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女子得了流感 硬扛3天变“白肺”! ·  12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2月10日凌晨,抬头看! ·  昨天  
青塔  ·  时隔一周!C9高校,再发Nature ·  4 天前  
GS权益虚拟卡卷数字终端  ·  大学生副业避坑指南:为什么说"低价会员卡券" ...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949帮您问|市民反映的这些问题,有回复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陈兴杰:你支持儿童网红吗?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19-07-30 20:27

正文

作者: 陈兴杰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当代中国吸金能力最强的网红是谁? 不同领域,英雄辈出。 快手有能带货力超强的驴家班,淘宝有“口红天王”李佳琦,他们在各自平台的带货吸金能力,都让人叹为观止。

要说中国“网红出海”谁最强? 最近有机构公布YouTube网红收入: 中国区排名第一的是@办公室小野,单月广告联盟收入为459万,一年的分红预计5508万。 排名第二的美食博主@李子柒,一年广告分红预计达到4452万元。

这两位博主都是美女博主,日常分享以美食和生活方式为主。 他们在国内网站就非常红,到外网依然深受欢迎。 “美女+才艺”的模式,果然是通吃世界。

YouTube 广告收入最高的网红是谁? 一位名叫瑞安的7岁男孩,他在网上做的事,是分享汽车,火车,托马斯、乐高之类玩具。 小男孩喜欢新玩具,喜欢在镜头前分享,父母还能从中赚大钱——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职业。

2018年,瑞安从YouTube 赚的广告费,约有2200万美元,相当于1.5亿人民币。 经过瑞安推销的玩具,几乎都可以卖光。 沃尔玛甚至和瑞安合作,推出他的专属品牌玩具。 一个还不满7周岁的小男孩,就大赚其他孩子钱,这教人感叹: 世界如此陡峭,人和人差距好大。

有意思的是,韩国最著名的流量网红也是一个小孩,她的名字叫李宝蓝。 李宝蓝的生财之道和瑞安差不多,也是分享玩具,带货能力也是一流。 她还有另外一个频道,分享家庭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穿衣和生活细节,也深受欢迎。

李宝蓝在YouTube 的两个频道,一共有3000万订阅,超过韩国人口总数一半。 由此可见,李宝蓝的影响力远不只在韩国,全世界都有她的粉丝。 有一次统计,李宝蓝的网络直播月收入将近4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300万元。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至于她的全年收入有多少,目前不得而知。 可以想见,应该也是顶级的水平。 不少韩国人感叹,一个网红收入就相当于中小型企业啊! 在中国,人们对这样的事情早就习以为常。 中国不少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就是不如一个网红。

最近,李宝蓝家庭在韩国富人聚集的江南购置房产,花了90多亿韩元(约5500多万人民币),买了一幢258平米的5层小楼。 消息传出,引起轰动。

要知道,韩国也是东亚“买房难”国家的一员,普通大学生不吃不喝,要攒上许多年,才能凑出一套小房的首付。 李宝蓝一个未成年孩子,只是分享下玩具和生活,两个月的收入,就能在富人区买豪宅。 赚钱太容易了吧,简直让人心态失衡。

于是,最近出了一个新闻,许多韩国民众请愿,希望限制网红收入。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 还是中国网友可爱啊。 中国互联网上有各种网红的传说,一个月几百万上千万地赚,大家只是羡慕地流口水,从没听说要政府管一管。 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 “哇,这个人好厉害啊。 ”只有羡慕没有恨,潜台词大概是: 总有一天,我也能成功。

蓬勃兴起的互联网,确实给了普通人出头机会。 成功的概率也许不会太高,但反映出来的数量,却多得让人惊喜。 一个原本平平无奇的柜姐,只要专业能力够强,把货搬到网上,就能创造销售奇迹——这就是今天中国在发生的事情。

这种神话太多了,每个平台都有。 化妆品界的我不知道,生活美食界也离我很远,但我还是记住了王刚。 一个相貌平平无奇的饭店厨师,普通话也不算标准,拍摄视频也没什么技巧,就凭着一板一眼地炒家常菜,获得了无数粉丝喜爱。 王刚现在每年也有数百万收入,丝毫不逊于任世界顶级厨师。

只要有手艺有能力,有诚意有技巧,再加一些运气,普通人也能逆袭。 这样的故事太多,这种诱惑力很难挡得住。 市场是如此公平,很少有人不服气。 姚明篮球打得好,每年收入数以亿计,几乎没有人会回: 凭什么他赚那么多。

我看了一下李宝蓝批评者的意见,大部分都站不住脚。

一种说法是,李宝蓝的父母太狠心了,居然让女儿出来干活赚钱,考虑过女儿幸福吗? 做节目直播很辛苦的,父母让孩子在镜头面前吃喝玩,强行让它表演,这不涉嫌“虐待”吗?

李宝蓝父母有没有虐待孩子呢? 镜头之外不敢说,但是镜头之内肯定是没有的。

这是几千万人欣赏的视频,真有所谓“虐待”,观众会接受吗? 说难听一点,谁会伤害自己的“摇钱树”呢? 不应是千疼万爱,各种呵护吗?

父母带着孩子做节目赚钱,这种事情合情合理,观众喜欢,父母愿意,孩子也未必排斥,一切都看得见。 一些节目里,可能有不妥当的环节——无须担心,挑剔的观众会及时反馈。

有些观众越俎代庖说: “这小孩子,年纪这么小就出来赚钱,和童工有何区别? 被父母当成赚钱工具,孩子真可怜。 ”这些话听起来漂亮极了,但都是正确的、毫无意义的废话。

只要没有生拉硬拽搞强迫,我们实在无法苛责父母安排。 真正可怜的,恐怕是抛离家庭,舍陪伴孩子,跑出来打工赚钱、却赚不到多少钱的人吧。

还有一种说法,不应该让孩子做广告做销售,做成年人的工作。 小孩子要有童心,像个正常小孩子一样贪玩,而不是诱导其他小孩子和家长,一起买买买。

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听起来也很漂亮。 我读大学时看过一本传播学的名著,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 他讲述了现代社会之下,小孩子和大人要被迫接受相同的信息。 小孩子成年化,大人们低龄化,信息隔绝下的童年环境,就此消逝。

读大学时,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冲击力。 说到资本主义之恶,网红时代似乎变本加厉。 小孩子已经不是广告道具,还是广告制造者,他们像大人一样勾引同龄人,使他们买买买,用物质填满欲望,丧失了童真。

这种思考如此悲悯,确实容易打动人,尤其容易击中知识分子的心灵。

但是请注意,现实生活中,这种“伤害”并没有发生。 只有发生具体的强迫和侵害,小孩子被殴打辱骂,我们才好断定他/她受到侵害。 否则,知识分子用哲学语言建构的“伤害”,就只有文学的价值。 它是想象而虚幻的,充满主观臆断。 至于他们想要付诸现实的主张,才具有真实伤害的效果。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知识分子曾用天花乱坠的语言描述,说资本主义让工人身心“异化”,号召工人反抗。 结果呢? 工人利益并没有实质改善。 知识分子希望保持“孩子美好的童年”,就要禁止儿童广告,儿童销售,这必然剥夺一些家庭自我改善的机会。

儿童走向成年人,变得社会化,从来不是由法律规定,到某一天就自动发生。 它是一个渐进的、逐步适应的过程。 家庭环境不同,孩子成年化的时间也不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