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里单刀
奥可奥,自然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什么是Transformer模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里单刀

医疗大V向我开炮,但他错得很严重!

乌里单刀  · 公众号  ·  · 2025-02-10 23:37

正文

先发个图,一个医生大V对我文章的批评。
一个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是否就代表他对自己领域的各种看法都是正确的呢?
好,我先来问一个问题:
你看到一个IP在美国的美国博主,他对美国某件事的评价,是否就比一个从未去过美国的人的评价更客观、更准确呢?
你再把这个问题倒过来:
在中国,社会舆论分为几大派,这几大派对中国的理解往往南辕北辙,可是他们都生活在中国啊。
在一个领域工作,或在一个地方生活,并不能证明他对某些事情有专业性。对于制度层面的问题,缺少正确的理论,都不可能准确解读。
我丝毫不怀疑,如果谈到给儿童看病,这位医生在我面前是绝对碾压式的存在,但谈到医疗制度,在我看来,这位医生与一个街头大爷并没有区别。
比如,他发出的问题:大家都跑到三甲医院去看感冒,怎么办?
医疗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产业,我们不会担心,劳斯莱斯出一款新车、性能贼好,造型漂亮,全中国人都挤过去买怎么办?我们也不会担心,苹果16新款发布了,他的专卖店门口挤爆了怎么办?我们也不会担心,人均消费一千的海鲜酒楼人们峰拥而至怎么办?
随便抓个厨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吗?不能。大排档的厨师能满足海鲜酒楼消费者的需求吗?不能!
看病的需求也是一样的。不同消费者的偏好也是不一样的,需要不同的医生为他们服务。全球顶尖名医,一天只能看三十个病人,而这类疾病的患者一天有三万个,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选择这三十个病人,资源早就标好了价的。
优秀的海鲜厨师也是标好价的,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请的。
当然,我们应该倒过来思考,为什么三甲医院这么多人去就诊?
如果我们把三甲医院就比作优秀的高档餐饮企业——海鲜酒楼,那问题就一下就清楚了,第一个原因马上就找到了,因为三甲医院没有自己的定价权,挂号多少钱,手术多少钱,检查多少钱,全部是由政府限价的。
海鲜酒楼没有人排队,因为海鲜酒楼自己有自由定价权。好东西,不会便宜卖。
第二个原因是第三方支付。
官办医保制度的建立及报销机制的存在,让人们看病的代价变低。反正部分金额是可以报销的,我就去看个感冒,都可能报销一部分,那为什么我要去小的医院呢?
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职工退休人员,退休人员不用再交医保了,他们的一切医疗支出都可以报销一部分。
在限价的情况下,还能报销,这相当于低价再加打折,那我为什么不去呢?
这位大V医生,不仅对医疗制度毫不了解,并且没有看完我的文章,仅仅截图几页就开始批评了。
我可从来没有说分级医疗制度不好,我说的是,在医疗公办、医保公办的环境下,分级医疗制度是必然要实施的,他是减少公地悲剧的一个必然手段。
如果不搞分级医疗制度,不搞DRG,不搞集采,不搞医保控费,那么,一年的医保资金,在当年六月份就花完了,下半年去看病的人就无法报销了,因为资金池的钱用完了。
各种大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医保报销的比例在增加,这当然会使得病人更倾向于消费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他形成了业界所说的虹吸效应。
越多的人去大三甲,这家医院的收入越高,其资本支出也越高,于是这些医院的先进设备更多,病房更好,医院人才越多,分工越细,进一步导致了大三甲医院与普通医院的诊疗能力的差距,从而推动更多的消费者涌入大三甲医院。
我告诉各位,中国的大三甲医院,一家医院的营业规模就堪比一家上市公司。很多上市公司的收入远远比不上这些国营医院。
象郑州第一附属医院,年营业收入高达225亿,其中221亿收入来源于其诊疗服务的收费即事业性收入。
每一天门诊的人数超过2万,可以说是全球第一大医院,年手术量超过了三十万台。
有人说,这些公立大三甲是政府投入的结果,当然不是如此。
2021年该医院的决算报表显示,在郑大一附院收入合计218.78亿元中,财政拨款收入仅9.8亿元,占4.48%;
这种投入可以说略胜于无罢了,这家医院能扩张到几个院区、一万张病床主要是靠医院的利润累积和银行贷款。
在这些大医院的诊疗活动中,的确有大量的人因为小病就直接去了这些医院,甚至有人统计,大三甲医院接待的用户只有35%左右的疑难重症。
除了医保第三方支付、对大三甲定价限制外,这一现象的构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人们的消费水平上去了,经济发展了,于是追求更高的医疗质量,哪怕小病,人们也会去 大医院看,以防不测,怕 不认 真对待导致大病未被发现;
这才是大三甲医院人数越来越多更为主要的原因。
对于人们的消费选择,政府是没有必要去干预的,一个人如果愿意花钱,他就找大三甲的主任,花一千块钱挂号费看,那又如何?这叫浪费吗?
任何交易都是基于主观价值的,没有一个神仙可以判定人们哪一种消费就是合理的。
在市场上,农民工吃大排档,有钱人吃海鲜酒楼,中产去中型饭店搓一顿,这只是消费层次的不一样。
大S这样的家人,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找个小诊所看病,这是风险意识不够好,碰到风险意识高的同等级富人,可能租架私人飞机就回台湾了,但一些普通人,哪怕有个小病,宁愿排长队,也想花高额的专家挂号费去看病,这也是他们的选择。
风险偏好的不一样,导致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治疗方式。
所谓的小病大治,其实是一种非市场化的现象。
一个农民工吃饭,不会进海鲜酒楼,十五块的盒饭,他就接受了,他怎么可能小饭大吃呢?
只有在没有自由定价,有第三方支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小病大治。
在自由市场中,人们如果主动花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更大更好的医院去看小病,不过是这些人风险偏好导致,这不叫小病大治,这是消费偏好的区别。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说, 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 必然是追求规模,越来越大的, 在交通更加便捷的今天, 人们坐上高铁 几小时后就可以去 一个大城市的好医院就诊,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只有规模才能带来更加细分的科室,才会有更多的医生一生只专注在少数几种疾病上,甚至有一些专家一生只死磕一种手术。
而在规模小的医院,科室不细分,人员专业度不够,其服务能力必然更低,他就只能服务于对品质要求更低的消费者。
大医院虹吸小医院的客源,本身也是市场之必然。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中国民营医院干不过公立医院,就是因为上述原因。我们来看一下高端私人医院——和睦家。
3月4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关于原则同意在东风乡设立三级综合医院的批复》,批复原则同意由和睦家医疗在(朝阳区)东风乡设立三级综合医院,性质为中外合资合作营利性医疗机构, 床位规模为500-600张。
郑大一附院有多少病床数呢?一万张,是其规模的二十倍。
郑大一附院的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就会超级高,成本会更低,分工会更细,各种科室高达一百多个,分工会细化得多。
而和睦家这种搞综合性医院的模式,怎么可能在技术和治疗能力上干过得这种大型医院?民营医院想要干过这些大医院,只有专科医院一途,而不是综合性医院。
和睦家只能在服务体验上下功夫,但做重大手术、面临重大风险,哪怕你有钱,我也劝你一定要去大三甲医院,毕竟医院最重要的功能是治好病,服务体验是其次的需求。
好了,说回到关键争议,那就是分级诊疗有必要吗?
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没有必要!相反,支持这些大医院进一步扩大规模,甚至连锁化,满足更多人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才是更好的方式。如果能卖给大企业,让他私有化,那就更好了。
印度发展最好的就是平价医疗,并且连锁化了,大医院化了。
印度,这家公司很神奇!
如果消灭这些大医院的盈利动机,就会产生一个结果,过往大量资本投入构成的设备与人才优势,一步一步化为乌有。
如果进一步用分级诊疗的方式阻止人们去大医院看病,这就更荒唐了,等于是明明有好的医院,却不让人们使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