“高偏倚风险”[1]。
在西方,类似拔罐的治疗(Cupping therapy)也是古已有之,但这些疗法都未受到现代医学认可。这是一张1694年的医学书籍插图。
图片来自: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