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止庵曾经说过,“在日本有个有趣的现象,你可以通过街道的宽窄来判断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多久。被战争摧毁过的城市在二战后重建,道路都非常宽。而京都的道路很窄,曲曲折折的巷子是一代又一代人累积起的深厚岁月。”
对于向往东方人文美学的人来说,京都几乎是一生不能不去的“圣地”之一,不过除了游客们熟知的金阁寺、清水寺、伏见稻荷大社等等热门景点之外,最有“京都味”的地方,反而可能是旅人们容易忽略的京都日常生活的罅隙。
继
《有鹿来:京都的日常》
、
《京都古书店风景》
之后,客居京都八年的青年作家苏枕书再出新书
《京都如晤》
。这是一本记录京都的山川风物、风俗礼仪的通信体随笔集,“随京都四时节序,追踪山川风物之美。千年古都,见字如晤。”
苏枕书用古典清雅的文字为我们勾画出了京都这座千年古城的褶皱和内里。
在她的笔下,
京都是鸠居堂的香、文房店的纸笔、大文字山的毛栗子、绿寿庵清水的金平糖、宗忠神社的紫藤、真如堂的樱与枫、吉田神社的节分祭、南禅寺的僧人、知恩寺殿外的手工市、大晦日的钟声,是‘山前风景,由三月末的樱花,到四月初的新绿,层层叠叠,更换几重,如今则是一日绿似一日。山鸟朝夕啼啭,清越动人’,是‘古本祭’和无穷无尽的买书,是在如此平和静谧的时光中安置的心灵,感受的美好,寻求的智慧
……
翻开《京都如晤》,仿佛可以听到苏枕书发来的一段段鸭川流水声的录音,不疾不徐、汩汩不绝,听久了,时间也变得模糊。就在这永无止息的声音里,旅人的客心渐渐淡去,木香花开了一年又一年,少年人渐渐长大。
苏枕书说,“我觉得真正的京都可能要到《源氏物语》和《枕草子》中去找了。”
“不过现代的京都依然有它独特的风貌。从东京、大阪回到京都,坐上那个广被诟病慢悠悠的京都公交车,世界就会自己慢下来,晚上甚至可以听到整条街虫子的声音”。
苏枕书在京都的几年,前后搬了三次家,不过总没有离开北白川、银阁寺的区域,因为倾慕罗、王旧迹,又喜爱人文研分馆。去年初春以来,她与朋友的书店做了邻居,附近还有善行堂、竹冈书店,上下学途中,看书更为便利。“清晨,听到旧书店开门劳作的声响,觉得是一天很好的开始;深夜,听到旧书店主人落下卷帘门的动静,总被他的刻苦勤勉鼓舞。窗前一屏青山,令我体会到温和静默的凝望与关怀。”
2017年9月9日(周六)晚,群学书院邀请苏枕书携她的京都三书(
《京都如晤》、《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京都的日常》
)做客南京先锋书店,分享她眼中的京都风物山川之美。