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山Johnson(【PR人】创始人)
来源:
PR人(ID:PublicRelationship)和PRREN
(ID:PRREN)
之前的关于霸王茶姬的这篇小爆了,目前已经6w+阅读:
哪有什么爽文男主,“抄袭”才是霸王茶姬超越星巴克的核心原因。。。
但还有些内容没有讲透,今天做补充。
(一)
我曾经说过,道德感太强的人,历史的剧本里活不过三集。
商业上,更是如此。
“抄茶颜悦色”让霸王茶姬完成了第一增长曲线:茶颜悦色早期固守长沙,线上流量外溢,正好被在云南等地开店,模仿茶颜悦色的霸王茶姬吃到红利,进而完成由0~10的积累,开了200家店。
然后是2021年融资3个亿,继续扩张其他没有茶颜悦色的区域,同时自我迭代和升级。抄茶颜悦色,在人家没有开过的地方开店,营收规模逐渐扩大,并不稀奇。
但当霸王茶姬的平均单店收入在2021年超过茶颜悦色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隐藏在茶颜悦色下面的“新中式茶饮”才是真正的大风口啊。只是21年以前,大家对“新中式茶饮”的机会挖掘不深,所以没有发现罢了,如同那个挖了1米、2米没找到水的人,哪里知道,水其实藏在3米之下,而张俊杰恰好就是那个抄着茶颜悦色,挖到3米的第一人,所以,他享受这一增长曲线的最大化红利,理所应当。
2021/10披露的一组数据:总体盈利店铺超过90%;在昆明好的商圈,大概月销售50万元。成都的店月销大概100万元。2022 年,霸王茶姬新开门店 611 家,增幅超此前三年总和。
后来开始抄奢侈品大牌的设计,没想到又一次抓住了“大风口”,成就了霸王茶姬的第二增长曲线。
(二)
霸王茶姬抄“奢牌”,无意中又拿到了“大牌平替”的大红利。
“大牌平替”的概念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已经不新鲜了,比如,吹风机行业的“大牌平替”徕芬,羽绒服行业的“大牌平替”高梵,女装行业的“大牌平替”zara,汽车行业的“大牌平替”小米SU7。。。
但茶饮行业,霸王茶姬以前,几乎从来没有谁吃过“大牌平替”的红利,因为,没有人意识到——茶饮行业也可以有“大牌平替”。
唯一算偶尔吃到的,喜茶可以算一个,所以,“喜茶+fendi”的茶简直卖疯了。。。
咦,“喜茶+fendi”的联名,不是正规授权吗?怎么算“大牌平替”呢?——其实,“大牌平替”的本质逻辑是:花较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大牌感的产品。所以,19元的
“喜茶+fendi”本质来说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联名本质上对大牌是有伤害的,所以,
奢牌给你的联名,都是很短的时间。
但霸王茶姬并不是很短时间吃“大牌平替”的红利,他通过“抄奢牌”的方式,长期吃。而因为“大牌平替”其实是3亿新中产的最爱,所以,小红书上出现万千小姐姐争相与霸王茶姬的自拍,甚至被生生的整成了热搜——
在整个茶饮圈,霸王茶姬就是“独一份”的存在。
也就意味着,“大牌平替”的红利,霸王茶姬“独一份”的偷偷的吃了两三年,迟钝的对手们居然还没跟进。。。
是对手们“道德感”太强么?
不知道。
(三)
再看新中产用户。
“大牌平替”明明就是“抄”啊,新中产用户按理说有学识、有调性,为啥没有一点点”道德矜持“,还要大买特买呢?
但新中产(白领+中产)用户是什么?仔细想想,他们的本质其实就是几十年、上百年前城市中活跃的“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啊
,虽然有些职位发生了迁移变化,但比广大农村或偏远城市下沉市场的用户高一级,而又远不及富豪和上流社会的圈层,是典型的“中间力量”的事实从来就没有改变。对于这两个阶层的分析,
教员在几十年前就有非常深刻的洞察——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原文,但总的特点,
或者说新中产(小资产阶级+中产)最大的共性就是——摇摆不定,既向往诗和远方,又容易和“苟且”妥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来看市场的现状。实际上,“大牌平替”就是为新中产人群的这一属性量身定做的品类战略。
在徕芬、高梵、JOC他们刚出来的时候,新中产的表现也是迟疑的,但随着“大牌平替”们越来越受到身边人的喜欢和购买,以及“平替们”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的强大声量。。。新中产们很快也就加入购买的行列。
并且,给自己一个非常冠冕的理由——
不是“戴森们”买不起,而是“徕芬们”更有性价比。
这种习惯,演进到”霸王茶姬“这里,甚至连给自己的台阶的口号都没有了——与霸王茶姬,共赴一场山海之约,美就完了,扯那么多没用的干啥。
回顾整个霸王茶姬7年就能超越星巴克的传奇,”抓住风口“才是企业拿到“大结果”的核心原因——
啥叫风口,风口就是抓住之后你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拿到很好的结果。对比娃哈哈的宗馥莉,起点、资质、学历学识、包括努力程度,以及优秀的团队、老父亲手把手的言传身教,16年在娃哈哈如一日的兢兢业业,这次差点连班都接不了,老臣们给她的评价是——没有做出让人信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