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AKESHION
Fashion Blogger. Email: [email protected]
51好读  ›  专栏  ›  FAKESHION

被透支的酷 - 你对“嘻哈”感到疲劳了吗?

FAKESHION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9-16 22:00

正文



一档《中国有嘻哈》大言不惭地宣称开启了中国的“嘻哈元年”,确实,这股热潮叠加发酵了数月,国内年轻人表现出的热情是空前的。


Rapper很可爱,嘻哈很可爱,无论是人还是文化本身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在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广告主们又上了一层次的与时俱进——紧紧靠拢,榨干式营销。以及被更加频繁提起的“酷”:你的态度是否很酷,你的着装是否很酷。“嘻哈风格”洗脑式蔓延,也正在面临着显而易见的被透支。



傍上嘻哈,并不等于抓住了年轻人。而嘻哈在中国,是昙花一现还是能够长久归属,都还是未知。


现在再写下这些为时不晚,已构成逐渐饱和的现象时,才值得被清醒讨论。


需要强调的是,这篇并不是教你怎么穿成rapper的。



纪录片《Fresh Dressed》海报


在嘻哈世界里,请保持衣着光鲜


如果是忠实的嘻哈爱好者,一定看过纪录片《衣着光鲜:源自街头的时尚革命》。


这部由电视节目制作人、音乐人Sacha Jenkins导演,并邀请纽约说唱歌手Nas参与制作的纪录片,详细讲述了嘻哈文化于70年代末诞生于街头,经历了80年代的迅速崛起,在90年代影响力发展至顶峰的过程。



Jenkins邀请了不少嘻哈音乐领域、时尚领域的大人物出镜,包括Dapper Dan,Big Daddy Kane,Jay Z,Kanye West,Pharrell Williams等等,在音乐、时尚、社会环境等不同语境下对嘻哈文化进行解读,让整部片子极具代表性。



那时的嘻哈时尚比现在有趣得多,在纽约的一方寸土就有各个城区的风格之分。而在嘻哈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非裔美国人,于时装风格上的表达尤为突出,不仅仅是渴望通过穿着树立个人身份,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


设计师Guy Wood通过漫画形式表现了每个城区的不同嘻哈着装风格


摄影师Jamel Shabazz在纪录片中是这么描述的:“纽约的Delancey Orchard街是70年代黑人出没最多的地区……尽管这些活跃在街头的人们没有昂贵的车和房子,但是他们拥有最棒的穿着风格。当他们穿上属于自己的衣服,他们就是King。”



这是最典型的阶级断层现象,服装因此成为了媒介——通过选择你身上所穿戴的样子,似乎就可以跨越断层。


“当你衣着光鲜时,风格就好像是你的翅膀,你可以飞翔。这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会不一样,它会带着你走向另一个阶级的世界。”

——Nas


说唱团体N.W.A.在 80 年代后期形成了早期的帮派风格


也许最初的嘻哈文化旨在政治、社会意见的抒发,但在现代物质主义的包装下,嘻哈时尚早已脱离了最初贫瘠的土壤。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是变质再变质后的,完整的嘻哈时尚体系及产业。



“登堂入室”的Rapper


嘻哈风格与高级时装之间,原本泾渭分明。


但嘻哈时尚的格局,早就隐隐成型。 设计师 Carl Jones 在1989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Cross Colors,在当时的黑人年轻一代中备受推崇。Ralph Lauren与Tommy Hilfiger也在同一时期与嘻哈歌手们密切联系着,衍生了初期的嘻哈明星效应。


TOMMY HILFIGER 1990s / Chanel 1991 FW


进入新世代,说唱歌手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团体,他们频频出现在时装周许多大牌秀场的前排,甚至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我不是生意人,我本身就是门生意。”

——Jay-Z


JAY-Z 创立了个人品牌 Rocawear


嘻哈领域的KOL们的野心不仅限于小群体受众,他们渗入音乐、娱乐、时尚、艺术等各个领域,无处不在传达自己的穿着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信仰。


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信仰力的推崇下,粗鄙的炫富可以变成“张扬而直接的态度”,“暴发户”也可以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精英阶层,嘻哈文化终于“登堂入室”。


渐而,原本认为嘻哈时尚并无任何内涵可言的高级时装品牌,也逐渐向街头风格、嘻哈风格靠拢:Gucci 的涂鸦LOGO款成为rapper的最爱之一;Louis Vuitton与Supreme的联名是今年最抢手的系列无疑;Marc Jacobs更加直白,2017 秋冬系列的灵感,源自《嘻哈发展史》(Hip-Hop Evolution)的纪录片。


Marc Jacobs 2017 FW


至于和rapper们的合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A$AP Rocky与Dior Homme,Travis Scott与 Saint Laurent,Pharrell Williams与 Chanel……


A$AP Rocky & Dior Homme


Travis Scott 出现在Saint Laurent 2017 春夏广告片中


Pharrell Williams & Chanel


Kanye West的横行出世将这一现象带到了原本无人曾想的高度。


Yeezy Season 1发布时的现象级讨论度是难以企及的,之后的Season 2、Season 3……也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居高不下的热度。


Yeezy Season 1-3


Yeezy Season 4


“这简直就是……我知道话听着会比较刺耳,但就好比是‘有 Yeezy 之前’‘有 Yeezy 之后’这样,”Kanye West说。“这是新罗马!”


虽然这样的发言听起来简直就是大放厥词,但Kanye West似乎确实有这样的底气。现在的Kanye West早已不只是艺人,或是设计师,他拥有成系统的商业链,真正将关于自己的一切,都做成了大生意。



嘻哈风格本就有着极强的辨识度,那些宽大的廓形、粗犷的金链子,还有被放大的口号与图像,都让人一眼就能留下印象。


而嘻哈大人物们的狂妄(在此并不是贬义词,这是植根于这一文化中的根基态度),更贴合当下年轻人们现实化的渴望—— 理性至上,保持野心,从而获得光鲜亮丽的生活。这没什么可耻的,都是时局使然。



而嘻哈之于国内呢?


眼见了美国嘻哈文化的逐步发展,再反观国内,并不是为了对比,根本没有可比性。土壤不同,成长的过程以及会成长成什么样,都无法参照。


每一种文化现象最重要的都是植根。而嘻哈文化于国内,在年轻一代已成大势的情况下,是否能深深地植下根,相信有许多人抱了很大期望。


《中国有嘻哈》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让嘻哈音乐在国内从无人问津到产生爆炸式效应。但在节目结束之后,除了粉丝们仍然追随着rapper们商演的步伐,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是铺天盖地的嘻哈广告。


“你的男孩 Tizzy T” “嘻哈侠”欧阳靖 Mc Jin & 支付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节目中流量选手的商业代言合作数量已有50项左右:麦当劳,农夫山泉,支付宝,唯品会,抖音,魅族,等等不一一赘述。


在金主们的眼中,节目中的选手们代表的并不是嘻哈风格的崛起,仅仅只是数据,短暂的数据。而节目的最大赞助商,并且已签约吴亦凡的麦当劳甚至言简意赅地说:“嘻哈是催化剂,这里面没有因果关系。”


嘻哈只是催化剂,利益才是永恒的目的。



不得不承认的是,嘻哈音乐是所有音乐里,对于商业内容、品牌传播包容性更大的一种类型。


商业化并不会让人诟病,但国外的嘻哈音乐能与时尚行业、文化产业相融,形成一套独特的商业体系,而在国内,目前看到的所有作为商业宣传作用的嘻哈音乐,其内容和形态本身对于嘻哈文化发展并没有太多意义,这也致使了中国的rapper们正在经历着从地下走向极度商业的阵痛。



再focus在时尚领域,这一现象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货”作用,不少媒体杂志也邀请了选手拍摄大片、策划选题。


但每一位rapper的个人风格,都在一波又一波的商业广告中被弱化了。 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有多强大,年轻群体的追捧、效仿就有多不牢靠,被反复强调的“酷”,正在面临着风格透支预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