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平度  ·  @各位家长,这份“小饭桌”选择指南请查收 ·  9 小时前  
中国教育报  ·  揭秘!亚冬会开幕式十大亮点! ·  昨天  
广西中公教育  ·  【新课】新大纲事省双学领跑计划,情人节甜蜜特惠 ·  19 小时前  
广西中公教育  ·  【新课】新大纲事省双学领跑计划,情人节甜蜜特惠 ·  19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教育部要求:所有中小学严查! ·  昨天  
苏州新闻  ·  提醒!苏州开学时间来了 ·  2 天前  
苏州新闻  ·  提醒!苏州开学时间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教会孩子,成为学霸就是要学会吃高级的苦

女儿派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09-15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高级的苦,是要学会对抗自己。

在学习之路上深度思考、不断调整,才能真正破茧成蝶。

——鹿妈

数学提分太慢、公式不会用、解题速度慢?

怎样平稳渡过三年级和初二的“分水岭”?

9月19日 上午 9: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 高考阅卷人 、浙大数学系博士贼叉

教你如何应对数学新课标

让孩子轻松战胜数学恐惧!

▽▽

者 | 顾问型家长(小D爸)
来源 | 顾问型家长修炼手册(ID:parentsGUIDE88)

学习是要吃苦的。古人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今人有衡水、毛坦厂。要么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努力,要么就是走路带着小跑,分秒必争。

告诉孩子,真正要成为学霸的孩子,必须要学会吃“高级的苦”,才能有所突破,破茧成蝶。

“普通的苦”
普通的苦,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死磕。争取100%做到,甚至120%做到。
虽然我把它定义为“普通的苦”,但是效果一点也不普通。
前不久,碰巧听朋友说了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数学家,北大数院毕业,拉马努金奖(专门颁给35岁以下杰出青年数学学者的奖项)获得者。
他说自己初中毕业的暑假,问即将去读书的高中老师,我该怎么准备高中的数学。老师说,你把《数学精编》一套都做了吧。
于是他老老实实在初三的暑假,一边自学,一边刷完了三本书中的所有题目。高中数学就学完了。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当时自己在数学尖子班不算突出,但是就擅长“死磕”。老师要求做的事情坚持做到,理解原因也做,不理解也先做了再说。

(电影:知者无涯剧照,记录拉马努金传奇的一生)

之所以我叫它“普通的苦”,因为看上去似乎人人都能做到。
但一深究,真的不普通。能有这样的定力,忍受这样的枯燥,非常人也。
“中级的苦”
高强度用脑,是所有一切学习方法的基础,也是优秀学习效率的保证。
比如学习强调要寻找“心流”,也就是那种全神贯注、屏蔽一切外部干扰信息的状态。这个时候大脑在高效运转,100%的脑力都聚焦在学习活动上。
又比如,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文章证明, “用提取法”进行记忆,要比重复阅读4遍,效率高的多。 因为“提取法”需要更多的脑力。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辛辛苦苦记了很多的笔记,但效果常常不好, 因为只做了表面努力,思维却不深刻。
那为什么“高强度用脑”,会是一种苦?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 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人,特别是孩子,有一种天然的生物机制,就是要减少思考。我猜测是人类在远古时候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和保持对外界的机敏,要更多地依靠“直接反应”而不是“深思熟虑”再行动。
所谓中级的苦,就是对抗这种天性,主动地、深入地思考,虽然很累,但唯有此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高级的苦”
我和女儿说,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保持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能承认自己的现状,就无法确定自己进步的起点。
高级的苦,对抗的是自己。
也就是不断审视自己,不断反思纠正,敢于否定自己实现蜕变。
杨振宁1992年获得物理诺贝尔奖。但在刚开始从事物理研究的时候,实验做一次砸一次。所以他的导师阿里森曾说道:
“Where is a pang,there is Yang.”
也就是说,实验室的“噼啪”爆照声响,都是由杨振宁搞出来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
又比如实验室中有一台加速器,这台旧的加速器经常出现问题,可是每次它出问题,杨振宁都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发现毛病,而其他的同学则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轻易发现问题所在。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简直可以用笨手笨脚来形容。
杨振宁进行了反思,也向老师征求意见,最终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实验研究改为理论研究,之后就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突破。
所有优秀的学习者,都善于反思。不断调整策略,追求更好的效果。
然而,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做法不好、自己的方向有错、还不够努力等等。不得不要反思自己时,也会找各种借口,或者对明显的问题视而不见。
锻炼孩子能够吃苦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让你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沙子。”
眼前的苦,比遥远的目标更让人畏惧。
《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说:“但你想走到那座山,就得忍受这样的过程。”
能吃普通的苦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有些孩子天生更能忍耐,有的则容易心浮气躁。
天生更能忍耐的,能够吃“普通的苦”。则更多观察他是否在机械学习,还是能够深入思考。随着年龄上涨,还要逐渐培养反思能力。
至于一个孩子敢于反思自己,通常的原因是有父母的信任和包容。没有外部责备的压力,就更加敢于直视自己的弱点,敢于剖析自己而不会有不安全感。
至于天生浮躁不愿意下苦功的,则要“利诱之”。其实就是通过外部的激励措施,慢慢帮他找到可以坚持的理由。
人的好习惯、坏习惯,都是惯出来的。
但凡表现得有点努力的迹象,就要死命夸他。让他觉得努力是天下最香的饽饽。
要是努力后的结果不错,那就可以庆祝了。刚开始的时候,只和孩子自己比较,切记不要和其他孩子横向对比。
“吃苦” - “有甜头” -“那就再试试” ,这样的循环一来,习惯就出来了。
如果慢慢适应了“吃普通的苦”,再用同样的方式,激发他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的习惯。
每一个等待破茧成蝶的孩子,都要学会如何经历吃苦的过程,而他们的引路人,正是我们。

数学提分太慢、公式不会用、解题速度慢?

怎样平稳渡过三年级和初二的“分水岭”?

9月19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