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投资大量流入大宗商品还是在2009至2012年中国带动的超级周期的尾声,此后中国经济放缓导致大宗商品市场交易低迷。今年,交易量再次回升,“猫鼠游戏”背后的逻辑已经改变,策略甚于战略。
《经济学人商论》九月刊文章《老鼠与市场》
石油市场似乎正在上演一场猫鼠游戏。猫是那些想让油价一路走高的大产油国;老鼠则是赌油价会下跌的投机商。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公司两次破纪录地重仓卖空WTI原油(美国原油基准价格)期货,却受到欧佩克成员国及“俄罗斯限产”论调的重创。各家基金公司因此争先恐后地平仓,推高了石油现货价格。
大宗商品市场的火热由此可见一斑。不久前,可抓的老鼠还不多:2012至2014年间中国经济放缓,从铜到煤等原材料价格暴跌,大宗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交易总体相对疲弱。如今交易量出现回升: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CME的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同比上升了21%,金属交易同样强势上升。巴克莱银行的数据显示,流向以大宗商品为基础的交易所交易产品(ETP)、指数基金和其他投资的资金都快速上涨。今年,流向以黄金和石油为首的大宗商品的投资额达到了七年来的最高点。
上一次投资大量流入大宗商品还是在2009至2012年中国带动的“超级周期”的尾声,不过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埃里克·诺兰德(Erik Norland )认为两次的模式有所不同,当时主导大宗商品市场的是一边倒押注价格会上升的投资者。然而,近期市场越来越难看透。有一种看法是,当今投资者重策略更甚于战略,很多投资并非出于对整类资产的信心。
还有哪些市场因素在刺激投资者对大宗商品的兴趣?中国的需求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欢迎浏览《经济学人·商论》九月刊文章《老鼠与市场》,读图了解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九月刊文章《老鼠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