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假期结束好几天了,我还没回过神来…… ·  2 天前  
疯子与书  ·  //@X40岁加女士的聊天:我警惕和尽量远离 ... ·  16 小时前  
书单来了  ·  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向前!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这个时代,性侵有多大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11-26 10:02

正文


在一片喧嚣中,有一部反映幼女性侵题材的电影《嘉年华》,“悄无声息”地上映了。说它悄无声息,是因为它上映首日的排片率仅有1.2%。不过,或许之后的几天,它的排片率会有所上升——在昨晚刚刚落幕的第54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导演文晏凭借《嘉年华》摘得“最佳导演”奖;片中“小米”的扮演者文淇则获得“最佳女配角”,14岁的她也成为金马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后入围者。


或许,这会让更多人关注这部电影、观看这部电影、思考性侵问题,以一种更加共情的方式。


片中“小米”有句台词“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句话可能是很多人退避三舍、沉默不语的理由。但现实一次次告诉我们的,是另一句话:这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沉默,不愿沉默,不能沉默。


什么时候起,你意识到性侵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什么时候起,我们终于能够以一种更加共情的方式,理解和思考关于性侵这件事?



撰文  | 孔雪


1


“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缺少共情是反抗性侵步伐缓慢的重要原因

《嘉年华》在2017年年底上映,作为国内首次以女性视角反映未成年少女遭遇性侵犯 (包括强奸、性骚扰、性虐待等,下文简称性侵) 后社会、人性百态的作品,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此时,距离国内第一部反映女性遭遇性侵的电视剧《女人不再沉默》 (2003) ,已经14年了。

《女人不再沉默》涉及的性侵议题比儿童性侵更广泛。刚开始工作的女记者苏静、遭遇强奸的女中学生斯甜甜和她的母亲,年少时有不幸性遭遇的管桂珍,以及被主编长期性侵的主任金丽丽,四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最终冲破沉默。


《嘉年华》海报。 影片故事不复杂:在一座不知名的海滨小城,两名小学女生被某民间商会会长性侵,影片对准的是性侵之后发生的种种故事。两位受害女生(小文和小新)、受害者父母、事发宾馆经理与服务员(小米)、派出所民警、医院鉴定医生、性侵官司律师....等不同角色在整个过程中的反应与变化。

据说人身上的细胞全更新一遍需要7年,那一个社会呢?在性侵 (广义而言受害者不只女性,《嘉年华》聚焦女性受害者) 这一议题上,两个7年里能走多远?当你感叹《嘉年华》是近期最好的“时评”,其实它还是检验社会在惩恶扬善、常识共建、推进两性平等与少儿性教育、确保人身权利等层面进展程度的考卷,而分数很残忍。14年,我们走得这样慢,又有几代人承受着混沌、迟滞和窒息感。


很多观众对一句台词印象深刻,小文的父亲在商议是否要私了时,问“那么公道呢?”。在之后医院说着谎话的新闻发布会上,喊出真话的父亲,在正规医院正式检查后的官方发布会上,像个无理医闹者。对比与荒诞,加上各色人物因自私、贪婪、怕事、无知、冷漠,使真相被蒙蔽,恶被掩护,人性与法律的对错界限因此模糊不清。更冰冷的是,这样的颠倒在现实世界也被习惯视而不见,被久经“考验”的中国人接受了。


《嘉年华》片段


面对明显的对错,人们为何往往不做符合正义、道义与法律底线的选择?电影中情节主线明确揭示权力、利益与人性弱点的交错,从更感性的角度,我更感兴趣为什么女人们会决绝地说,“这件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然后转身勒索要钱;甚至连两个母亲,一个似有躁郁倾向,发狂地剪掉女儿的长头发,扯掉“不三不四”的裙子,另一个则“为她好”,选择私了,换一个月费五千多的私立学校—她坚信那样的学校里没有性侵。剧情一直冰冷、压抑,直到做了多年性侵案件的女律师给躲在厕所里的小女孩披上了她的衣服。那一刻,我才感受到了暖。

这一刻让我意识到,在钱、权、私利、性格之外,影响人选择的那段灰色地带里,徘徊着两个感性因素:事不关己的冷漠和这件事也和我有关的共情,两者决定了一个女人会撕掉小文的花裙子,还是会给她披上一件衣。

“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旅馆服务员小米这样拒绝了律师的请求。它比“那么公道呢”更让我感到无力和刺痛。让社会在反抗、减少、扼制性侵的路上步伐缓慢的一个重要感性因素,是人们对于受侵犯的女性 (不只女童) 缺少共情,是人与人尤其是女性之间缺少一种生命经验的联动——大家觉得,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知坐在影院的你,当时作何感想。

2


“Till it happens to you”

一个女孩的成人路上能遇到多少被性侵的可能

醒醒吧,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这个判断来自于我有过多次被性侵的亲身经历,同时随着《嘉年华》与近日刺痛人心的儿童性侵案件的发酵,更多人会和我一起证明这个并不乐观的事实。

让我们做个残忍的生命“游戏”。现在你是一个小女孩,摊开时间线,来看一个女孩在长大成人的路上可能遇到多少被性侵的可能。


《嘉年华》剧照,图为被母亲减短头发的受害女生小文。


4岁

你可能被熟人叔叔猥亵。


《嘉年华》上映后,演员杨蓉在微博讲述了一个4岁小女孩的故事:


“那一天,妈妈同事的儿子--被她叫做叔叔的那个人,说带她去自己家里玩一会儿,小女孩就高高兴兴跟他去了,因为他不是爸妈说的陌生人。卧室里黑黑的,有一扇窗户是打开的,但是阳光却透不进来。他让小女孩躺在屋里唯一的一张木质的单人床上,说要玩个游戏,让她分开双腿,然后自己爬上去。他的动作幅度越来越大,而那个小女孩的心情从好奇变成了焦虑然后是恐惧。”


10岁


同班男生可能在你不知情、不愿意甚至恐惧的情况下,强行突然触摸你的身体,包括性器官。


四五年级男生强行摸女同学的胸、臀,并不只是淘气。那时我听到迅速跑开的男孩子在远处笑说,“我X,她怎么没有反应!”不,我非常害怕委屈,也感到疼,但我不敢说也不好意思告诉谁,只在快速心跳下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时我成绩不错,从来没说过“乳房”,不知道“阴道”“睾丸”“性器官”是什么---学校、家庭、社会屏蔽了获取这些知识的路径,而我的小学男同学通过看A片获得了性冲动 (而非知识) 、实施了压迫与伤害 (而非对女性的尊重)


13岁


你可能会被语文家教老师强暴。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者: 林奕含
版本: 游擊文化  2017年2月


这是选择以自杀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的作家林奕含,写进《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故事,作者本人被性侵是在18岁。


她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


17岁

从大学回家的火车上,故意装作喝醉酒的中年男人可能在桌子底下看不见的空间里,不断骚动你的腿。


绿皮火车T177上,硬座对面的大叔连着抽了一包廉价烟,喝了半瓶酒,不断骚动我的小腿。我在他的注视下站起来去找乘警,穿越人挤人的车厢,又被一个男人迅速摸了屁股。


那是我第一次经历春运,它让我对人生的理解迅速加重了。


事情的结果是,大叔,很滑稽地,被拖去了空的软卧“睡”了一觉。没有人对我说对不起,周围人沉默看热闹,包括那个我并不知道面目的摸我屁股的男人。


19岁

你可能会在高中被性侵。


《狩猎场》剧照。


以个性张扬为人所知的美国歌星Lady Gaga 曾在去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唱反映美国高校性侵事件的电影《狩猎场》的主题曲“Til It Happens To You”。


她曾坦诚19岁在念天主教高中时每天都被性侵,“很可怕、很难过”,“已经不是自己,仅是以前的躯壳”。奥斯卡表演结束后,家人才知道她被性侵的经历。


21岁

你的同学可能会在大学校园里被强奸。


隔壁宿舍楼一位女同学被强奸,整个校园小道消息纷飞,又默默散去。我们不知道强奸犯有没有被抓到,因为“保研”代替了陈述真相的新闻。


“保研路”这个说法,在我大学四年之中,没有任何社团、个人以任何途径表示过抗议。它是默认的另类“潜规则”和近似正义的补偿。


26岁


你可能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时,被一个骑电动车的男人袭胸,报警但警察并不重视。当时我看清了袭胸者是比我小很多的十几岁少年,他很得意。去报警时,民警用“耍流氓”代替了我表述的“袭胸”,在强烈要求下才敷衍地带我去看路段摄像头监控,而摄像头恰巧坏掉了。此后他们没有再联系过我。


在微博上搜索会发现,骑自行车的女性被骑电动车的男性袭胸,是在各地多发的一种性侵事件,然而几乎所有实例 (无论报警与否) 都以无果为终。我曾发帖提醒那个路段的往来女性注意安全,回复中有不少人问罩杯多少、被“摸”时爽不爽、穿得多(骚)不多。那年,人们还知道了在国内大街上不要随便举“反对性骚扰”的牌子。


30、40岁

你仍有可能被上司、合作伙伴性骚扰。


今年好莱坞爆出性侵丑闻,圈内人承认这是“公开的秘密”。好莱坞举行了以反对性骚扰为主题的“Me Too”游行,参与者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

……...


残忍的事实是,“这件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和“Till it happens to you”,像一对对联,横批是“轮到你了”。


这不是一种畸形的不盼人好的心态,而是从《女人不再沉默》到《嘉年华》,我们仍身处于一个性侵事件 (大多数没有变成案件) 多发、性教育缺失、性别歧视严重、性犯罪因立法执法不善而得不到严惩的社会中。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新闻报道还是法律层面,善恶、真假、对错并没有被分明落实。大片灰色地带导致的阻滞,部分促使了小米选择有钱才会给线索,也让小文的母亲在面对受害者女儿时没有理解、呵护和尊重,反是指责、漠视和二次伤害。


片中女孩“小文”遭遇性侵,但她的母亲却迁怒于她,她平时穿的漂亮衣服、一头长发都成了“罪过”。

这种阻滞,又让社会错失了每次悲剧所能激发的反思与改进,比如公众对性教育的接纳与重视,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两性平等的推进,对受害者的尊重、理解及其心理辅导,立法执法的完善以及针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对媒体舆论监督权利、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公检法机构办案过程的透明度,政府及公众对公益领域反性侵活动的支持理解,再具体到每一个受害者如何被亲友更好地对待。然而事实是,我们看着一起起儿童性侵案的消息若隐若现,此起彼伏;歌手韩红关于关注农村留守女童性安全、将防性侵写入义务教育课程的两会提案,已提了9年;以及,即便今天很多人欣慰地中国有了一部《熔炉》,我们很久都不会有一部“中国的《聚焦》”,其实后者才真正反映了直接推进真相浮现、社会改变的一股力量。

这种阻滞最后落实到个体时,那些曾经遭遇过、听闻过性侵事件的人,丧失了对每条街道、每列火车、每个学校、每个“叔叔”和“爷爷”的正面期待与恰当的安全感。好比一个人拿起一颗红苹果,本该张口咬下去享受清脆甘甜,可现在不会了,因为知道苹果里有虫洞,而且根本无法预料这洞会出现在哪一口;此外,咬到虫洞后的苦味,只能自己咽下去。像《嘉年华》里的小文小新 (包括他们的父母) ,像被袭胸后报警而无果的我,像写进了书却逃出不来的林奕含,更像很多碍于社会对性、性别、性侵有诸多偏见而至今未发声的,沉默的大多数,说不出那句“Me Too”。

3


“这样的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

共情意识会成为促生社会改变的感性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嘉年华》不那么像聚焦于一起儿童性侵案件的《熔炉》,而更像14年前的《女人不再沉默》,它们都呈现出了不同年龄、阶层的中国女性如何受困于性侵及其背后复杂的人情世故与权钱关系。若期待《嘉年华》像熔炉那样直接推动国家立法有些“不符合国情”,那我们至少可以期待,它可以让女人不再沉默——以电影促生更多女性产生共情,明白这个国家里每个女性的生命都在暗暗相联,在遭遇性侵和更广泛的基于性、性别的伤害与不公待遇时,大胆发声、追责,共同推进社会善恶共识与底线的重塑。

电影里浮动着这种关联。很多观众会为小米藏匿证据感到愤怒、不解、反感,你是否注意到她是个“黑户”,是一个无法正常享受公民待遇 (理想情况下有) 、无法证明我是我的女孩--很多农村女孩因性别歧视没有户口。她和莉莉会谈论处女膜,陪莉莉去做人流,而莉莉要接受一个陌生男人的亲密搂抱,遭受性暴力,右眼一片青紫。另外,小文小新在遭遇不幸后,家人为何遮遮掩掩,怕传出去了让人一辈子指指点点?


《嘉年华》片段。


她们遇到的阻碍、困窘、不公、局限,有没有让被称为“剩女”,偶尔被揩油,公司待遇低于男同事的你感到一点点亲切?Till it happens to you是一个非常狠的歌名,谁会真的期待性侵发生在更多人身上?然而生命体验往往要如此传递,你才知道我们在面对着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那一刻,就像《嘉年华》里女律师把一件外套披在了小文身上。这种生命经验的共情并不只局限于女性之间。毕竟,我们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中国人,我们在近年时事世事中发生着深切、痛楚而微妙的痛感,体会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的宿命感与焦虑,尤其在这个小雪刚过大雪将至的冬天。人们渐渐明白了,这样的事,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相信在众多理性层面的探讨意外,这种共情意识会成为促生改变的感性力量。它不仅适用于性侵事件,也适用于更多涉及公民人身安全、权利与尊严的公共事件。它会是寒冬已至后的暖流。


《嘉年华》片尾剧照。“小米”的扮演者文淇获金马奖“最佳女配角”,14岁的她也成为金马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后入围者。


《嘉年华》的结尾,刚从第一次接客任务中逃离的小米,白衣飘飘地骑在蓝色小摩托上,那也是小文校服和运动服的颜色。她看着前面梦露像的裙下,身体微微向前倾,向前,因为没有后路。那一幕让我想起被袭胸报了一个无用的警之后,骑上自行车往回走的路。我也向前倾着骑,没有退路。那是一种又有脆弱又有勇气的感受,我明白前面长长一段路上不是裙摆的白,而是无法预测的黑白混沌。在一个红苹果有虫洞的年代,我们必须勇敢,必须有共情,一起去拨清良善与原则,一点一点重建社会的底线与共识,即便在各种压力面前,也要保持对真相是非的诉求。要发声,要共情,舍弃性别歧视、性常识匮乏导致的惧怕自责与羞耻,去要应有之权利尊严与改变。

老实说,人与人之间共情是很难的,共一种在社会偏见里难为情的情,更难。


不知多久,你才会承认自己也在这一条船上;4岁,17岁,26岁,30多岁,从何时起你会觉得,这样的事也会发生在你身上?但没关系,这路且长,随时上船,我们一起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孔雪;编辑:走走。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图片,给你听点好听的~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 郭敬明 | 《权力的游戏》 | 教师工资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