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浮水问:
最近,我发现自己注意力越来越没法集中,总是忍不住去刷各种软件,里面的一切总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的生活,比如对一些奢侈品的沉迷和伪精致生活的追逐等等。当买过了这些无用的东西或者到某处打完了卡,发完朋友圈之后,钱花了,只有这一瞬间是快乐的,剩下的只是空虚。 我发现自己始终在意着别人的目光,无时无刻都想获得别人认同、关注甚至是羡慕。我知道自己可能是陷入了媚俗漩涡中,可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媚俗成了日常活动,网络与生活的断裂让我陷入了极度的焦虑和烦躁之中,我现在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宋睿洋答:
说实话,能认识到自己媚俗,这已经相当了不起。
自我批评总是很难。
“媚俗”这个词原是“kitsch刻奇”,出现在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媚俗活动也遵循着历史脚步不断发展。
首先是单一社会结构里,人们附庸风雅,利用文艺作品将简单的人类情绪过分夸张化,用于自我感动和炫耀。最后到了今天,社会结构趋于多元,传统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退出舆论舞台,知识敬畏在反智主义面前显得脆弱无力,人人都可发声的互联网终于成为了新的媚俗平台。
我们尽力将各种事物与自己联系起来,使劲装点自己的孔雀羽毛。
这种动机十分本能,散发着恶臭气息,却非要表现得十分高级。
被装饰后的网络社交动态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刚需。
比如:经常会有些人一本书实际上只翻了两页,然后忍不住发书籍截图和一张自己的自拍,再配上一两句岁月静好式的话,实际图文不符,意义不明。同理音乐、电影、油画等等都以这种形式成为媚俗的装修涂料。
除此之外,另一种则是要表现出自己对精致生活的绝对追求,不惜以负债为代价,去追逐奢侈品,最后陷入当代社会的消费陷阱,其结果只是为了发社交动态那一瞬快感。照片里的自己格外精致干净,可实际游手好闲,生活处理得一团糟。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秀给别人看,却忘记了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网络与生活不知不觉已经因为媚俗行为,变成了完全割裂的两个空间,这样的割裂背后隐藏的是无尽的玩笑和焦虑。
在讯息极度爆炸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过滤信息的好坏,也没有耐心去了解信息背后隐藏的本质。媚俗似乎是一条捷径,网络动态向他人表现的是一种格调、心境、阶级趣味、情绪价值等等。
生活成了舞台,人们都是演员,这种掺杂着表演欲的廉价快感始终吸引着很多人。毕竟这样的媚俗简单快捷,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求偶游戏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媚俗是源于精神的极度空虚匮乏,人们原本最真实的情感与表达都被逐渐异化。当虚假的情感填满了我们所有的时间,面对整体划一的媚俗狂欢运动,也潜移默化地铸就了当代最具诱惑的自我困境。
媚俗带来持续不断的自我感动与安慰,其恶果只能是不断消解真实的自我价值,等到真正有一天年华已逝,脱掉牛仔进入生活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失败的冒险。年轻的时候浪费光阴,在自己的脑海里虚构了一场浮夸贵族式的自我幻想,错过了能够自我改变的最佳时光,等有一天认识到问题严重的时候,思维惯性已经形成,只能每日在焦虑之中煎熬,却无法迈出任何一步。
面对这样媚俗困境该如何自处呢?
首先,要在日常生活里寻求高质量的交流。
一定要找回优质的表达能力。莫里哀曾说:“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深层次的沟通暗含着思想交锋,思辨是自我怀疑的前提,也是更新自己的要素。你会发现,当我们对一样东西讨论越是深刻,自我的逻辑也会越来越清晰。要从媚俗茧房中出来,真实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