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千年之美,激发活力,赋予动能,为文化遗产实施美学重构,使其悄然渗透到城市成长的肌理中去,与城市共生共情。
原文 :
《唤醒非遗,与城市共生共情》
作者 |
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 陆建非
图片 |
网络
有
全球城市(Global City)
之称的几大都市无一例外都
将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精神塑造中
去,使大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观念、实物、技艺、仪式、节庆等得以留存和保护,由此彰显城市的独特性。
纽约
于1968年成立“褐砂石复兴联盟”(Brownstone Revival Coalition),最初是为了对抗
褐砂石街区
被价值低估而面临拆除重建的威胁。1980年代以来,随着褐砂石街区的遗产价值被重新认识,许多街区被列为国家级历史街区,大批游客慕名而来,Brownstone除了指“褐色砂石、赤褐色砂石建筑”,它也意为“上流社会的,富有阶级的”,足见这种建筑材料和住宅形式的社会意涵和遗产价值。
巴黎
老城的建设持续数千年,最终奠定了由奥斯曼时期建筑构成的小巴黎城市格局,而新城的建设延续了老城的基本范式,花尽心思唤醒并沿袭历史遗产的风骨。
法国大大小小的协会有88万余个,其中6000多个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关
,规模最大的是“国家建筑和遗址保护协会联合会”,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拾遗补缺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
英国
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复兴方式的变革时期,
考文特花园市场
曾是
伦敦
市中心著名的鲜花果蔬市场,这一城市遗产的保护与旧城区更新融为一体,考文特花园市场是这一时期激活城市遗产的经典案例,使伦敦人对历史名城价值重生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
出台了现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法》。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期中,因开发导致的历史环境的破坏在日本各地引发社会问题,京都站前的京都塔建设计划以及双丘开发计划引发巨大震动,推动了1966年《古都保存法》的制定,规定了
京都、奈良、镰仓
等古都应传承于国民。同时
东京
都则确立了
历史景观保护体系的三大支柱
:《东京都景观条例》
(法律基础)
;“东京都历史街区建设基金”
(财源)
;《东京都历史景观保全指针》
(具体细则)
。日本甚至极力推崇传统服饰,穿和服者受到格外礼遇,用餐、乘出租车可以打折。
由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存在环境的日渐消失,一些卓有远见的学者指出,
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应该与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样,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成为中国的第三国策。
上海
是一个文化遗产富集的国际一线城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从一个近海渔村迅速发展成当时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被称为“十里洋场”。同时,
沪上也累积了大量彰显本地特点和特色的非遗
,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5项(单项63项)、市级项目270项、区级项目400余项;国家级传承人94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700余名。
上海非遗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呈现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特征,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我国非遗体系中独占鳌头。有
农耕社会的民俗风情
,如罗店划龙船习俗、崇明灶画、徐行草编;
有工业文明的都市表征
,如码头号子、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
有原汁原味的本土技艺
,如浦东说书、奉贤滚灯、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有声名远播的中医诊疗法
,如朱氏推拿疗法、顾氏外科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真是这些非遗折射出上海城市纯正的文化底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活态显现;是先人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留存至今的文化财富,代表着人类的创造性才能,传递民族的价值观;是文化传统的表征和文明进程的地标,并与重要的历史事件、节庆习俗、社会观念、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场域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极少流传,大量流变,更多流失。
在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深陷数据爆炸漩涡的每个个体都会时不时地从内心发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这是对自己文化身世的拷问,尤其是对母体文化的一种苦苦追寻和深深探究。
通过追寻和探究,我们能够绘出先人的文化基因谱,找到与文明史对话的结合点与切入点,这是我们穿越时空,保持独立与完整,走向未来的精神纽带。
与具有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而与具有3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相比,城市的历史更为短暂。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在过去40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每年上百万人口涌入城市,
在城市基础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提升城市文化建设绝对不可忽略。
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渐趋美学化,这种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人们对城市的底色文化、源头文化、活化文化的眷恋和追寻。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传统文化与城市空间相融共生的重要方向。
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多元文化空间的构建载体。海派文化脱胎于江南文化,同时也是上海非遗的根基。上海非遗保护工作不仅要推出传承人,同时要再现五彩缤纷的非遗技巧技艺技术,更要唤醒和激活沪上民众生活生产方式中的非遗因子。
非遗对于城市建构蕴含多层意义,这些意义不只是为了发展经济,更是为了推崇一种有民族特色和区域魅力的生活美学,使市民诗意般地地栖息在大街小巷,成为非遗的快乐消费者和积极传播者,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根植于心,践之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