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1日,第96届奥斯卡颁奖礼。
《哥斯拉-1.0》击败4大对手,拿下最佳视觉效果奖。
它的对手包括《碟中谍7》《银河护卫队3》《AI创世者》《拿破仑》。
日媒将其称之为
“日本的奇迹”
。
5月1日,《哥斯拉-1.0》在Prime Video上线。
许多人这才一睹这奥斯卡最佳视效的真容。
不同于好莱坞版哥斯拉的萌宠风,《哥斯拉-1.0》回归了哥斯拉最初始的形态。
体型硕大,毫无人性。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原子吐息,一发入魂。
然而,哥斯拉毁天灭地看着还可以。
但许多网友发现,这片“味儿”太冲了。
什么味?
反战败的味。
片子表面上是反战,其实是打着反战的幌子来
“反战败”
。
片中有台词说到
“大家都想着这次可以好好大显身手呢”
。
什么叫这次?那么上次是哪一次?上次没能大展身手?心有不甘?
以及台词说的
“咱们都是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人啊,所以说这次,咱们一定要加油啊!”
怎么个意思?上次战争失败了,再来一次呗……
而片中更把日本塑造成一个战争受害者,但至于谁发动的那场战争,他们侵略过谁,做了什么事儿,以及全世界为什么就日本挨了两枚核弹,这根儿上的问题。
只字不提。
《哥斯拉-1.0》评分也迅速从7.2,骤降至6.6。
很多网友评价
“看来日本是反省了,但反省的不是自己战争中惨无人道的行径,而是反省自己为何会败”。
今天我探就把这部片子掰开看看,优点该夸夸,该学学,而那些深层次的东西,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哥斯拉-1.0」
Godzilla Minus One
2024.5.1上线
哥斯拉其实已经诞生了70周年。
这部回到起源的作品,是东宝第30部哥斯拉大作。
片名《哥斯拉-1.0》也有寓意:
二战结束后,哥斯拉的出现仿佛要给归零的日本再添一击,将其打到“负1.0”。
在好莱坞怪兽片娱乐化的当下,让我们倒带回到哥斯拉首次现身时——
寻找人们恐惧的深层原因。
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哥斯拉。
特效不足,特摄来凑
不同于《哥斯拉大战金刚》系列把哥斯拉萌化和友善化的展现,《哥斯拉-1.0》回归传统,强调哥斯拉的几次现身带给日本民众的恐惧。
恐惧的建立,离不开仪式感的塑造。
而仪式感,离不开定调的准确和节奏的把握。
比如大户岛海岸,男主敷岛浩一
(神木龙之介 饰)
在白天就看到了深海植物上浮,但没在意,这成为了之后每次哥斯拉出场前必然的预警。
哥斯拉一共出现过四次,从大户岛海岸,到小笠原群岛海域,再到东京湾袭击东京,最后又回到海上。
这种仪式感随着哥斯拉出现场景的变化,每次都带来新鲜感。
在导演看来,“下肢粗,背鳍勇猛”是哥斯拉形象的核心特色。
于是,动画师用了一个多月去构架哥斯拉的走路姿势,不断进行弯曲和伸展,找到既恐怖与庄严的平衡感。
大户岛,黑夜与哥斯拉初遇,尽显恐怖与神秘。
哥斯拉没在全景镜头中出现,而是通过海滩上士兵的视角去呈现局部的哥总。
有定点攻击,巨大的脚和锋利的爪践踏火光处,叼起人狠狠甩出去;
有无差别攻击,粗壮的尾巴随意甩过房屋,片甲不留。
每场戏,都会有一个视觉重点,哥总的能力也逐渐展现。
第二次出场,是在1947年的小笠原群岛海域。
要突出哥斯拉在水中潜行给人的压迫感,重点在背脊的展现。
尤其是瘢痕组织的皮肤,要有水爆骨化的视觉效果。
因此,少不了精细的建模和数据量庞大的渲染。
普通的武器根本打不穿哥斯拉钢铁一样的鳞片。
为了给高雄号拖延时间,敷岛把美军遗留的水雷弄到了哥斯拉嘴里,打爆它。
可迎来的,却是哥斯拉快速恢复的皮肤,和滔天怒意。
1947年的东京银座附近,哥斯拉横行霸道,肆意践踏。
有轨电车如同玩具一样在它手里大开大合,它的一个转身就是上千人的灾难。
实际上,这里的哥总还是一个模型。
银座重建,也仰赖后期。
实景是在绿幕前拍摄的,
但不够的人头是后期再添上的。
由于制作经费有限,相比于美版,《哥斯拉-1.0》里的哥总还是有点……
高情商:
可爱。
低情商:
小巧和满满的塑料感。
同样是黑夜火光映射中的哥斯拉嘶吼。
美版会用哥斯拉的脚与机场窗户里人的对比,显出它的高大;
用更加缓慢的步调来突出它的重量感;
用从脚到头的缓慢摇镜凸显它的鳞片细节和凶猛。
但总得来说,《哥斯拉-1.0》已经做到了成本之下的极致。
“降本增效”
,是制作《哥斯拉-1.0》的主旨。
1500万美元预算,8个月,35个人,610个特效镜头,拿下奥斯卡最佳视效奖。
导演山崎贵也曾表示,《哥斯拉-1.0》的制作经费,是美版哥斯拉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斯皮尔伯格看完后赞不绝口。
IGN直抒胸臆地酸:
《哥斯拉-1.0》用我们1990年代的经验拿下了奥斯卡,好痛!
山崎导演在3月9日感慨道:
“我们一直在追赶好莱坞,现在被好莱坞当作参考了”。
作为导演的他兼任视觉总监,直接与特效师沟通,减少了沟通成本。
比如战后日本的房屋废墟,是棚拍搭景+微型房屋的补拍。
比如影片里的军舰和船舷都只做一部分,其他用CG技术扩展视觉效果。
拍波浪带着人摇晃起伏的镜头,国际惯例是用液压平台,让布景带着演员摇。
甚至船只“擦肩而过”的效果,都是依靠摄影机和实景静止来表现的。
但从内容来看,《哥斯拉-1.0》反映了当下日本对于二战的狡猾评判。
这叫反战反核?
二战结束后,原子弹爆炸的于波仍在世界人民心中激起惊涛骇浪。
在作家香山滋的描绘下,哥斯拉是核武器的象征。它身躯庞大、无坚不摧,口吐高热量射线,肆意毁灭。
它是广岛和长崎受原子弹摧残的实体化,骇人的外表和烧焦的鳞片,是核辐射的烙印。
但这种反战反核的意识,
在电影里的呈现显得过于“鸡贼”了。
影片不留余力地展现日本人因核战争所遭受的肉体与精神创伤。
面对要去“自杀式”袭击的任务,他选择叛逃,因此被扣上叛徒和懦夫的帽子。
敷岛的女邻居
(安藤樱 饰)
,三个孩子都在战争中死去。
敷岛收留了无依无靠的女主典子
(滨边美波 饰)
,她怀里抱着的婴儿,也是父母在轰炸中死去的战争孤儿。
日本政府忽略人的生存,制造战争谎言,还是为了削弱日本的反美情绪而隐瞒核污染事件。
因此,这次抵抗哥斯拉的,是科学家、前战争人员和年轻人组成的民间组织。
哥斯拉第一次放射热线
(后来的炫酷叫法是:原子吐息)
时,后脊的鳞片一节节凸起、变蓝,再收紧。
可以感受到,哥斯拉隐喻的核威胁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冲击。
就像邻居说:
“如果你尽了自己的本分,我的孩子也不会死了。”
却并未意识到,发动战争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平民和侵略执行者的敷岛,都有错。
反思,也仅限于对政府的唾弃,而将明明有“平庸之恶”的士兵割裂出来。
敷岛虽然被人唾弃,但有士兵对对敷岛不为了所谓荣誉牺牲自己表示认同。
什么是“哥斯拉”?
随着观看人数增加,《哥斯拉-1.0》的豆瓣评分从7.2降到了6.6,而且看这速度,还有下降空间。
有人觉得是
“最棒的哥斯拉电影”
,有人觉得是
“极度危险可怕的电影”
。
美版,总是力图塑造哥斯拉作为怪兽之王的神秘和威严。
因为一旦它在阳光下现真身,总会显得……呃,有点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